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亚文化建设 > 企业社会责任

践行责任文化 打造最大福利企业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     时间:2012-11-20

 

                     

     鞍钢民政企业公司是社会福利企业,是鞍钢职工残疾子女就业的安置基地,公司下属60多个企业,职工5400多人,其中残疾职工3000多人,是我国安置残疾人就业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社会福利企业集团。十几年来,公司在全国优秀福利企业家孙志国总经理的带领下,秉持“为员工造福、为社会尽责”的企业使命,践行“把公司做大做强做优做久、回报鞍钢、回报社会”的价值理念,弘扬“自强、务实、团结、创新”的企业精神,探索出一条用责任文化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公司由安置型转向生产型,再由生产型转向市场型的艰难而平稳的转变,实现了公司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成为践行企业责任文化的成功典范。

 

     沉重的历史催生了的残疾人就业企业

 

     60年代初期是中国人口出生高峰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水平落后,这批人口出现了比例最高的残疾人。号称40万产业大军的鞍钢职工,在撑起共和国钢铁产业脊梁的同时,数以万计的鞍钢职工承受着来自家有残疾人儿女的巨大压力和痛苦。“一个残疾人,拖垮半个家。”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政府和企业有心无力,残疾人的压力是由无数的家庭来分解来承担的。然而,到了80年代,这批60年代初出生的残疾人,集中到了工作的年龄。此时,健全人,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还没有着落,这么多的残疾人怎么安置就业,成了困扰政府的大难题。1986年,鞍钢领导本着为党和政府负责的精神,怀着为鞍钢职工解除生产生活后顾之忧的人文关怀,组建了集中安置鞍钢职工残疾人家属的25家民政企业。这25家民政企业是依附于鞍钢主体生产厂矿(主办厂)的附属单位,为主办厂提供一些残疾人力所能及的简单的生产服务劳务,实际上是不具备开办企业的基本条件。但是,就是这些小企业,在鞍钢各级领导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成就了残疾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把1500多名残疾人从家庭和社会负担,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价值创造者。这就是鞍钢民政企业公司的产生的历史背景,这就是鞍钢民政企业公司的前身。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承载着光荣而沉重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同时,鞍钢民政企业公司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呵护与关怀。1988年,鞍钢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时任中残联主席邓朴方亲临会议并讲话,鼓励残疾人自立自强,办好残疾人企业。1993年,时任民政部部长闫明复到企业视察,鼓励公司要把残疾人的这份事业发扬光大,要把残疾人的这份社会责任担当起来。鞍钢更是从政策、活源、场地、原料、人员、资金、技术等等方面给予直接的全面的扶持,目的就是要让民政企业公司把鞍钢对政府对社会对残疾人的负责精神传承下去。

 

责任文化铸就了最大的社会福利企业集团

 

1998年,是公司发展历史上的转折年。这一年,公司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这一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鞍钢按照国家改革改组要求,对自身实施主辅业务分离,要求鞍钢民政企业公司自己面对市场竞争,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这意味着公司要从鞍钢主办厂中“剥离”出来,意味着公司要被鞍钢母体“断奶”,意味着公司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从这一年开始,活源鞍钢保、场地鞍钢给、材料鞍钢供、产品鞍钢用的优越生存条件,成为历史,一去不返。被剥离的鞍钢民政企业公司,大多数企业陷入了一无产品、二无资金、三无技术、四无设备、五无场地的困境,有的仅是3000多名“说不出、看不见、听不懂、行不便”的残疾职工和一张社会福利企业证书。 公司一下子陷入困境。营业收入从1997年的3个亿,锐减到1998年的1.5亿元;利润从1997年的700多万元,锐减至1998年的300多万元。不到半年时间,就有一半的单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一半职工无活可干,3000多名残疾职工更是首当其冲,裁员压力极大。正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上级领导知人善任,委任孙志国为民政企业公司总经理。军人出身的孙志国,责任意识极强。他的责任意识和民政企业公司的责任文化传统一拍即合。从此,“为员工造福,为社会尽责”,成为公司十几年来坚守的企业使命。

公司明确提出,福利企业的使命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不仅要承担经营责任,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种责任并不对等:有些经营很好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不是很多;而有些经营管理面临诸多困难的企业,却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我们是属于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的公司。我们要呵护好我们的残疾职工,呵护好这个社会弱势群体,我们宁可裁减健全职工,也不能让一个残疾职工下岗。我们经营的不仅是企业,更是经营责任,经营人心,经营一份不可推卸的社会使命。

