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视野】儒家伦理与商业文化(二)
作者简介
胡平,1930年7月1日出生于浙江嘉兴,汉族。现任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曾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前国家商业部部长,国务院特区办主任等职务。中共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胡平同志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并创立“商业文化”学说。著有《胡平商业文化论集》(中国商业出版社)、《经济市场化与流通新秩序》(人民出版社)等近十部著作,其中《论商业文化》一书1993年获得光明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儒家伦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建设商业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饱满昂扬的商业精神。这种精神当然有它自己的独特内涵。但它必然植根于民族精神这块深厚土壤里。我认为,儒家伦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一精神的真切写照。儒家伦理以清醒的理性态度专注于现实,专注于社会人生。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教习弟子,删定诗书……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流露出“舍我其谁”的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孔子的弟子颜回箪食瓢饮,身居陋室,而不改其乐,也身体力行了那种勤劳艰苦的工作伦理。孟子曾认为,只要加强保养修炼,每个人都可以具备尧舜那样的完美人格。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竭力推崇弘扬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的英雄气节。这些都为儒家伦理的发展奠定了基调,成为其中一以贯之的精神纲领。
我认为,儒家伦理中那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心、舍生取义、死而后已的奉献品格,勤奋艰苦的工作伦理等等,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优秀、最宝贵的成份,它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无疑是一个鞭策和鼓舞的“文化动力”。商业文化应当从这种追求真善美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精蕴、寻找支点。一位叫艾勒塔斯的文化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儒家伦理)对财富、健康、荣誉拥有强烈的动机,对家庭、对祖先有能力表达虔敬。这些毫无疑问是决定性的文化因素,足以开发出一种生猛的经济行为。”我觉得这个判断是有远见卓识的。商业文化是文化动力与经济行为之间的衔接点。它将那种民族共有的文化、精神融铸、贯彻到经济行为中,使之与现代商品经济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前所未有地繁荣活跃期阿里,致富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等积极的价值观念普遍迅速地复苏、觉醒,人们的心理状态、精神气质也焕然一新。大家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广大从业人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协同开发适销对路、领导市场潮流的新商品,努力开拓国际、国内的广阔市场等等,都反映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方向。从表面看来,这似乎都是“模仿”的结果、“引进”的结果,实质上,它正是儒家伦理所倡导的民族精神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换言之,它是商品意识所唤醒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从宏观的角度讲,这就是一种商业文化现象。我们应重视研究它,研究其中的内在因素的衔接机制、运行机制,以便有的放矢地加以疏导、调控,更好地发挥作为组织力量、激励力量的先导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儒家伦理这笔文化遗产
儒家伦理作为商业文化的源泉之一,可以整理、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比如作为儒学基本内涵的“礼”,原先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后来逐步深化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长幼、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中。一方面,它维护了封建家长式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它又融入现实生活的习惯、风俗之中,成为人们言行举止道德化的潜在制约力量。从后者引申开去,儒家伦理又将“礼”看作人类区别于兽禽的外在符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记。《孟子•告子上》中有一段话说:“一箪食,一瓢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人的各种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文化活动,它往往超越简单的生理要求而带有精神满足的意味,“呼”与“蹴”,是一种粗野非礼的举止,因而得不到社会成员(即便是乞丐)的认同和接受。“礼”是人们交往沟通的共同语言。
在今天,我们在商业经营活动中提倡优质服务,礼貌待客。实际上就是对儒家所讲的“礼”的批判性继承。我们应当将这种“礼”的精神与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联系起来考察,在经济生活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进而形成一门如何做社会主义新商人的学问。
再如“信”和“礼”的原则,“朋友有信”,“国人之交止于信”。“信”,是人际交往的法则,也是五伦关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信用、公平、兑现的观点,就是“信”的体现。有信,则能互相尊重礼让;有信,则能“同气相求”、众志成城,联结起社会交往关系中稳固的伦理网络,“闭门一家亲,开门天下亲。”由信而和,由和而亲,这种带有浓郁理想色彩的文化氛围在海外华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自1970年起,海外华商便组织了“世界华商贸易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并编辑出版了《华商贸易月刊》。这是一种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贸易信用体系,它为世界华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这种物以类聚、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也是我们建设商业文化不可或缺的支柱。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上去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603页)中国是孔子的故乡,儒家伦理的发轫地,应该说,这种文化的优势在我们手里。但是,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儒家伦理或嗤之以鼻,或束之高阁,或只从纯粹哲学角度去发微阐幽,而忽略其作为一种实践哲学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已开始走上正轨,文化建设尤其是对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也就被提到议事日程。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儒家伦理这笔文化遗,产,探讨它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它与商业文化的关系,在传统与现实、文化与经济之间建立起富有生机、寓有新意的内在联系,从而使传统文化的优势真正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节选自胡平访谈录《改革开放亲历记》,完)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