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从管控到赋能,新时代管理的基本逻辑
01
组织管理的四个关系变了
过去我们做管理,有三个最重要的链条:命令链;信息链(就是信息怎么传递下去);人际关系链。
所以,最初我们在组织管理或管理者的角色安排时,都会认为领导者有三个角色:决策角色;信息角色;人际角色。
这是胜任领导者一定要完成的三个链条,把这三个角色胜任了,组织管理就实现了。按照这三个链条和三个角色,主要的动作都是在管控。
在组织管理中,核心就是解决四个关系:个人与目标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与变化的关系。
今天的难题在于这四个关系完全变了。过去,个人与目标的关系要求个人一定要服从目标,个人要对目标有所贡献,不然组织会把这个人淘汰。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组织常常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而忽略个人。
在组织的设计里只有角色,没有具体的人。同样,我们要解决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因为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匹配环境,环境都会把这个组织淘汰。最后必须解决组织与变化的关系,因为不适应变化的组织也会被淘汰。
现在变成了组织目标必须涵盖个人目标。如果没有涵盖个人目标,个人与组织就不发生关联。这是第一个变化。
第二,我们不能忽略个体,我们发现个体很强大,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变了。同样环境不确定,变化不可预测。这四对关系都变了。
如果沿着原来的管理者角色定位,管理者是一个控制者、决策者、信息者和人际关系者,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互联网出现之后,管理开始从管控到赋能。
02
互联网下半场来临
从管控到赋能,为何如此重要?因为互联网也到了下半场,互联网到半场时,还不那么紧张。
因为在互联网上半场,我们增加了一个场域,增加了一个线上世界。你只需要获得新的流量,获得更多的用户,就能在市场中存活。
但当我们进入互联网下半场时,线上线下的市场打通了,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需要具备的能力变了,你不仅仅要有用户,还要有真实的顾客;不仅仅要创造一个新的市场,还要有真正的效率。
今天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在赋能传统企业。马云说“五个新”,就是把互联网与数字的能力,赋能到五个传统行业。现在腾讯也把自己定位在给传统企业提供方法、工具和平台的一家赋能公司。
在互联网下半场,几乎所有人都要“把虚变实”,这是根本改变。这个过程中有两件事最重要:
1.如何把用户变成顾客。拥有大量用户的人不见得有机会,没有用户的人也不见得没机会。
2.如何让效率变得更高。效率高的会淘汰效率低的。
最近一直有人问:你到底研究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其实今天“大与小”这组词不成立。
今天很多大型企业都把自己划成很小的单位,比如海尔,这个大系统中有几万个小企业,它是大还是小?希望你是一个效率和速度变化快的公司,而不是一个大或小的公司。
03
如何让人有意义
因为下半场变成这样,我们就要关注管理中最重要的两个价值:
1.目标与绩效。
2.人在组织中的意义。
以前做管理时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取得绩效、实现目标。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在讨论怎么完成业绩,怎么实现目标。
但现在,我们还要完成另一件事,就是如何让人在组织中有意义。我们只能通过让人在组织中有意义这件事,才能解决效率与真实的顾客和企业在一起的问题。
否则,组织就可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被淘汰。当目标与绩效,让人在组织中有意义成为最重要的事情时,我们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人浮于事和虚假忙碌。
在时间轴变得更短的时代,真实的价值极度稀缺,并且极为重要。一定要解决人浮于事和虚假忙碌的问题。
我们经常提碎片化,真正的价值全部碎片化就是虚假忙碌。每个时间点都很忙,但是统和起来没有整体价值,就是虚假忙碌。面对人浮于事和虚假忙碌,我们要明白如何认知责任,如何分配权力和利益。
管理就难在这里。我们拥有的资源恰恰是对人产生巨大影响的部分,我们要回到“以人为本”上。
今天所有人都必须谈“人本”这个概念,因为现在人的价值已经完全被释放出来。但大部分组织,尤其是传统组织并没有真正懂得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有三个要点:
1.员工以顾客为本。员工做任何事,前提条件都应该是顾客。
2.管理者以员工为本。做任何事要想着出发点一定是利于员工。
3.领导者以管理者为本。做任何安排要以管理者为出发点。
我为什么强调回到以人为本?原因在于大部分的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并非以人为本。
员工讲的最多的是领导,而不是顾客。因为他发现以顾客为出发点可能得不到好处,但以领导为出发点一定有好处。然后会发现,公司离顾客最远的人谈顾客最多,老板天天谈顾客至上,但他可能从来没有或者很少接触过顾客。
