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访谈 > 人物访谈

搞企业文化,要点燃大家心头那把火

【小柿子说】在年中的66会上,华星光电首席人力官、华星学院院长吴岚分享了《华星共识》。那么,“华星共识”究竟是怎样的共识?这种共识是怎样形成的?对于华星光电的业务发展有何益处?如何点燃文化之火,撬动全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我们走进华星光电,采访吴岚总,为大家解答了这些问题。


640.webp.jpg


“共识”的形成需上下参与,

不能闭门造车


小柿子:吴总,您在66会上分享了《华星共识》,我们很多读者都没在现场,能否先介绍一下,《华星共识》是什么?


吴岚:华星共识是华星光电企业文化的纲领性文件,包括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以及经营理念、产品理念、人才理念这几大部分。我们对每一部分都有详细诠释,这些诠释也是经过大家研讨梳理,字斟句酌,最后经高管团队审核认同才发布的。


小柿子:要调动上下力量都参与进来,应该不太容易吧?


吴岚:《华星共识》形成过程挺反复,也花费了大家很多时间,整个文化的梳理和确认历时七个月。但我们认为应该去做这个事,也值得花这个时间。2016年之后我们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过去三年建一个厂,现在一年建三个厂,每年都有很多新人加入。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经历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的文化积淀都不一样。我们认为,到了华星大家要有共同的语言,要有共同的导向,引导大家朝着统一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这时候如果没有能让华星人达成共识、指向清晰明确的企业文化,就会在公司经营、人才选拔培育、业务执行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文化,一个全员的心理契约来做引导。


刚开始做的时候不是所有人都认同,有人觉得太虚,他们认为,高层领导的言行就是文化,已经在那了,不需要再去做梳理,但我们决定要往前推。在这过程中,我们集团李东生董事长以及华星光电CEO金总,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经过我们的宣贯引导,各个管理层包括普通员工也都开始理解,发现我们确实应该做这个事情,认同了文化梳理的价值,后来大家都积极参与并配合我们的工作了。


640.webp (1).jpg


小柿子:华星共识的形成过程肯定不简单吧?


吴岚:首先我们做了很多宣传工作,让大家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借助高层领导的力量,一把手要参与进来。然后做研讨、一对一访谈、工作坊、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等,把管理者以及广大员工全部纳入到我们工作中来,让大家都有参与感,意识到自己对《华星共识》形成是有贡献的,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不是别人强加给我的。


共识一定要有沟通,有过程,有反复。从上到下大家都会有不同意见,求同存异,文化不可能包含每个人的意见,但一定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上面讲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都是用来吸纳大家意见的。


除了上面那些方式方法之外,我们还会提前做分析:包括对台湾、韩国、日本、中国大陆的背景文化、相关研究资料的了解;对TCL集团优秀文化因子研究,对业界优秀企业文化实践的研究,华星运营中的现存问题等信息搜集及分析,然后在有科学依据的分析框架下去推展工作。


共识的形成过程最困难,需要时间,不能着急。没有达成共识就反复研讨,对它的内涵及其背后的行为进行诠释,一定要绝大多数人认可,讲出大家心声,点燃大家内心那把火。虽然我们花的时间比较长,但每个字都是大家心血的凝聚,推出来之后大家才愿意去实际践行,而不仅仅是贴在墙上的口号标语。


做企业文化一定要紧扣业务,

切忌自娱自乐


小柿子:刚刚您也说了,华星光电近些年扩张速度很快,很多新员工加入,那么,咱们《华星共识》在新员工中怎样去推行呢?


吴岚:公司新员工加入华星后第一天都有文化课程,第一步是先让大家了解《华星共识》,理解其内涵,并且认同我们的文化。然后,就是各个模块的共识强化,营造文化氛围。


《华星共识》推出来之后,我们紧接着就开发课程,让全员去学习。这个学习是通过层层授课的方式实现的,首先是VP授课,VP的课总监必须参加;总监听完课之后,再回到自己中心/厂去讲授。我们会给他们准备课件,但同时留出空间,让他们根据实际工作和业务情况进行个性化诠释,增加更接地气的内容,将理念与实际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及正负向行为相结合,让大家意识到,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与日常行为和工作息息相关,文化不是标语口号。


此外,每个单位都有持续的文化活动。从2017年开始每个月都有主题活动,每个单位都把文化活动和业务工作连接在一起,比如当责之星,激情之星的评选等。公司会组织统一的文化活动,但各个单位自发组织的活动形式更加多样、精彩。新员工在入职培训中学到的,跟日常工作环境里所接触到的都是一致的,大家语言、行动一致,就可以感染他们,让他们快速接纳并融入。


640.webp (2).jpg


小柿子:这些VP、总监平时工作都很忙,怎样才能调动他们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呢?


吴岚:还是上面说的,参与感。《华星共识》一开始就把大家纳入进来,让他们意识到这是“我们的共识”。刚开始肯定会有人不太愿意,但后来发现,实际工作中还真遇见这些问题。比如,每个部门协调起来怎么就这么困难呢?怎么会有部门墙呢?大家不能当责一点吗?为什么不能有共好精神呢?为什么不去追求100分,不能有点追求卓越的精神吗?而《华星共识》能够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企业文化活动一定不能自娱自乐,要跟业务相结合。《华星共识》是大家认同的,能够成为管理抓手,就不需要我们做企业文化的去硬推,他们各单位会自发去组织研讨,组织员工活动,设置奖项,还有领导自己掏钱买书给员工,等等,他们自己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t6工厂的领导就根据《华星共识》文化理念做了自己厂内的十条“军规”,大家每天早上上班前进行诵读。他们现在搞新厂建设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就用“军规”做指引,大家不但要背,还要去指导工作,检验行动。


我们只是点了一把火,给了大家工具和抓手,他们自己去践行。


小柿子: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工作要站到公司业务的角度,了解需求去做事?


