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下的领导力提升之道

 唐立波 清华管理评论 5天前
640.webp.jpg

导语

全文导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中国当代的企业领导者,有必要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文化情境下的领导模式。


文 / 唐立波

 

文化情境差异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


中国文化情境以传统国学文化为基础,以儒家文化为主流,重视“中庸和谐”和“孔孟之道”,追求的是“合理”和“和谐,偏重于“社会人”。西方文化情境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以个人主义文化为核心,重视“公平性”和“客观性”,追求的是“自主性”和“法制性”,偏重于“经济人”。在企业管理中比较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

企业管理的属性偏重不同;

对管理者和员工的判断标准不同;

企业管理的中心点不同;

员工修为方式不同等。


中国文化情境下的领导力提升


中国文化情境指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结合中国优秀的管理思想构建领导力提升模型如图1。


640.webp (1).jpg


此模型是以人格魅力为核心,以战略意识、领导艺术、变革创新精神、执行能力为四翼的中国文化情境下的领导力提升模型。


用儒家思想提升人格魅力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提倡以民为本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倡导仁、义、礼、智、信。儒家崇尚礼仪,推崇道德,主张以德管理,以民为本。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和为贵,以信取人,和谐相处。儒家的义利观是见利思义,绝不唯利是图。儒家提倡管理者应该修身养性,提升素养,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企业管理的“中庸之道”。“中”指适度、适中、正确, “庸”是平常、平易可行,含有“普遍适用”之意。中庸之道就是追求合理之道,领导者应该用中庸之道的思想来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真正的中庸之道是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把“旧”的管理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


 企业管理的“仁、义、礼、智、信”。按照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领导者对待员工应当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员工只要能完成所负责的工作,就不要在别的方面对他们过分苛刻。对于员工的过错,应尽量从宽处理,做到“无求备于一人”,要“赦小过”。


以“和为贵”构建和谐团队。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应该推行“和为贵”的竞争标准,企业员工之间通过彼此理解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心协力,完成组织目标。同时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应该相互协调和平衡。


用道家思想提升领导艺术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领导学著作,他站在自然之道的高度,推演出“人道”,最终以“君道”为降落点。老子时代的君道和现代的领导艺术相似。“道”就是事物运行的规律,“德”就是掌握了事物的规律,“道德”就是指认识事物的规律,并遵循事物的规律。


“道法自然”的发展之路。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领导者最大的“道”就是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办事,就可以“没身不殆”,一切顺利,没有危险。


 “无为而治”的领导机制。无为是提倡领导者顺应自然,就能取得圆满的管理效果。领导者应以情境、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浮躁的弊病。不看准时机,则不采取行动。一旦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更。


 “上善若水”的“柔性化”管理。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性自然。最佳的领导理念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式“柔性化”管理重视管理企业的灵活性,制度的非刚性化,方法的情感化,人际关系的和谐化。


用兵家文化提升战略意识


兵家讲究谋略,知己知彼,因敌而动,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兵家思想对企业战略管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用“五事”、“七计”培养战略思维。所谓的“五事”,是指“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对企业而言,就是企业面临的政治环境、天时、地利、管理人员和规章制度。所谓“七计”,是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对企业管理而言,是指领导者是否遵循规律,管理层是否有能力,是否占得天时地利,规章制度能否严格执行,员工是否有素养,赏罚是否分明。领导者应该用“五事”进行分析研究,用“七计”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做出战略决策,制定战略计划。


640.webp (2).jpg


“知己知彼”制定适应“互联网+”的信息战略观。“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战略决定了企业战略的成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知己知彼,突出一个“知”字。《孙子兵法》中认为获取信息有三种方式:其一是“相敌”,即直接观察法;其二是“动敌”,即引导观察法;其三是“用间”,即隐蔽观察法。通过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用“间”方式,去搜集对手的情报信息,掌握对手的内部机密。


“择人而任势”的用人观。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择人”就是量才用人;“任势”就是造势和利用形势。所谓“择人而任势”,就是要求领导者要根据形势选用人才,以取得竞争优势。


在“择人”方面,领导者要重视人才竞争。选择合适的管理人员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合适的管理人员标准是什么?孙子给出的标准是:“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在“任势”方面,领导者要激发管理人员士气。孙子说:“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优秀的领导者,要想办法激发团队的热情,使之蕴含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就像高山上向下滚动的圆石一样不可阻挡,让管理人员充满危机感,全身心投入企业的战略目标实践中。


用法家文化提升变革创新精神


法家的管理思想注重创新和变革。商鞅就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所说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思想的核心,代表了一种变革和创新精神。


领导者要具有“不法古”的管理思想。为此,领导者要做到:其一,有改革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其二,变革什么就奖励什么,从上到下建立信心。同时做到“法严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言必有信,法必得行”,从而达到企业变革的目标。


加强集权,构建从上到下的变革体系。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在企业变革中,改革的大权要集中在领导者手里。领导者制定的各项新的规章制度,企业从上到下要严格执行,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重大的变革期使员工顺从,实现可持续发展。


用墨家思想提升执行能力


墨家思想提倡执行力。墨子本人知识水平很高,又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墨守成规”就是形容墨家在执行上不打折扣完成任务的特点。


用“兼相爱”、“交相利”构建组织的执行体系。 “兼相爱”就是没有区别的“爱”。在企业工作执行中,领导者要一视同仁,培养员工的担当精神,不要只顾着自己岗位和部门的利益。当其他岗位和部门需要帮助的时候要积极帮助,而不是袖手旁观。“交相利”就是与人分享。领导者要培养员工之间相互分享、相互学习的习惯,推动员工与员工间、部门与部门间的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让企业内部充满正能量,减少内耗。


用“勤勉”、“节约”、“行善”的执行理念,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勤勉”就是勤劳不懈怠,领导者要给员工树立勤勉的执行理念,每天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企业的目标就能实现。海尔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就是这种执行理念。“节约”就是杜绝浪费,杜绝一切无用的损耗。墨子提倡的“生之密,用之节”,就是开源和节流。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减少浪费。“行善”就是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对于具有这种“义利”品行的人,领导者要坚决提拔,大加奖励。就像墨子所讲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树立“尚同”、“尚贤”、”非攻”的价值观,培养员工正确的竞争意识。“尚同”就是上下一致,共同完成企业目标。“尚贤”就是任用合适的人,“非攻”不是不去竞争,而是选择正确的竞争方式,一是要自我超越,二是在团队竞争中淡化个人。


当前,企业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竞争激烈的时代。作为企业领导者,要把西方的先进管理技术同中国古代优秀的管理思想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文化情境下的领导模式,对企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使得企业基业长青,走可续发展道路,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关于作者 | 唐立波: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 | 本文节选自《清华管理评论》2018年6月刊,原标题为《基于中国文化情境下的 领导力提升》

版权声明:

转载仅供相互学习交流之用,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感谢您的关注!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