甚至公司任何一个服务、产品都不是他直接提供的。这就是角色错位。当出现角色错位时,就无法真正解决人浮于事和虚假忙碌。我们不能真正回到人本位时,就没办法真正获得结果。
面向未来,管理的核心是激活人。我在 2015 年写了《激活个体》,2017 年写了《激活组织》,今年还会继续回答这个问题。好组织的管理方式是不断地激活人,让更优秀的人不断加盟。
05
职场最重要的场景是“赋能”
职场最重要的场景是“赋能”。你必须打造一个赋能的场景,而不是工作场所或岗位。有些企业做得很好,有些企业做得不够好。原因就是做得不够好的企业,把职场变成了工作场所。
很多人不愿意来这里,只是不得不来。有时我问大家,你今天来上班是什么心情?他说我只是不得不来,其实没什么感觉。也有人很愿意上班,他觉得去公司比在家要舒服。
今天在谈工作场景时,关键词不是命令和权力。而是个人在这个地方能不能得到成长,能不能发挥创意,能不能与这个时代同步。
我们一定要懂一个道理,如果组织不够进步,我们其实耽误了很多人。组织不进步,组织里面的员工就会与世隔绝一样不进步。
如果你的组织不能激荡大家,你的员工就会因为你而被淘汰,整个组织也将被淘汰。这就是今天赋能的场景。
很多企业有能力不断输出人才,其他企业又不断挖走这些人才。被挖的那家企业一定要高兴,因为你的赋能是足够的。
如果一家企业永远都在挖别人的人,就一定要反思,因为它的场景赋能不够,它就只能用别人的。可是别人来了之后,如果还不能让员工成长起来,员工又被人挖走了,企业就应该反思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才的流动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人往高处走,他会找更强的平台。另外一个是他会找新的机会。
如果流出去的员工都在找新机会,说明组织赋能场景是高的。如果员工流出去都找更高的平台机会,说明组织赋能场景是低的。
并不是建议大家跑来跑去,但现实中人一定是流动的,这点要接受。在流动中是往高平台走还是往新机会走,可以用这个外部因素检验企业组织场景、赋能的能量是否足够。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赋能和交互,就会对很多人不负责任。这时,整体的组织竞争力就会下沉。所以一定要赋能,这是一个重要改变。
数字化生存时代,赋能就是为每一个成员创造平台和机会。之前,与一位专家聊天,他说海尔这套管理模式放到美国通用电气的家电部门效果非常好,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今天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结构来做管理,必须用机会和平台。
前几天和北大国发院“戈13”(第十三届玄奘之路国际商学院戈壁挑战赛)组委会的同学聚会,他们在考虑“戈14”怎样筹备,笔者就给了一些建议。能不能设计更多的角色出来,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参加,参与者就会觉得“戈14”是他自己的事情,这就是赋予机会和平台。
如果仅仅列总队长、队长、教练、联络、服务,可能只有四五个人,一旦设计更多角色出来,可能就有五六十人参加。五六十人参加的结构的力量和四五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赋予机会和平台给大家。
举个例子,笔者去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其中一个员工很认真地跑来,说陈老师我要和你照相,你一定要认识我。他给了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首席员工”。这个例子给我极深的印象,我相信他会很努力地当首席员工,不会被别人超越,这就叫机会和平台。
赋能最重要的是给员工一个机会。员工在责任和机会之下就会成长。很多时候大家认为赋能是你要给他、教他什么东西,并不是这样。我们讲赋能,最重要的是要给员工机会和平台,他就会成长起来,因为在责任之下人是可以成长的。
构建一个日常管理体系,要做的核心事情有五件:
1.高管给员工上课,员工分享自己。
高管应该给员工上课。如果全部从外面找老师上课有个缺点,就是员工会和老师达成共识;如果高管给员工上课,就会变成高管和员工达成共识。
员工也要分享自己。只有员工分享自己,他所做的知识、方法、经验,才会有借鉴意义。因为我们是共同的工作场景,共同的工作场景下为什么他能做成功?别人可以借鉴。
2.有一套透明化的信息系统让授权成为可能。
我们一定要有一套透明的信息系统,让授权变成可能。真正的赋能除了给平台之外,就应该给权力。只有这样,赋能才会完成。
3.设立多岗位以激发组织成员。
要给很多岗位,只有岗位才能让人成长。不要不舍得岗位,只有给了机会之后大家才会成长起来。
4.要进行有效的沟通。
5.上下同欲,思想一致。
上下要同欲,不能跑偏,要有非常明确的价值观追求,让大家保持一致。
这是日常管理体系,从管控到赋能必须做的事情。如果希望公司从管控到赋能,公司体系内就要做这五件事。这些都是平常的事情,如果你不愿意做,就只能靠制度、规范、约定和流程来管控。
我们要在员工与组织之间共建一个释放创造力的共享平台。在共享平台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命令控制式”管理转向“授权赋能式”管理。
可能有的组织体系比较大,有很多刚性要求,但只要找到更强的信息平台和企业文化就可以。从管控到赋能,这就是面向未来,管理的基本逻辑。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公众号 春暖花开 作者:陈春花。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