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观点

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是让员工富有使命感


640.webp.jpg


导言:传统观念认为员工工作动力是契约“交易”,本文阐述了通过打造使命感组织,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起来,激发出组织新的活力。


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员工与使命联系在一起”。但许多管理者回避公司使命,他们认为,工作本质上是契约制,员工希望减少个人投入的成本。

 

如果你像许多管理者一样,运用传统的经济学逻辑,将员工视为自利的个体,并据此设计组织工作和文化,那你是不会得到理想的结果的。

 

如果能够以使命贯穿战略和决策,就能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形成积极正面的压力,让员工重新振奋精神,增加合作,促进学习,进而使得表现提升。

 

文章总结了各种公司案例,帮助你打造使命型组织。这套方法分为八个必要步骤。

 

找到精神抖擞的工作团队


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雇主面临着“委托代理问题”,这是描述组织与其员工关系的标准经济模型。


主要观点是:委托方(雇主)和代理方(雇员)签订劳动合同。代理方倾向于回避努力,为一定量的金钱回报投入一定量的精力,不会投入更多。精力属于个人成本,委托方只能以激励和监督对抗这种回避努力的倾向。

 

这个模型里不存在“全力以赴的工作团队”的概念。

 

改变这种观念的一个方法是让领导者接触一些积极正面的例外情况。如果能找到一个积极正面的例外——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部门,就可以用来鼓励其他人。

 

发现使命


你可以通过共情找到它,要去理解和感受员工最深层次的共同需求,要提出激发式的问题,倾听并思考。

 

前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德博拉·鲍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鲍尔新上任时,想明确组织使命,提升员工专注度和敬业度,改善合作。

 

为了“正本清源”,她与学院所有员工沟通,希望获得多种意见。她发现了惊人的共通性,员工强烈希望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


鲍尔把自己听到的意见写下来,与其他人分享,倾听他们的回应,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需求。

 

鲍尔说:“你要找到人才,与他们共事,听懂他们表达的意思,跟他们打成一片,并不断回馈他们。”

 

随着这个过程推进,事实逐渐明朗:学院其实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例如,学院可以影响世界各地其他培养教师的机构,解决学费问题,为少数人群服务。鲍尔得出结论,这些可以将所有员工的力量团结起来,并吸引新的人才和科研资金。

 640.webp (1).jpg


满足对真实的需求


使命已经成了一个流行的词。就算是不相信这种东西的领导者,也受到来自董事会、投资者、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压力,被迫给出组织使命。


如果公司对其使命和价值的陈述未能规范高管层行为,那么就只是空谈。

 

中型投资银行Sandler O’Neill andPartners,是一个以使命驱动的例子。该公司过去与其他投行一样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主要使命。不过,2001年“9·11”事件时,位于纽约双子塔的公司受到恐怖袭击。公司1/3的员工包括两名高管身亡,很多电脑和客户资料化为乌有。

 

公司总裁邓恩做出决定,每位死难员工的葬礼都让一位合伙人参加。目睹过多次悲伤的场面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公司的使命不只是满足客户、创造股东价值,还要重视员工生而为人的价值。

 

员工会知道公司给出的使命是否真实。真实的使命会影响公司每一个决策,做出其他公司不会做的事情,比如为死难员工的家人开工资。邓恩告诉我们,组织往往在出事的时候发现自身的使命价值,困难时期领导者的作为能够显示出组织本性。

 

始终如一


前美国银行美国消费者运营负责人托尼·米奥拉明白使命持续性的意义。他说,构建使命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让组织改变方向,而已有的文化倾向于保持现状。

 

米奥拉克服障碍,是凭借向所在部门阐明使命:将卓越运营作为使命,不允许其他压力导致分心。他强调培训和发展员工运营能力和领导能力,将这个重点贯彻在交谈、决策和团队面临的所有问题里。

 

他说:“这样一以贯之,从不动摇,就会产生惊人的效果。使命会渗透进集体意识。


文化会发生改变,组织表现更上一层楼。流程得以简化,更易操作和维持。员工开始寻找针对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案,不再采用会在之后带来更多不便的权宜之计。”

 

像米奥拉这样言行一致、一以贯之地传达使命,员工会看到领导者的投入,开始真正接受公司使命,给自己重新定位。改变是自上而下的。

 

促进个人学习


传统的经济学逻辑倾向于依赖外部动力。然而,领导者接受了使命,就会认识到学习和发展是强有力的激励。员工自身希望思考、学习和成长。

 

圣路易斯的非营利组织The Mission Continues,工作使命是帮助受伤和残疾的退伍军人康复并重新融入社会,新员工会被分配大量工作。这种做法背后的逻辑是,领导者给员工布置困难的任务,说明相信这个人有潜力。工作成为学习和发展的孵化器,员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信,更加投入组织的工作,以及更高的使命。

 

当员工理解组织的使命,也看到了自己如何可以变得更好时,就不需要太多管控了。


这种清晰的方向感,类似军队里,士兵如果了解并深入理解了指挥官的战略目标,即使指挥官不在,他们也可以执行任务。当然,领导者必须详尽地解释组织更高的使命,员工才能主动采取行动。


640.webp (2).jpg

 

让中层管理者成为使命型领导者


要打造热情敬业的团队,你需要了解并贯彻组织使命、运用道德力量领导的中层管理者。

 

比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数十年来,合伙人以会计的严谨态度进行管理。于是,各层级员工都倾向于安全、渐进式的改良。

 

随后毕马威进行了转型,开始探索使命这一概念。领导者惊讶地发现,事务所为世界大事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他们采访了多名员工,经过分析,得出结论:毕马威的使命是帮助客户“激发信心,成就创新”。

 

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在公司中激发了一种敬畏之情,毕马威高管们着力让每一位领导者和管理者与这个使命产生关联。


他们意识到,合伙人也需要这样影响自己的团队。合伙人接受了管理层的建议,但是觉得还没有能力做到。于是毕马威投资了新的培训,让合伙人学习如何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传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职业使命感。

 

让员工与使命相连


中高层领导者都深入理解了组织使命,就必须帮助一线员工了解使命如何与日常工作相联系。不过,自上而下的要求不会奏效。员工必须也参与这个过程,这样使命更容易渗透文化,塑造行为。

 

这方面的一个好例子仍然是毕马威,让员工在一个便于使用的平台上回答“你在毕马威做什么”,与组织使命联系在一起,激发热情。

 

调查显示,毕马威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有所提升,敬业度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排名最高的。人才招募水平提升,人员流失率下降,成本也得以降低。

 

让正面激励因素发挥作用


每个组织都有一群未能发挥潜力的变革推动者。我们把这些推动者称为正面激励网络。这些使命型人才像汉普顿酒店的科里·穆德尔一样,成熟且抱有乐观的态度,散布在组织各个层级,坦诚且主动。一旦被召集到一起,他们就可以协助推动文化变革的每一步。

 

高层领导者通常会在最初几次会议上邀请网络成员参与设计和执行变革过程,不消几分钟就能达成共识,然后安排时间进行定期会议。这些人去到组织中与其他员工交流想法,带来反馈和新的想法。

 

其他研究也表明,公司阐明使命,对运营财务业绩(资产回报率)和前瞻性的绩效评估(托宾Q值和股票收益)都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使命不止是崇高的理想,也对公司财务健康和竞争力有现实意义。


在工作中找到意义的人,会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们挑战传统经济学有关自利的假设,慷慨地付出。他们一直不断成长,不会停滞不前。他们做得更多,也做得更好。

 



版权声文来源公众号 哈佛商业评论。

仅供相互学习交流之用。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感谢您的关注!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