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本网动态

用匠心打造世界品质,伊利荣膺中国质量最高奖

11月2日,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航者伊利集团,又双叒将一项“重奖”收入囊中,代表食品行业首次荣膺“中国质量奖”制造业组织类提名奖。

 

这奖到底有多重?顾名思义,中国质量奖代表着中国质量领域最高政府性荣誉。这项荣誉的摘得不仅象征着伊利比肩世界的品质实力,也代表了业内对伊利品牌价值的认可,更进一步印证了伊利作为行业领跑者的身份。

 

5.jpg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为了响应国家出台的品质升级战略,许多品牌都纷纷加快了“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型的步伐,可真正能通过战略实践为“中国质造”赋能的企业却屈指可数,其中,伊利算一个成绩优异的佼佼者。

 

可竞争的品牌这么多,凭什么伊利就能脱颖而出?因为除了重视产品建设外,每个企业的发展还离不开其长久的品牌建设,以及围绕品牌建设展开的系列营销活动,所以伊利将品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信条,这里的品质不仅贯彻在产品上,更体现在他亮点频频的营销战略上。

 

01

匠心企业,高品质营销

 

伊利董事长潘刚曾表示,“品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这句话直接道明了伊利所坚持的营销方向,高品质营销。甚至可以这样说,伊利一系列的营销轨迹,都是围绕着品质和口碑这两个关键词展开的,而其中最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点。

 

1. 线上线下联动,打造“品质营销”

 

谈到伊利的“高品质营销”,不得不提的就是伊利“跨界借势IP”的营销玩法。通过整合多渠道资源,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成功打出漂亮的“品质营销”组合拳。而其中,伊利在借势《爸爸去哪儿》及《奔跑吧兄弟》等优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可谓是教科书式的现象级品质营销案例。

 

例如,伊利作为《爸爸去哪儿》前几季的冠名商,就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进行品牌渗透。不仅邀请嘉宾和萌娃们去探秘伊利牧场天然奶源地,体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还借助新型VR技术拓宽线上宣传渠道,让屏幕前的观众也有机会拥有参观牧场的体验,从而切身感受到伊利绿色健康的品牌形象。

 

此外,为了高效获得品牌曝光,伊利后期也通过不间断的话题植入,线下与线上渠道共累计1.56亿人次参观见证了伊利的透明品质。这种量级的传播效果,不仅使得伊利所倡导的高品质健康生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还双向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成功圈粉无数。

 

2. 花样借势奥运,深耕体育营销

 

众所周知,伊利和奥运已经是多年合作的“老伙伴”了,十三载的默契陪伴不仅为伊利自身成功注入“体育基因”,另一方面,依托奥运所带来的国际影响力,更为伊利的高品质营销之路提供了品牌背书,率先为行业树立起了“奥运品质”的典范。

 

 

还记得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惊艳世界的“ 北京八分钟”吗?而伊利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精心制作的宣传片“准备篇”,却被视为“北京第九分钟”再次燃动了中国。在这一分钟的短片里,展示了17个普通人逐梦的小故事,也代表了中国13亿人民对冬奥会的共同期盼。

 

这17份准备,每一份准备的背后都能找到伊利的身影,最后将共鸣点集中落脚到健康上,不仅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也进一步体现了伊利所秉持的人文关怀,“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为每个人的目标提供高品质的健康和营养助力”,这无疑不是一种奥运精神的体现。

 

3. 另辟蹊径,聚焦“活力营销” 

 

当然,伊利作为中国品牌的先行者,除了用匠心打造世界品质外,还率先践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正基于此,伊利在2016年将“品质营销”升级成行业所特有的“活力营销”,整合各平台资源,正式打响了“活力创造美好”的营销战役。

 

在优质内容和强势资源的配合下,伊利曾以“我需要一杯牛奶吗?”作为核心传播主题,推出一系列符合明星及IP特性的品牌故事,正式踏出了“活力营销”的第一步。目的就是想通过群星们的正面示范效应,来唤醒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理念的关注。

 

6.jpg

 

进一步讲,为了将“健康活力”的品牌内核内化到营销行动中,让消费者在精神层面上对品牌产生认同,伊利发起“需要一杯牛奶”的公益号召,让更多人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通过这种观念的普及,在伊利与“滋养活力带来健康生活”之间建立强关联,这才是伊利此次“活力营销”的深层次诉求。

 

02

坚守严苛标准,比肩世界品质

 

“好营销的基础一定是好产品”,显然,这句“营销圣经”放在伊利身上也是成立的。所谓,好的产品,营销才会事半功倍;而好的营销,都是从服务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若没有对品质一如既往的坚守,伊利也难以实现品牌的有力支撑。那么,伊利具体是如何打造世界品质的呢?

 

首先,伊利之所以能够突出重围拿下这个“重奖”,离不开伊利“三不准则”质量管理模式的功劳。在生产管理上,伊利始终视品质为生命,严格执行“三不准则”,即“从原料、制造到销售全过程坚持“不接受不合格品、不制造不合格品、不放行不合格品”,把控产品质量关,把产品品质放在首要地位。

 

7.jpg

 

而在质量标准上,伊利著名的“质量标准三条线”,也为伊利比肩世界的品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三条线分别是,在国标线的基础上,提升了50%的标准,制定企标线;在企标线的基础上,又提升了20%的标准,制定内控线。伊利的检验标准和频次甚至还高于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众多乳业强国,让很多顶级供应商都直呼“史无前例”!

 

此外,为了严格保证产品品质,伊利还从源头上把控每一个环节,选取全球最顶尖的供应商进行合作,包含有原辅料、服务、设备等领域的1400多家的供应商遍布全球五大洲,35个国家。毫不夸张的说,伊利真是将“品质即生命”的准则到了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所以,正是凭借着这种世界品质,伊利也连续十三载被奥运所青睐。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服务夏奥和冬奥的健康食品企业”,伊利的“奥运品质”之声已经扩展到世界范围,这就是对伊利品质比肩世界最有力的肯定。

 

伊利在保证世界品质上所付出的努力还有很多,归根结底,为了让国人能够拥有身心健康的品质生活,伊利已经主动肩负起了引领行业发展的责任。建立这种严苛的质检标准和管理体系,一方面是对自身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在扮演好行业领航者的角色,倒逼行业在品质标准上加速发展。

 

03

不忘初心,引领乳品行业升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消弭了信息传递和消费时间、空间差的同时,让人们在品质消费上的选择范围更广,对品质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更高,这也是国家在供给侧改革进程中,为什么重点强调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的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伊利作为乳业龙头,充分发挥了“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多年来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整合全球领先机构和人才资源,在基础科学、产品研发等领域,形成了业界超前的合作研发模式。通过自身在行业的影响力,伊利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国乳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也引领着行业向健康食品行业升级。

 

因此,在这份荣誉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伊利想要以对自身品质的高要求赋能“中国质造”的决心,通过践行“全产业链质量管理生态圈”的战略图景以及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等实际行动,不断助推全产业链向世界标准升级所做的努力。

 

8.jpg

最后,伊利品质比肩世界水平,不仅是伊利成为行业第一品牌的重要支撑,因为这对于拥有全球化视野的伊利集团来说,也是伊利在承接一带一路全球化布局中的其中一环。

 

相信假以时日,在伊利带领下的中国乳品行业将成为振兴中国实业的生力军,在走向世界舞台大放异彩的过程中,用硬实力为“中国质造”发声。

 

来源 | 品牌观察报(ID:pinpaigcbao)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