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银行】点亮文化品牌打造百年企业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关键靠文化”。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以文化经营企业可以持续百年,以制度治理企业可以持续数十年,以产品销售为主发展企业只能持续数年或数年面临大的调整”。当前,我国企业正面对经济新常态、深化改革以及互联网时代浪潮等新挑战,应开拓新思路,将文化作为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石,大力塑造文化品牌,打造百年企业。
一、应对新挑战,增强塑造文化品牌的紧迫感
第一,塑造企业文化品牌,是应对当前浮躁社会环境、增强企业发展动力的需要。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与助力。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得整个社会环境处于较为浮躁、急功近利的状况,面对各种利益和诱惑,人们的经济意识增强了,但道德意识淡化了,种种浮躁风气使一些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有必要塑造企业文化品牌,以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方向。
第二,塑造企业文化品牌,是应对当前员工结构新变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员工的构成越来越复杂多元,80后、90后等新生代员工已逐渐成为主体力量。一方面,青年员工对新技术、新观念的学习能力强、掌握快,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青年员工也存在合作意识相对较差,抗压能力较弱,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的问题。为此,企业迫切需要塑造文化品牌,树立青年员工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塑造企业文化品牌,是应对当前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增强企业发展潜力的需要。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以其系统的开放性、内容的共享性、成本的低廉性、传播的交互性以及速度的快捷性,正在对企业的员工及管理产生强大的影响和冲击。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沟通和宣导方式,正在逐渐发展为OA、电邮、QQ、微信、微博等新的网络渠道,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也已经加入或即将加入各种类型的QQ群、微信群、网上论坛等非正式网络组织,对企业管理带来了挑战。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占领文化高地,增强企业的文化吸引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
第四,塑造企业文化品牌,是强化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增强企业发展合力的需要。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且物质激励往往存在极大的边际效应和负效应,面对其他企业更加强烈的物质激励,容易出现员工流失。良好的企业文化是维系企业凝聚力、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阿里巴巴公司总裁马云认为,阿里巴巴的成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引领下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构建了公司牢不可破的文化壁垒。他说,“整个文化形成这样的时候,人就很难被挖走了。这就像在一个空气很新鲜的土地上生存的人,突然把他放在一个污浊的空气里面,工资再高,他过两天还跑回来。”因此,“天下没有人能挖走我的团队”。独特的企业文化,构成了阿里巴巴创业成功的关键。
第五,塑造企业文化品牌,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百年企业的需要。我国企业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高速发展,目前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宏观经济形势、工资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竣的挑战,单纯依靠资源消耗和低劳动力成本的外延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除硬实力的竞争之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说经营设施、生产能力,甚至包括资本这些“硬实力”比较容易被复制和替代,那么“软实力”所表现出的某些“文化”特征,则很难被复制,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二、开阔新视野,认清文化品牌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已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品牌塑造的重要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发展,但也有一些企业缺乏文化品牌意识。据统计,我国不重视企业文化品牌塑造的企业约占企业总量的65%左右,这些企业在文化品牌建设上处于落后的地位,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
第一,落后企业不重视文化品牌的价值,先进企业具备强烈的文化品牌意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的主要领导和干部员工倾向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上,对企业文化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可有可无的思想。而先进企业则具有强烈的文化品牌意识,主要领导亲自抓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第二,落后企业缺乏专业的企业文化人才,先进企业注重打造专业的文化品牌团队。我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专门的企业文化工作部门,一般由党委宣传部、办公室或人力资源部、工会等部门承担,企业文化从业人员大多为兼职,对文化品牌塑造缺乏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致使许多企业在理念口号、建设内容、推进形式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雷同化现象。如在当前我国企业口号中,“团结”的使用率高达41%,“创新”与“开拓”的使用率也超过20%。
第三,落后企业文化品牌体系不健全,先进企业注重构建系统的文化品牌体系。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多个层次,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有机整体。一些企业在文化品牌建设中,缺乏总体规划和建设的系统性,往往注重了一些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些方面,工作推进随意性强,较为散乱。
第四,落后企业不严格的文化品牌执行,先进企业强大的文化品牌执行。企业文化的推进关键在执行,许多企业尽管提出了许多企业理念,但不重视落地实施,常常出现“理念在天上飞,行为在地上跑”的“两张皮”现象。先进企业不但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理念的提炼,而且在执行上一丝不苟。海尔集团在提出“质量第一”的发展理念后,用铁锤将不合格的电冰箱砸毁。正是严格的文化执行力,造就了今天的世界海尔。
第五,落后企业不稳定的文化品牌塑造,先进企业恒久的文化品牌建设。有的企业在文化品牌建设上缺乏连续性,形成“一代领导,一代文化”的局面。先进企业十分注重持续推进文化品牌建设,我国中医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北京同仁堂之所以历经300多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始终恪守和培育“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心,存心有天知”的文化传承。
