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聚焦】国机集团和谐企业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长期以来,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集团)一直致力于和谐企业建设,通过导入和谐理念,着眼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在构建企业内部组织与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上下功夫,妥善处理各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企业建设问题的提出
国机集团成立于1997年,前身为机械工业部。成立初期,原属机械工业部管理的数十家企业划转集团旗下,当时的定位就是为这些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平台,集团内部相关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着突出问题,影响着集团的发展。
——集团公司与所属企业之间:由于部分所属企业文化建设起步较早,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良好的业内口碑。集团总部没有经营、没有收入、没有明确的主业,只是以管理为主,很难为所属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处于“子强母弱”状态,地位尴尬,缺乏吸引力。近60家子公司业务领域分散、规模参差不齐、实力相差悬殊,加之所处行业、地域不同,上下沟通渠道不畅,整个集团管理松散,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理念,缺乏凝聚力,甚至曾经出现过一些企业强烈要求脱离集团管理的严重事件。
——所属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战,业务交叉现象突出,同业竞争,打乱仗、争市场的情况时有发生。
——集团公司与重组企业之间:在集团大力推进企业内外重组整合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集团公司与重组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成为集团发展绕不过去的课题。
——集团公司与员工之间:总部员工绝大多数是原机械部改革分流过来的机关工作人员,存在着严重的机关作风。部分所属企业职工生活困难,企业内部民生问题没有统一的解决渠道。
因此,战略转型一开始,集团领导就高度认识到企业文化在战略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全面启动、创新推进集团和谐企业文化理念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并提出了具体要求。2005年,集团提出了适合自己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和”文化,以及“合力同行,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理念一经推出,迅速得到了广大员工和社会各界的认同,统一了认识,成为构建内部和谐的粘合剂和思想感情基础,对集团应对挑战、深化整合、推进和谐企业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和谐企业建设采取的措施
一是推进与员工的和谐发展。国机的“和”首先是人本之和,即坚持人才为第一资源,尊重每位员工,调动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提高创造性,营造人文和谐。构建和谐企业,要求集团要切实以人为本,把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推进“学习型国机”建设。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规划,完善短期与中长期、国内与国外、专业与岗位任职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等,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和“四好”领导班子创建,加强所属企业领导班子党委中心组学习等活动,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廉洁、务实、公正、奉献的形象,更好地调动了员工团结向上的工作积极性。
探索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国机集团把以人为本管理的尊重人、关心人予以制度化,扩大选人识人视野,营造出公平、自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企业氛围,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关心员工的一切,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现民主管理。始终坚持企业重大事项必须集体讨论决策的原则,积极支持企业工会依法开展工作。
积极保护员工权益。国机集团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依法与职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
关注企业内部民生。对于企业内部困难职工的生活、就医和子女上学问题,集团专门筹建了爱心基金,用于专项资助。“春节慰问”、“帮困助学”等定向救助活动已形成常规,有效缓解了困难职工的生活压力。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广大员工深切感受到国机大家庭的温暖和活力,营造了和谐的人文关怀文化氛围,使广大干部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是推进与所属企业的和谐发展。国机的“和”是和谐之和,即发挥所属企业合力、达成内外共赢,国机人同心同德、奋发有为、拼搏进取、共谋发展。构建和谐企业,首先要构建与所属企业的内部和谐。只有不断引导所属企业对和谐理念的认同,营造和谐治理的氛围,最后才能实现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从战略高度出发,按照完善、延伸集团产业链的要求,积极推动企业间和企业内资源优化配置,引导非主业资产向主业突出的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加强重组后的整合,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和效果,实现各产业之间的有机组合和产业链条的完善。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向支持重大科技创新上、支持所属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上,以小搏大,鼓励所属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和发挥所属企业的积极性。
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帮助和服务,实现了集团与所属企业的共同发展。
创新母子文化融合渠道。以丰富的活动吸引人,广泛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国机之夜”庆典文艺晚会,职工书画展、“国机”杯职工篮球赛、会计知识竞赛、焊接技能大赛、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汇演等各项活动,使所属企业在文化活动的交流中增进了解,促进了“和”文化深入人心,营造出真诚、信任、融洽的企业氛围。
三是推进所属企业之间的和谐发展
国机的“和”是合力之和,即目标一致、思想一致、行动同步、集体奋斗,着眼大局、紧密协作,不断追求更高效率和更优业绩。构建和谐企业要求企业内部组织间形成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共赢发展。
加强内部合作的组织引导。国机集团积极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内部协作平台,推进内部协同。主要包括:建立由集团总部经营管理部和各主要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及指定人员组成的内部合作工作组。制定出台《国机集团内部合作管理办法》,明确内部合作的范围、方式及要求。增加内部合作考核,有效发挥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在内部企业和谐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国机集团内部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内部合作业务交流会,发布内部合作工作简报,提供内部合作工作信息,总结内部合作的成功经验与项目案例,为加强和促进所属企业内部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创造集团内部合作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开展非实体经营。非实体经营是指充分发挥国机集团的整体优势,利用国机集团的品牌和其他无形资产,积极承揽国内外大型综合性业务,并组织国机集团所属企业共同实施,带动企业共同发展。
努力探索新的业务合作模式。积极推进所属企业协同开发市场,联合投标,协作配套,委托分包,集中采购,技术创新,区域成片开发以及共享品牌、业绩、资质、业务渠道资源等其他内部合作方式方面,积极开展模式创新,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内部协作,不仅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人员交流与业务联系更加紧密,而且使“合力同行、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促进了集团及各所属企业之间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由单打独斗到整体联动的转变。
四是推进与重组企业的和谐发展
