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这个企业变“轻”员工变“重”的时代
美国《连线》杂志高级制作人、《长尾理论》一书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认为,20世纪的合作模式是企业模式,人们在同一个屋顶下为了某个大目标而工作;21世纪的合作模式就没那么正式了,它更多是社群模式。
社群模式具有互联网时代的特性,可以产生非同凡响的功效。举例来说,在美国3M公司,员工可以跨部门成立工作小组,还被允许拿出工作时间的15%去做和本职工作不相关的事情。结果发现,3M公司的很多新产品,就是员工在这段自由支配时间里创造出来的。
在社群的宽松模式下,员工的创造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这种价值创造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同时员工需求和心态也在发生积极变化。由此,企业对员工的认识也需要有新的提升:一是“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各种形式的外包、众包都可以广泛采用;二是在企业内部,既推崇统一的企业价值观,也应鼓励个性化发展;三是以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类型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双赢。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已至。企业管理要有更多的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迭代更新思维、平台思维、分享思维、共赢思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在解决新课题的进程中,中国管理学可以获得更为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
是新世纪的“矿产”和“石油”
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变化是非常深入、非常巨大、非常全面的。这种变化在商业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1 人与物关系的变化。
互联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交流与合作方式。它能将一切连接起来:远在天涯的亲朋好友,通过网络图像和声音,变得近在咫尺;原先互不相干的事情,借助网络得以互通互联;原先毫不相干的物品,通过网络变得有迹可循。而且,在互联网上,每一个人、事、物彼此是平等的,并有很大机会获得关注。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原先名不见经传的人可以短时间内成为“网红”,原先不被人关注的物品可以瞬时成为“爆品”。
2 数据获取方式和数据规模的变化。
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正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这种新世纪的“矿产”和“石油”,将带来全新的创业机会、商业模式和投资方向。特别是,大数据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门类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逐渐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也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增添了新的内容。
3 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一般认为,工业1.0是蒸汽机带来的动力革命;工业2.0是以福特汽车公司流水线作业为代表的规模化工业生产;工业3.0是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机电一体化;工业4.0则是在互联网条件下信息技术和物理技术的高度融合,如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等。当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起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日益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将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与生产力。
4 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
今天,那些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和时间工作的人,正引领新时代的工作样态。在一些发达国家,不在特定场所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因为有了互联网,不同工作群体之间可以随时沟通、协同。由此,团队成员不在同一个地方上班的情况,给组织管理带来了新的现实挑战。
5 社会行为方式的变化。
在消费端,从走街逛店到超市血拼,再到网购快递,人们的购物模式已经发生巨变。在生产端,从大规模批量生产到“一对一”定制,再到立体打印,个性化生产需求不断增长。同时,沟通工具也经历了固话到图像传输、无线通信,又到微博、微信的发展轨迹;支付工具也从现金到银行卡,再到电子钱包。种种发展变化不仅使人眼花缭乱,而且带来了社会行为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互联网时代产生了
更多的不可预测性和新的族群
在一连串变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1 发展的不可预测性。
如果说在工业化时代,企业运作还有迹可循的话,那互联网时代就产生了更多的不可预测性。例如,颠覆性创新。如果说电脑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生产制造方式,那么移动互联网将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表现在企业经营上,便是不可预测性。当人们还在为拥有一款诺基亚手机而沾沾自喜之时,谁会想到不久后它就会被智能手机所颠覆?以方便面为代表的快餐食品也未曾想到,竞争对手竟然是美团、饿了么。这是一种颠覆性创新:企业的生产方式在变,产业链之间的合作方式在变,产品销售渠道在变,服务方式在变,最根本的是,消费者也在变。
2 多维性的特点。
互联网连接的一个特性就是全方位,由此产生了多维性的特点。具体来看,谁会想到极为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会最先拥抱互联网?谁又会想到“自行车大国”竟然一夜之间遍布共享单车?