十几年来,公司以责任文化为核心,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10年前,公司便组建了企业文化部,全面负责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公司的基本工作。为了让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建设有足够的感性感悟,公司分期分批组织员工到海尔实地考察学习,然后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学海尔,找差距,抢市场,上水平”大讨论。为了普及企业文化知识,提高公司职工文化素养,他创办了《鞍钢民企报》和公司网站,弘扬先进企业文化,以典型事迹引导广大员工奋发向上。他组织编写的《闪光的足迹》一书,描述公司二十多年发展历程,90多万字,得到了中残联领导的高度评价。十几年来,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硕果累累:编写《魅力的鞍钢民企》一册,《实力的鞍钢民企》一册,《耕耘者之歌》一册,《理论与实践》论文集5册,《经营管理论谈》一册,《管理者必读》一册,《行动纲领》一册,《数字民企》一册,《企业文化手册》一册,《企业文化宣言》一册。这些书籍既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公司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深入发展的抓手和指南。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是同公司发展实际相结合,同生产经营相结合,同市场特点相结合,同员工需要相结合,逐年改进,逐年提高,逐年完善。如今,公司企业文化已成为凝聚员工的人心工程,稳定发展的动力工程,提升影响力的形象工程,提升竞争力的品牌工程,得到了广大员工的认同、赞誉和自觉践行,成为打造全国优秀福利企业集团的有力保证。

十几年来,公司制定和践行的“自强、务实、团结、创新”的企业精神,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又一个精神动力。民企人正是靠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走上了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的发展道路。民企人的务实精神,就是谋事立足实际,做事注重实效,为人真情实意。用之于制定战略,则保证了战略不脱离实际;用之于实施管理,则保证了管理富有绩效;用之于开发产品,则保证了产品贴近市场需求;用之于民生稳定工作,则保证了职工生活生产的和谐有序。可以说,公司的工作成绩,都是在务实的企业精神引领下取得的。务实精神是民企人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做好经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样宝贵的是民企人的团结精神。在实践中做到共识、共鸣、共振。共识就是心里能够想到一起,思想高度统一;共鸣就是话能够说到一起,目标高度统一;共振就是工作能够做到一起,行动上高度统一。依靠团结精神,公司打造了过硬的领导班子队伍、党员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和职工队伍。依靠领导班子的凝聚力,依靠党员队伍的战斗力,依靠专业技术队伍的研发力,依靠职工队伍的创造力,练就了搏击市场的竞争实力。这正是公司克服一切困难、做好一切工作、获得成功的基本保障。更为宝贵的还有民企人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贯穿于公司成长的每一个年头、每一项工作、每一个过程。正是依靠创新精神,民企人的新思想新战略新措施不断涌现;正是依靠创新精神,民企人开发了上百个新项目;正是依靠创新精神,民企人步步登高,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创新精神是民企人不断拼搏、不断成功的灵魂。

十几年的经营管理实践证明,公司不断完善和加强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营成果。公司正是依靠持之以恒的企业文化建设,把缺少定型产品、资金、设备、场地、先进技术的弱势企业和弱势群体,凝聚成为日益强大的战斗团队。正是依靠先进的文化理念,公司不是被困难所吓倒,而是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是在“断奶”的困境中羸弱消亡,而是在市场竞争中磨励了意志品质,获得成长和新生。1998年是鞍钢民政企业公司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年。1998年至2011年的13年间,公司销售收入从1998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亿元,年均增长16.6 %,利润从1998年的300多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2000多万元,年均增长17.8%。在这十年间,企业有转产但没有倒闭,员工有转岗但没有下岗,员工工资比10前提高了5倍,公司内部的最低工资标准比当地政府规定的还要高。

公司长期坚定地践行“为员工造福,为社会尽责”的文化理念,不仅赢得了广大员工的支持,更得到了鞍钢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公司先后被命名为辽宁省民政福利企业先进单位、辽宁省残疾人之家、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之家、全国优秀福利企业、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孙志国总经理获得鞍钢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被推选为鞍山市最佳人大代表,鞍山市企业文化研究会执行理事长,中国福利企业协会副会长,全国优秀福利企业家,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