国机的“和”,是融合之和,即国机集团紧密团结、协同互补,目标一致、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凝心聚力、和衷共济、融为一体。“和”文化是生态文化。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资源整合的深入,以及未来发展中融合外部资源的要求,国机集团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和丰富。
企业重组必然涉及到利益的再调整,必然带来文化的碰撞,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重组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集团积极把企业文化融合纳入重组工作目标,组织对双方的企业文化进行评估,了解双方企业文化的特性,注意企业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明确文化融合在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在重组开始之前,积极加强高层领导之间的沟通,做好尽职调查,制定好周密的重组方案和工作计划,把企业的稳定放在第一位,主动吸收重组企业主要领导进入集团领导班子,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组织机构出现大的调整,保证每个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切实保障重组企业业务的平稳运行。
在重组之初,广泛开展对接工作,积极推进国机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导入,组织总部各部门到重组企业进行宣讲,组织所属子公司开展业务交流,相互了解、尊重彼此的原有文化,寻求合作的契合点,坚持用共同的愿景凝聚、激励干部职工,促进重组企业的共同发展。
在重组完成之后,还要做好跟踪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广大干部职工最关心的问题,加强干部交流任职,坚决克服“表合里不合”,更不允许“面合心不合”。同时,吸纳被重组企业的优秀文化因子,既丰富了国机文化内涵,也更易于被重组企业所接受,提高对集团文化的认同度,使企业重组真正实现了“1+1>2”的战略重组效应。
在以上原则的引导下,进入集团的重组企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原内贸部所属的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简称“中进汽贸”),由于国家取消进口汽车配额后,中进汽贸一直亏损。2004年进入集团后,集团把它纳入了产业布局当中,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在政策、资金、担保、渠道、上市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实实在在的支持,抓住难得的机遇,经营规模从5亿达到了400亿,实现了二次转型和超常规的发展。
五是推进与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发展
“合力同行,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国机集团因责任而存在。同行需要主动承担对国家、社会、客户、员工的责任。共赢意味着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保持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共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
加强政府合作。国机集团是最早开展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对外工程承包商之一,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工程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国际影响力。国机集团从战略出发,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塑造合作典范;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提高国际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产学研合作优势共享。国机集团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在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产业链方面的综合优势,推动成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断提高行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2010年国机集团与清华大学进行跨院系、多学科、多领域高技能人才产学联合及校企合作,涉及清华大学2个学院,1个研究院,5个学系,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研究中心和15个研究所,开创了产学联合与校企合作的先河。
银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国机集团重视加强银企合作,与国内外各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拓宽合作模式和业务类型,实现了与金融机构的共同和谐发展。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帮助地方发展经济,集团发挥专业优势,为新疆乌苏市编制了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并向塔城地区捐款100万元。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国机集团立即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向灾区捐物捐款共计900余万元。在众多国际事件中伸出援助之手,并依据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积极对非洲、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技术援助等,充分履行全球公民责任,增进了感情,加深了友谊,受到相关国家的一致好评。
主动参与节能环保。结合机械行业特点,依托集团环保科技优势,以提升产业环保水平为己任,强化绿色管理体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通过“降污减排”、“绿色生产”、“环保工程”、“节能技术”等一系列绿色创想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实施绿色生产,创新实现绿色发展,坚持绿色低碳运营,帮助自身和客户共同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带动更多同业和公众共同推动环保事业,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和谐企业建设的效果
一是增强了凝聚力,营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集团与所属企业之间“子强母弱”的情况已经有根本转变,基本解决了集团成立初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业务板块所属企业在集团统一协同和战略引领下,发挥协同效应,有效解决了集团资源分散、同业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更为有效地实现了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一批优秀企业进入国机集团,不仅重组企业重获活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补充了集团薄弱环节,完善了集团产业链,增强了集团的整体竞争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劳动模范、技术专家、技能高手,打造了一支团结协作、勇于拼搏、能打硬仗的优秀员工队伍,凝聚起广大干部职工的强大合力,营造了“和谐国机”的企业文化氛围,集团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显著增强。
二是提高了竞争力,极大促进了业务发展。三大主业发展迅速,资产规模不断壮大,经营综合指标快速增长,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高。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进出口分别从2000年的127亿元、1.2亿元、14亿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1930亿元、77亿元和110亿美元,分别增长14倍、63倍和7倍。2011年,国机集团名列全球225家最大工程承包企业第26位,中国企业500强第55位,连续多年排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首位,多次进入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业绩考核 A级行列。2011年首次进入《财富》全球500强第435位,实现了向大集团的历史性跨越。
三是扩大了影响力,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国机集团积极推进和谐企业建设,相继荣获“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中国最具核心竞争力企业”、“第三届中国优秀企业公民”、“全国企业文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0年,国机集团荣获“金蜜蜂•社会责任领袖型企业”奖项,成为履行社会责任实践的先锋榜样,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彰显了国机责任情怀。2011年,国机集团获得了中国全国总工会授予企事业单位的最高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是对集团和谐企业建设突出成绩的表彰和认可。
(本文作者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王锡岩)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