3 新族群的产生。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中国网民数量达7.72亿,规模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其中,手机网民占到97.5%。这个消费群体异常活跃,他们消费能力强、消费兴趣转移快。所以,众多商家在想尽一切办法抓取流量、获取关注。只有这样,才会有销售,才会有顾客,才会有利润。
4 新进入者改变规则。
新生事物的发展势头不可低估。比如,互联网造车颠覆了传统汽车工业的制造模式和产业链协作模式,共享经济模式改变了不少人的出行方式乃至交通规则。
5 共享与平台。
“平台”这个词在互联网时代的使用率非常高。一定程度上说,平台就是把各方的资源集聚起来。越是离散程度高的商业模式,借助于平台所产生的力量和商业价值,就越有机会发展壮大。
例如,滴滴提供了一个开发私家车潜在运力的平台,推动平台、车主、用户的多赢;“驴妈妈”将数量巨大却分散的旅游需求用户集聚起来,借助于有效组合旅游供应链各环节,最终得以提供相关服务。此类商业模式颠覆了“二八法则”,成为“长尾理论”的突出案例。
推动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转变为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互联网时代,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在进行不懈探索。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趋势,一些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案例值得关注。这里列举几个:
1 小米公司的扁平化极简管理。
小米在管理方面颇有创新:首先是组织扁平化。偌大的一个公司,只有三个层级:核心创始人—部门领导—员工。其次是管理极简化,不搞烦琐的规章制度,甚至不打卡,强调每个人的自我驱动,注重运用文化和价值观进行管理。三是建立透明的利益分享机制,这是自我驱动的制度保障。
在这一新管理模式下,小米创业时间不长,却取得了不俗业绩。而且,围绕产品开发以及与顾客的良性互动,小米不仅建立了颇具规模的产品生态圈,而且聚集了数以千万计的“米粉”,为公司产品销售和口碑传播奠定牢固基础。
2 海尔集团的小微化组织改革。
作为全球家电业的龙头企业,海尔集团2017年全球销售额达2419亿元,经营利润大幅增长。这与“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组织变革密切相关。在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白色家电业务后,海尔成功地将这一管理模式推广出去并获得成功,成为中国企业输出管理模式的范例。
所谓企业平台化,是把庞大的企业组织逐渐拆分成不同类型的多家小微公司,类似于把航空母舰变成一个个舰队。这样做,既有助于激发员工的个体活力,又可以增强企业的组织活力,进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所谓员工创客化,是指借助物联网技术和市场力量,使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市场无缝链接,使员工真正确立起市场意识、实施自我管理,而不是仅靠管理者来驱动。
所谓用户个性化,强调的是所有资源从市场来、所有利润从用户来,要求推动“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转变为“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3 沪江网的内部创业。
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都怀有一个创业梦。如何既帮助员工“圆梦”,又提升企业实力,是一些企业管理中面临的新课题。在这方面,互联网学习平台沪江网做出了积极探索。员工只要有创业的冲动和点子,并经由一定程序评估后,就能获得沪江网的大力支持,并保留原待遇不变。如果成功,公司再和员工协商下一个步骤;如不成功,员工仍可以回到原来的岗位工作。这样,既打消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又让公司有机会分享员工成功创业的成果。
多种方式帮助员工成为
具有高超技能的“特种兵”
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涌现诸多新模式,呼唤企业管理探索创新。
1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创新。
工业化时代,科层制帮助消除了组织管理中的许多非理性因素,但也把人和组织变得机械化和刚性化。互联网时代的人,员工更加注重身处组织中的感受,顾客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由此可以说,科层制结构越来越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组织管理特点。特别是,其存在的组织庞大、决策集中、响应缓慢等问题,已很难适应新生代员工的个性。互联网时代需要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变革,集中表现为组织轻量化、结构扁平化、决策前线化、立场用户化和响应快速化。
2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能力创新。
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具备应变能力。除了以往经验的积累,更要有面向未来以及预测、掌握未来趋势的能力。任何一个组织如果不愿意去了解趋势,就有可能在某一个未知的时间节点衰败下来。
曾经雄踞世界第一的柯达公司,因为未能正确预测数码科技的普及,虽然领先10年掌握了数码技术,却未能及时将其投入商用,以至于最终陷入破产境地。可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机构臃肿、层级过多、沟通不畅、响应缓慢的“大企业病”,要勇于进行能力创新。
3 打破固定边界,构建价值共同体。
1937年,经济学家科斯提出,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用一个组织的内部交易取代组织与外部的交易,以此来降低每一笔交易的成本。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发展。如今,互联网技术可以使价格发现成本降到几乎为零,市场信息趋于对称和透明。由此,在一个屋顶下的交易,反倒不那么具有成本优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需要注重构建价值共同体。应以任务或项目为中心,快速聚合一批能够协同作战的组织或个人。当任务完成后,这种“柔性共同体”还可以在新的目标下重新组建。
4 转变管理者职责,给员工充分赋能。
互联网时代,企业竞争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千军万马的大兵团作战会越来越少,而特种兵式出奇制胜将成为竞争的主要形式。由此,企业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也随之变化,即从管理员工行为转为鼓励员工探索,并进一步打破层级、岗位和固定分工,提供各种资源,促使员工成长,助力员工创新。
在这一趋势的引领下,企业变“轻”,员工变“重”;企业变“小”,员工变“大”。用多种方式推动员工快速成长为具有高超技能的“特种兵”,进而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是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5 创建自驱动企业文化。
针对大量有个性、有活力、有知识、有思想的年轻员工,企业文化的作用日益显现。具体来看,要注重创建自驱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自组织、自我纠错、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很多优秀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任正非就不断告诫员工,“华为只有成长,没有成功”;TCL的李东生借喻“鹰的重生”,来警示企业要不断自我否定,从而获得新的生命……
在自我驱动中,既要重视结果,又要关注过程。一件事情,如果只有结果,而说不清导致结果的过程,那结果往往是不可靠的,至少手段是值得商榷的;但如果过程说得头头是道,却产生不了好的结果,那就是“空中楼阁”。
作者简介
苏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企业战略与文化、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品牌战略与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互联网
转载仅供相互学习交流之用,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感谢您的关
注!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