吴岚:做企业文化一定要有客户导向,我们不是主导,公司业务人员是主导,他们是中心,是做企业文化的重要人员,我们就是给方法、给工具,帮着去梳理,点个火。真正怎么玩,怎么用还是他们自己去做。在过程中实实在在获得好处了,他们就会积极去用;如果用了一两次觉得没用,那他们就没有积极性了。有些人会说,业务人员太现实了。现实是对的,不是坏事,有价值才有现实感。业务压力那么大,还要花钱花精力,没有价值大家凭什么还去做。


640.webp (3).jpg


文化建设要会“逗群众”,

推动全员参与


小柿子:常听有企文人吐槽,说公司企业文化岗的人太少了,工作很难开展?


吴岚: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人跟我抱怨,说吴总啊,我们就这一两苗人,工作怎么搞啊?力量不够啊。我说,谁说你们只有一两苗人了?做企业文化要学会“逗群众”,把大家的热情都挑逗起来;要点火,把大家心底的热情点燃。人都是自己去找的,力量需要去撬动。所有干部都是我们企业文化工作的力量,我们各中心的文化大使、学习管家都是从干部中找的,包括各个俱乐部活动,都是员工来自发组织的。到现在,我们专职做企业文化就一个人,也能够带着个虚拟团队,把企业文化工作搞得轰轰烈烈。


小柿子:那么,可不可以理解为咱们华星光电是“全民在做企业文化”?


吴岚:可以这样理解。做企业文化的人一定要善于调动人和资源。当然,前提是建立在我们做的东西是别人认同并需要的,如果虚头巴脑,不切实际,大家是不会参与进来的。我们6月推出了“十大星规”,跟业务紧密联系,是公司日常工作中的现实短板。推出之后,大家都反映,这太符合公司现状,太符合大家的需求了。所以,他们自发去宣贯“十大星规”。我们只是印了小卡片,他们自己去拍小电影,搞演讲比赛,搞表彰大赛,做钥匙扣,把“十大星规”印在饮水机等大家日常能够看见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方式,宣贯的热情比我们还高,就是因为文化对他们来说有实际的价值。


640.webp (4).jpg


小柿子:可以举例介绍“十大星规”在具体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吗?


吴岚:比如说,“不开无效的会,不开无决策的会”,这一条就是通过我们调研总结出来的,是大家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痛点”。员工都希望会议能够高效解决问题,不要耽误大家时间。这一条出来之后,大家就会把它往具体行动上去套用,看自己做到了没有,没有的话,就改进。


还有一条“精简报告,多进现场,到业务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条也是大家反映上来的一个痛点。报告太多,大家都没时间去现场解决问题了,那么出了这条星规之后,大家就会按照规定去检验自己的行动,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把时间都消耗在报告上。


还有“不培养人的干部不能被提拔”,这一点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提拔干部的时候,就有人会跟我们说,某某能力很强。但我们想要提拔他的时候却发现,他下面的人能力跟他差一大截,没有可以替代他的人。这样就是典型不培养下属,不关心下属成长的,团队离开他就难以运转,这种人对团队伤害特别大。以前在提拔或不提拔这种人的问题上,会存在争议,但现在有了这条规则,大家就明白这种人不能被提拔。然后,想被提拔的人也有了努力的方向,除了自己能力过硬之外,还要把团队带起来,这样才有上升的机会。


这些规定,都是跟我们工作场景,跟业务息息相关的,所以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


小柿子:您刚说这“十大星规”都是根据大家反映上来的“痛点”整理出来的,在团队中大家愿意讲真话,反映真实想法,其实也不容易,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吴岚:还是那句话,要让人感觉到自己做的事“有用”。比如说,我跟你反映了什么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还被穿小鞋被打压了,那员工肯定就不会再说真话了。如果他提的建议被采纳,公司有在哪些方面做改进了,他自己也从中受益,那他就会被鼓励,愿意讲真话,以后我们的工作也会得到他的更大配合。我们一定要建立起在广大员工中的“公信力”,大家信得过你,然后你做出了对他们有用的东西,才能够点燃他们心头那把火。


2019“深化年”,

持续打造华星“文化品牌”


小柿子:在66会上您说了,2017年是宣贯年,2018是落地年,咱们2019年的规划是怎样的呢?


吴岚:2019年我们定下的是“深化年”。这几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比如《华星共识》的推出,比如聚焦业务的“十大星规”,还有很多活动,不止是企业文化活动,还包括一些跟品牌宣传相结合的活动。现在,我们的文化基础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了,接下来我们要把文化践行体系做得更好。


小柿子:咱们文化践行体系不是已经形成了吗?


吴岚:有,但还不够健全。比如我们现在的文化荣誉体系,各个单位都有不同的做法,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现自己的智慧,这在初期阶段是很好的现象,但从长远来看是需要整合的。未来我们想从公司层面进行梳理,形成公司统一的文化荣誉体系。当然,在这个体系之下,大家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有属于自己的亚文化。发挥各单位个性活力非常重要,因为各单位的特性在变,人在变,业务在变,技术产品在变,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出现,只有他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企业文化引导大家往正确的方向去走,在这个大方向下,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发挥。


我们一贯重视雇主品牌建设,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形成一个文化品牌,作为企业雇主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华星的文化品牌能够代表企业进行传播,帮助我们吸引和保留更多人才,支撑企业跨越式的发展。


640.webp (5).jpg

原创: 小柿子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转自公众号 企业文化评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仅供相互学习交流之用, 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感谢您的关注!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