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本网动态

中船集团成员单位积极开展《战略纲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

9月20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第一次战略工作会,正式发布《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2018~2050)》(以下简称《战略纲要》)。《战略纲要》提出:中船集团的发展使命是“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国防建设,引领行业发展”,发展愿景是“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的海洋科技工业集团”,产业方向是“海洋防务装备产业、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海洋科技创新应用产业、船舶海工服务业”,战略目标是“通过‘四步走’,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海洋科技工业集团,到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的海洋科技工业集团”。


《战略纲要》发布后,中船集团旗下各成员单位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围绕《战略纲要》的重要内容和思想要义以及雷凡培董事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四步走”战略,积极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找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的新定位,结合各单位发展实际,加强引导企业上下广大干部职工转变思想观念,凝心聚力、鼓励担当,认真部署了下一步的各项具体工作。


中船集团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10月10日,中船集团所属的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战略纲要》,研讨贯彻落实措施。会议提出,中国船舶要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战略纲要》的内涵要义,深刻理解发展使命、发展愿景、产业方向、战略目标等核心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船舶实际贯彻落实。


一是要认真研判中国船舶作为中船集团上市公司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挑战,按照中船集团四大产业方向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要求和目标;二是了解三家所属企业发展战略,做好服务支撑;三是结合自身实际和定位制定中国船舶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四是分步实施,找短板、补差距、提管理、降成本,将战略纲要部署落实落地。


会议要求,中国船舶要依据《战略纲要》找准自身战略定位,明确战略目标,做好具体实施方案规划,主动对标先进企业,找准自身差距和不足,全面提高管理质量。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战略纲要》作为引领发展的纲领,把推动实现本企业战略目标作为工作主旨,把全方位保障战略落地作为基本遵循,牢记使命,积极带头,全力以赴。全体员工要认清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坚定发展信心,自觉扛起应有的使命和责任,以落实岗位职责为抓手,身体力行,为实现中国船舶和《战略纲要》提出的目标不懈努力。


中船集团  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战略纲要》发布后,中船集团所属的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落实措施。


一是迅速组织学习传达会议精神。将会议精神纳入中心组及党支部“三会一课”学习中,专门组织召开中层干部扩大会议,并于会后编发文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真正把思想意识统一到中船集团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各项任务上来,全面开展好各项具体工作。


二是利用多种途径宣传会议精神。通过院区橱窗、科研楼内文化墙、LED大屏幕、院网站、OA内网新闻专栏等宣传平台,以新闻稿、PPT、图片等多种形式,向全体职工传达《战略纲要》内容,进一步加深职工对会议精神的理解,确保入脑入心。


三是深入开展调研对标活动。立足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聚焦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中船综合院领导班子赴首个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调研考察,致力于进一步整合资源,利用市场化机制,探索适合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


四是谋划制定符合中船综合院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在《战略纲要》指导下,结合“三平台一党校”业务发展实际,系统分析内外部发展环境,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拿出针对性强的举措,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发展战略,并修改完善“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助力中船综合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船集团 中国船舶报社  

9月26日、9月30日,中船集团所属的中国船舶报社先后召开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和党委会,深入学习《战略纲要》并研究制定贯彻措施。各支部也组织了全体党员和员工学习《战略纲要》,表示要全面领会“3144”发展战略,并用以指导报社各项工作。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战略纲要》并制定出报社的高质量发展规划,报社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的起草编制工作,力争制定能够贯彻《战略纲要》精神、体现报社特点、解决发展难题的发展规划,以明确报社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是要坚持行业报是党报在行业的延伸和补充的政治属性。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传达党的声音,正向吸引读者,凸显行业价值,把握行业话语主动权,牢牢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确保党中央方针政策在行业的宣传贯彻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中船集团党组的要求,传播中船声音,讲好中船故事,打造中船品牌,树立中船形象。近期,要全力做好船舶工业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的全媒体宣传策划报道工作。


二是要以改革促发展。要改革用人机制和考核机制,下大力气解决绩效考核改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减员增效、瘦身健体工作力度,优化人员结构,创造员工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竞争环境,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打造采编、经营、管理三支队伍,办好报社的各类媒体。

    

三是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在稳步发展传统纸质媒体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媒体,深化媒体融合,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拓展新的媒体宣传领域,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报纸为本,新媒融合,相关多元,全面发展”的行业主流媒体。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执行。深化巡视整改成果,完善报社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的执行落地,确保报社各项工作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五是以党建为引领,促进各项工作开展。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中船集团党组领导下,重整行装,锐意进取,认真贯彻落实《战略纲要》的各项要求,开创报社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