三、开拓新思路,探索文化品牌建设新路径
我国企业文化品牌塑造,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谋划新举措,推动企业文化品牌迈上新台阶。我认为,要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品牌,关键是要融入“四项元素”,把握“六个关节点”。
第一,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几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企业植根于中国的土壤,文化建设有必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克拉克认为,“管理越能很好地利用民族传统,则其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我国企业应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如重视人本、提倡仁爱、推崇礼义、讲求诚信、担当道义、和衷共济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第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应注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的“三个倡导”的指向,融入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第三,融入行业特征元素。各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发展规律,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应注重把握行业规律,体现行业特征。如生产企业更多强调“安全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服务企业更多强调“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第四,融入互联网时代元素。目前,全球正在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深刻影响着各行业以及每个企业员工的生活,其趋势不可逆转。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应融入互联网发展潮流,树立互联网观念,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创新企业文化品牌。
在注重融入“四项元素”的同时,企业在文化品牌塑造中,还应注重把握以下“六个关节点”。
首先要把握认识问题。“理念决定行动”,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文化品牌塑造的认识是否到位,关系到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的成败。《财富》杂志在总结了若干企业成功的案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500强企业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重庆银行把企业文化品牌建设放在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董事长甘为民亲自提炼企业理念,结合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有梦想、有精神、有爱心、有原则、有担当”的“五有”价值观,在全行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推动重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了全国企业文化顶层设计与基层践行优秀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标杆示范单位等荣誉,《人民日报》、《银行家》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企业文化建设也有力地促进了重庆银行的发展,2013年11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实现了全国城商行在港上市零的突破。2014年,重庆银行H股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小型指数(MSCI)股,成为大陆首家也是迄今唯一一家被纳入该指数的港交所上市中资银行。在2014年度中国《银行家》杂志资产规模2000亿元以上城商行综合排名中,重庆银行进入前三甲,一举跃升了十位。
其次要把握机构问题。有无专门机构是企业文化品牌建设重视与否的重要标志。企业即使不能设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也要明确相应的企业文化岗位,配备专职人员,否则,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就难以有效推进。从金融系统来看,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重庆银行等均在总行层面设立了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统筹推进文化品牌建设。
三是要把握制度问题。没有制度保障的文化缺乏有效的支撑,企业制度不仅是企业与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且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企业文化品牌建设中,应注重将文化品牌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尽可能体现在企业的各项制度中,实现制度体系与企业日常业务和经营管理的有机融合。
四是要把握载体问题。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效的载体,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应着力在行报、文化墙、书籍、画册、宣传片、行徽、内网、外网等传统载体的基础上,创新推出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青年人偏好的现代传播平台,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传播载体。
五是要把握宣导问题。企业文化理念要深入人心,离不开持续的宣传引导。通过挖掘典型、组织竞赛、故事讲演、开展仪式、培训交流、推进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反复浸润,促进企业文化理念在全体员工中入脑入心,自觉接受并深入践行。
六是要把握考核问题。考核是工作的指挥捧,在企业文化品牌建设中,应注重建立系统的考评指标体系,将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进行量化,纳入企业绩效考核系统。特别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制定量化指标,同时增强定性指标的科学性,形成文化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
“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企业文化品牌的塑造,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员工的凝聚力,关系到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企业在大力推进文化品牌建设的同时,相关部门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方向引领,完善制度保障,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氛围,推进更多企业塑造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有生命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打造百年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