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本网动态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班长肉孜麦麦提·巴克在企业文化成都峰会上的演讲

IMG_7308_副本_副本.JPG

《像红柳一样抱团进取》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

    我们班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重油开发公司下属的一个采油班,有22名员工,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四个民族组成。我们班工作在准噶尔盆地广袤的戈壁荒滩上,戈壁气候差异较大,冬天冷到零下40多度,夏天地表温度接近70多度,一年四季是“无风也有三尺土”,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就是油区的一排排油井和盐碱地里长着的一簇簇红柳。 

    红柳是生长在戈壁滩上的一种常见的植物,它根系发达、枝叶紧簇、生命顽强,不怕干旱,不惧风沙,不怕酷热,不畏严寒,对环境从不苛求,落地生根,四海为家,无论戈壁、荒漠、沙地、盐碱地,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这正是我们新疆石油人工作、生活的写照。近年来,在实现“中国梦·石油梦”的征程中,我们秉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红柳“扎根戈壁不畏艰的钻劲、紧紧相依不松懈的干劲、抱团成长不放弃的韧劲”,精管每口井,优采每吨油,推行“标准井”工作量折算法,对设备设施采取“两化”管理,把“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的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了员工、企业发展的“抱团成长”,践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

    一、像红柳扎根隔壁,坚韧固守“不离弃”

    我们班管理着148口油井,产出的稠油粘度很高,如果把原油比作一瓶矿泉水,那么我们生产的稠油就是一瓶胶水,有的甚至像沥青一样踩在脚下都不粘脚。油稠就意味着技术措施多、劳动强度大。

    面对井老产衰,油田设备设施老化,作业施工多的生产现状,我们没有怨天尤人,遇难而退,而是积极思索、探寻出路

    为此,我们采取“两化”管理:一是让设备管理“级别化”。给每台设备上“户口”,将油井、设备设施分成A、B、C三类,进行分类管理;二是油井承包“属地化”,让设备有“主人”,员工从过去的“看井工”变成了“管井工”。

    关于“属地承包”,我们班经历了员工反对、部分支持、全员参与的过程。2013年1月,我们召开班会,提出要把班里的设备和油井水分给每个人,明确责任,细化工作量,通过月检查、季考核提升工作效率。班里顿时就“炸了锅”。有人说,我们也就20来个人,有了活儿大家一起干,不是挺好的吗?又有人说,这样好,干得好,干得差,一目了然,多劳多得。还有人说,把工作分得这么清楚,容易产生矛盾,影响团结。第一次会议在争吵中结束。

    会后,我们四个班委根据油井设备的新旧程度、措施量、距离和产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量化分类,拿出合理的考评方案,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进行通报。这个方案得到了部分员工的认同,会上就有人提出还应该考虑年龄、身体等因素。我们马上采纳了建议,方案再次修改,最终得到了班组员工的认可。

    我们按照人井比,将所辖的油区划分为18个单元,每个单元按工作量分包给两个员工。实行自由结合,平时责任心强、技术好、经验丰富,甚至是身体好的员工都成了香饽饽,当然有人坐了冷板凳。我们四个班委主动与坐冷板凳的员工结对子,同时也做生产骨干的思想工作,经过协调,大家都有了自己的伙伴。

    管理创新,责任到任,奖勤罚懒,保证了班组设备的完好率、运行时率达到了98%以上,辖区的综合递减率由过去的22%下降到13%,员工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实现了多劳多得。虽然环境艰苦,管理上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我和我的班员都始终认为,既然当初选择把根扎在戈壁荒滩里,就要一直固守下去,像红柳一样汲取热土的养分,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不离不弃。

    二、像红柳生机勃勃,昂扬向上“不放弃”。

    属地承包管理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展示。油井基础工作好不好,产量高不高,设备运行是否安全,每个人对班组整体工作的贡献大不大,直接得到体现。我们顺势又制定了班组《员工绩效考核标准》,把安全生产、产量任务、设备动态、劳动纪律、操作规范等48项考核指标贯穿到生产全过程。如今,班组小到手套、清洁剂、拖把等日常消耗品,员工都会算着领用;一口油井是否开井,员工更是要算投入的水、电、蒸汽与产出比。

