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访谈 > 人物访谈

王传福:决胜战略 | 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

04


王传福:决胜战略


他是技术狂人,更是战略高手

看他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战略调整

640.webp.jpg

企业家 | 王传福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

访谈者 | 周健工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CEO


本文视频来自第一财经频道《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实录文字摘自访谈现场速记




访谈实录



周健工:很多人都把2018年当作新能源车或电动车的元年。其实,中国在这个领域中最有经验的是比亚迪,因为你们做电动车已经十多年了。现在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燃油汽车厂商,甚至是一些跨国的汽车品牌,都会在2018年大规模进入到这个领域。对于比亚迪来说,你怎么看待这样一种新的竞争态势?


王传福对汽车行业和老百姓来说都是好事,对比亚迪会有些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也会变成一种动力,让自己更加努力,高度小心,认真地去研究行业发展,积极跟进。我觉得2018、2019、2020年应该是互联网造车的大年,产品可能在2018、2019年出来,行业活跃度会变得更高,比亚迪已经做好准备接受这个挑战。


和别人不太一样,我们有自身的一些优势,比如在整体汽车垂直整合的核心技术等方面掌握得比较深,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开放平台。诺基亚做了好多年,从曾经在历史上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消费产品,到后来的日益萧条,我们获得了很多经验。


周健工:诺基亚的市场份额当时比苹果还多。


王传福: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个企业,后来的萧条,不是因为产品品质的问题,也不是管理问题,而是战略出现了错误。我们接受了前辈们的经验和教训,推出了一个开放体系。今年9月,我们会举办汽车开发者大会,开放我们342个传感器,让全球的开发者参与进来,实际上也给很多互联网造车,以及想进入汽车生态里的开发者提供一个平台。同样,我们对普通消费者也会开放空调、车门、车控、大灯等所有系统。我只要把控制权打开,把它开放,开发者就都可以参与。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并做了很多年的准备,第一款车应该是比亚迪新型的“秦”,是一个全新的“秦”。


周健工:有一种说法,未来汽车的价值60%到70%是软件,只做硬件的话,它可能处在价值链的末端,你不担心么?


王传福:我不担心,因为开放、包容也能够繁荣。比亚迪的强项就是各个零部件,还有整车经验。我们现在就把协议规范好,把各种开发软件做好,给全球的爱好者去使用。这个举动也是经过公司再三讨论后的结果,我们也犹豫过,是不是全部开放,是不是自己干,就像诺基亚一样,我们的塞班系统很好,比安卓要好。其实安卓最开始出来的时候也不好,后来慢慢地不断改进。



周健工比亚迪内部管理架构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建了五大事业群。比亚迪诞生到现在,在企业管理架构的调整上,这次的重要性能不能介绍一下?


王传福企业小,战斗力强,效率就会高。企业大了以后,会产生一些官僚,大锅饭。我们在发展中也发现这个问题,那就把大锅饭变成小锅饭,以业务中心为单元切开,切成乘用车事业群,做我们所有的轿车、乘用车;再切出商用车事业群,像我们10米长以上的交通大巴,已经连续几年做到全球第一,而且在全球差不多200个城市示范运行,还有我们的电动卡车、垃圾环卫车等;第三就是轨道交通,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潜力,不只是在中国,包括“一带一路”上的这些发展中国家,在修地铁负担很重或是承担不起的地方,云轨有很大的空间;还有电子、电池两大事业群。


5个事业群以外,还有9个独立的零部件。从原来的1个大锅变成14个小锅,相当于14个小比亚迪。因为小,机制就好,我们给每个事业部很大的决策权和管理权限,除了投资是由集团掌控外,其他的都有高度的自营权,让他们独立发展,做好后可以独立上市,上市后给管理人员一些干股,让他们有很好的成长空间,这样我们就会如虎添翼,在管理上做到更好。



周健工:谈到比亚迪,大家最喜欢谈的话题是说它是一家围绕技术来制定战略的公司。原来一谈比亚迪就会谈到新能源。所有的能源问题都是能源存储问题,正好你的专业又是和电池有关的,现在是不是可以说比亚迪的技术基因还是围绕着电池技术,或者是能源存储?


王传福:应该说从电池起家,再延伸出去。包括我们的商用车、乘用车,以及轨道交通,都和电池分不开。电池覆盖以后,引伸出了一些新的领域,我们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能源的消费、大交通的产品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体量也在巨大地提升。我相信,绿色大交通和智能车的发展会带来整个产业的重新洗牌,各零部件的供应方式、能源提供的方式也会完全不一样,这可能是未来几年的一个大主题。到2030年应该会出现很显著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中,企业家能不能抓住商机,这是制定未来战略要关注的点。


 

周健工:比亚迪,还有你本人,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公司和企业家,比亚迪取得的成功和你们当初的前瞻性理念相匹配吗?


王传福:应该是匹配的。我们崇尚技术,技术可以让企业家变得更聪明,眼光变得更远,看得更深,这也是比亚迪的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理念。很多企业认为技术就是为产品服务的,与管理无关,与CEO关系不大。我们认为技术首先要为战略服务,因为一个产品的失误,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就是几千万,或者某一个模具的失误,损失也就几百万,花几个月或者一年的时间就可以调整过来。但如果一个公司的战略失误,耽误的可能是五年、十年,损失十亿、百亿,甚至企业就灭亡了。因此,战略对公司来说是最重要的。


比亚迪有一个比较好的技术团队,源源不断地给企业领导人输送技术前沿信息,让企业决策者抓住方向,方向上不犯错,企业就可以处于行业中比较正确的轨道上。


原创: 复旦管院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复旦管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仅供相互学习交流之用, 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感谢您的关注!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