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集团】奔驰在充满希望的道路上—— 记攀钢“敬业·奉献”金奖获得者李久平
2014年是李久平人生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她获得了攀枝花市“劳动模范”、攀钢“敬业·奉献”金奖、“感动攀钢十大人物”、攀钢“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她的故事也在媒体上广泛传播。
这位堪称攀钢历史上最红的女货车司机,当着记者却害羞地表白:“我从来没有想过攀钢会给我这么多荣誉。其实,我真的很普通,没什么好写的!”
不会偷懒的“超人”
她的确很普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汽运公司,至今未挪过“窝”。工作更普通,开大货车。但她吃苦耐劳、高风亮节的品质却成为了人们的励志样本。
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干活挑肥拣瘦被当作惯例,而她却是有货就拉,是活就干。
曾经,她去云南元谋黄瓜园拉煤炭,下午3时从攀枝花出发,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再返回攀枝花原料场。干完活之后,她不是先洗澡换衣服,而是把车洗得干干净净,等候下一个出车任务。这样的事情,她不是做一次两次,而是坚持了23年。23年时间,她跑废了4辆大货车。
很多人提到李久平,感情很复杂,有人说她能吃苦,有人说她有点傻,还有人说她爱表现,但更多的人则称李久平为“超人”:驾驶技术炉火纯青,带领的班组年年被评为“三八”红旗班组。
不怕困难的“承包人”
李久平扬名攀钢,是因为一场改革。
事情从2012年3月份说起。这一年,汽运公司实行4年承包经营,二车队率先开展单车承包,规定司机在完成车队下达的任务以外,可以自己找货源拉货,所得收入,车队拿30%、司机得70%,货车的维修、油钱都由司机个人承担。这项制度出台后,有哭的,也有闹的,还有骂娘的。“大锅饭”吃习惯了,突然开“小灶”,大家都担心找不到货源,吃不饱肚子。
李久平也担心找不到货源,焦虑得失眠了好几个晚上。但她最终和夏桂华、张梅等7名女职工组成了一个承包小组,她因此成了汽运公司第一批参与改革的司机,担当第一个承包小组的组长。
承包之路不好走,什么都要干,挣钱还不多。她不只是保质保量地为客户送货,还要当义务装卸工。短距离为客户拉两三吨货,或在厂内倒几车货,她也从不收取报酬。
她拉过花圈、砖头、水泥……优质的服务为她赢得了货源,她的承包小组产值在车队独占鳌头,而由她首创的承包小组也纷纷被其他司机所效仿。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勤快人”
2015年,李久平的承包小组新车增加了5辆,组员增加了4人,但各单位的承包费用则一降再降。一开年,攀钢钒炼钢厂就退回了李久平承包小组的两辆大货车,一年的纯利润就少了2万元。钱越来越难挣,但李久平却说:“还是改革好。现在,只要舍得出力气,肯定比原来挣得多。”
今年,李久平的承包小组承包了冶材公司的全部运输业务,然而费用却一砍再砍,但该拉的货一样也没少。能否在保证攀钢内部运输任务的前提下,再见缝插针地抢出几辆车开拓外部市场,就取决于李久平的人员调配和外部关系协调能力。
在李久平的脑海里,每天都装着一张地图,这张图清晰地标记着攀钢内部和外部的运输任务、每个人的跑车路线以及车与车之间的空档时间点。
再多的活,她都要接下来。大伙就像陀螺一样,被她指挥得团团转,真是拼了命地在跑车拉货。承包小组成员提起李久平,都是一副跟着李久平有肉吃的神情。一名新加入进来的组员说,自从跟着李久平跑车拉货,她的卡上总算有了余钱。
在汽运公司二车队,很多人评价李久平的承包小组团结友爱、能挣钱。现在,想进这个小组的人排着长队。
“我最盼望的事,就是每天能接到用户找我们拉货的电话,只要舍得下力气,我们的日子就一定会越来越好。”李久平的愿望质朴简单,犹如5月盛开的凤凰花,娇艳热烈,充满勃勃生机。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