    有一天班上开会,由于讲的事较多,员工就问我“班长能不能讲快点,我还有好几个闸门要修呢。”这在以前是没有的事,以前没有划分属地工作量时,员工对所要干的活是能拖一天就是一天,对油井上的零配件更是能换就不修,但现在员工很清楚,承包井的工作就是自己的,油井管理的费用超支了就会被考核。今天的工作今天完成,能修的设备不换新的,这些道理成了全体员工的习惯。推行实施属地管理这几年,也让我们认准一个道理,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认准的事情只要是对的就去干,轻言放弃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班组考核小组每周对班员进行考核,每月得分张榜公布,季度与奖金挂钩,做到有奖有罚、公平透明。每个季度的奖金,员工之间的差距可以达到1000元左右,但没有人不服气。属地承包到个人,保证了班组连续两年产量稳中有升,实现了“班长在和不在一个样,安全查与不查一个样、节日与平日一个样、好天气与坏天气一个样”。大庆精神“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在班组得以落实和体现。

    三、像红柳抱团成长,相扶相拥“不言弃”。

    我们班组的每个人就像家人一样,相互搀扶、互相帮助,紧紧相拥在一起,一起工作,一起成长,一起面对挫折,一起分享喜悦。

    每次参加技能大赛前,我都会对班员说:“只有强的帮弱的,快的帮慢的,大家才能共同进步。”我作为全国技术能手,中石油的技能专家、新疆油田公司技能大赛教练,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培训经验总结出了“四结合”培训法。即“学和考相结合”,提高理论水平;“练和赛相结合”提高操作水平,“传和帮相结合”提高整体水平,“评和树相结合”培养技能人才。以考促学,以用促学、以赛促训的培训法,激发了员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资料工阿依努尔参加技能大赛获得名次,顺利从初级工一步步晋升为高级工;参加工作仅两年的80后刘懿斌取得了油田公司技能大赛优胜奖,现在已是作业区维修班的班长;从南疆和田县新分来的员工巴哈尔古丽,汉语基础不好,刚来时,管钳、扳手、输油泵这些词根本听不懂,她很苦恼,大家都主动帮她,与她“结对子”,做她的汉语老师,如今她已能用汉字写报表,并顺利取得HSK汉语4级等级证,现在她还能用汉语跟大家讲笑话呢。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班组员工每年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为100%,高级工占到班组人数的75%。

    对员工来说,班组也是家,家温暖,班组才更具凝聚力,整体才更有战斗力。因此,我们把情感作为构建和谐班组的纽带,在班里推进“亲情化”管理,形成了班组员工同喜同悲、同舟共济的工作、生活氛围。我们班用了“喜报寄家庭、家书报平安、基金解燃眉、慰问暖人心”等方式,团结班员,抱团成长、共同发展。

    去年一段时间,维吾尔女工热依木古丽整天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工作也打不起精神。原来面临高考的儿子突然产生了厌学情绪,谁劝都没用。得知消息后,我主动上门找孩子谈心,我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他“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经过与他多次交流和鼓励,孩子的心态一点点改变、成绩也一天天提高,今年8月的一天,热依木古丽在电话里用哽咽的声音只说了一句“考上了,我儿子考上大学了”。

    技术上互教、思想上互帮、生活上互助,营造了我们22名员工“不同族却同心、不同语却同音”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形成了抱团成长、追求卓越的班组文化。班组先后荣获全国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十优单位、中国石油千队示范工程、集团公司铁人先锋号等30多项荣誉,我个人也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等27项荣誉。

    搭建平台,完善激励,激发潜力,实现员工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是我们开展班站文化建设的一点心得,我们的感悟是:文化不是写的,文化一定要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文化不是看的,文化一定要解决企业的生产实际问题。我们班组的“红柳”文化,实现了员工个人追求与企业发展的抱团成长,更体现了每一个普通石油员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庄严承诺!谢谢大家。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