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打造“蓝丝带”纳税服务文化品牌的建议和思考
纳税服务是近年来全国税务系统上下普遍关心、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在实践创新中蓬勃发展、强势推进、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和丰硕成果的工作项目。地税机关如何完成从传统管制行政向现代服务行政转变,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纳税服务文化品牌,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蓝丝带”纳税服务品牌的文化内涵
“蓝丝带”代表感恩、鼓励、关怀和爱,它牵涉到价值、意义、激励、欣赏、真诚以及服务、责任,公益等,是人们传达美好愿望、美德的重要精神载体。“蓝丝带”故事不仅在西方广为流传,在我国通过团中央“蓝丝带创业计划”、海南“蓝丝带海洋环保行动”,以及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蓝丝带爱心传递”等各种主题活动的开展,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
将“蓝丝带”理念与地税机关纳税服务品牌结合在一起,不但极富创意且又非常和谐。蓝色,是税务部门的标志色,它代表着纯洁与真诚。丝带,代表着沟通与回报,以及我们税务机关和社会各界、广大纳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将“蓝丝带”精神与纳税服务品牌结合在一起,就是赋予“蓝丝带”以纳税服务文化、组织文化全新的内涵及意义,并借“蓝丝带”的社会影响力,向社会传达地税机关“用心、阳光、真诚、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主题。
在全市地税系统引进蓝丝带理念,不仅有利于内部交流和沟通,在征纳双方及家庭成员之间和谐、信任、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积极、乐观、健康心态的养成,也有利于地税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打造“蓝丝带”纳税服务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
“蓝丝带”纳税服务文化品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服务品牌与文化品牌。纳税服务品牌是基础,文化品牌是纳税服务的更高层次,是服务品牌的高度提炼和升华,将纳税服务打造成文化品牌,是“蓝丝带”纳税服务品牌建设的最高目标。
一是如何打造“蓝丝带”纳税服务品牌。
树立正确的纳税服务理念。地税机关要有正确的服务理念,并使每一位地税员工对纳税服务理念深刻理解、认同。地税机关要以让纳税人满意为宗旨,牢固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确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服务原则。积极借鉴和吸取“蓝丝带”故事“为这个世界上创造一些价值”的核心理念,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手段,融洽征纳关系,尽量减少办税环节、减少办税时间、减少资料报送、减少办税成本,切实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切实使地税机关行政职能转变取得新的进展。
建立完善的纳税服务体系。打造服务品牌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地税机关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事情,是地税系统高层战略决策、中层管理协调、下层落实执行的事情。要把纳税人放在第一位,把纳税服务视为一个整体,构筑服务链,尽量减少地税机关内部管理的中间环节和中间层次,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同时要将地税机关纳税服务目标与员工的追求联系起来,形成后台服务前台、个人服务集体、部门服务全局、全员服务纳税人的工作氛围,以发挥服务的合力效应。
激发员工的纳税服务热情。地税机关要特别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仅要培训员工的纳税服务技能、沟通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更要进行地税文化、服务理念的培训,使员工能够全方位提高个人素质,通过保证工作质量,实现优质服务。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通过多种激励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提供高效的纳税服务水平。服务品牌往往就是一种优质、稳定服务质量的标志,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是打造服务品牌的中心内容。
其一,规划服务流程,制定服务规范。与有形产品相比较,服务是一项活动,是一系列的过程,因此,服务的全部活动集中表现在服务流程和各个环节上。要使各个环节都能有条不紊高效能地运作,地税机关要设计一整套确定的服务流程,然后确定每个服务流程环节上的相关服务规范,以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服务是无形的、抽象的,纳税人很难感知和判断其质量和效果,地税机关在服务流程的设计中要注意物化服务形态。纳税人可以根据有形线索来进行判断服务质量的优劣,形成对品牌的印象。
其二,了解纳税人需求,提供特色服务。纳税服务品牌的核心是让纳税人满意,而纳税人满意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同时满意也没有绝对的标准和规定的模式。这要求地税机关一方面要关注所有纳税人,设计标准的服务流程和规范。地税机关也可由此打造出纳税人心目中的个性品牌形象,使服务、品牌真正在地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互动起来,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其三,履行服务承诺,塑造诚信形象。诚信是服务品牌不容缺失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纳税人的服务体验和地税机关的品牌承诺完全吻合时,就会赢得纳税人的信赖,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从而产生爆炸式的放大作用。
其四,重视服务补救,不断改进创新。对于地税机关来说,服务过程的完美无缺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纳税人不满与投诉不可能完全避免。对此地税机关要有正确认识,并鼓励纳税人反映问题。及时进行服务补救,要仔细分析错在哪里,迅速纠正错误和吸取教训,使纳税服务不断得到完善。事实证明,纳税人经过出色的服务补救后,往往更能建立品牌信任。同时,创新是服务品牌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地税机关要完善服务跟踪体系,随时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纳税人的最新需求,及时调整服务策略,在服务流程、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为纳税人提供更多的服务,塑造一个与时俱进的品牌形象。
开展广泛的纳税服务宣传。在打造服务品牌的过程中,地税机关要对特色服务进行总结、提炼、提升,科学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向社会宣传。要注重把握时机,创造纳税服务热点,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通过新闻传播、活动传播、事件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凸显品牌价值,增加纳税人的认同,提高品牌美誉度。在传播中要注意服务形象必须名实相符,加深对品牌的认知程度,形成与地税服务品牌更加密切的关系。
二是如何将“蓝丝带”纳税服务打造成文化品牌。
创纳税服务品牌是地税机关的初级目标,将纳税服务打造成文化品牌,才是地税机关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其一,准确命名纳税服务文化品牌。优秀的品牌始于命名,品牌的名称既要容易识别,有个性化,又要易于传播,同时还要准确、固定,这是衡量品牌名称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目前地税机关确立的“蓝丝带”纳税服务品牌还只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化阶段,对品牌缺乏一个清晰的、准确的、全面的描述。另一方面,“蓝丝带”是一个全球通行的抽象概念,是全世界各行各业人们表达关爱、感恩等情绪的共用的精神载体,它不为地税机关所专属,难以成为地税机关的专有品牌名称。地税机关所有的纳税服务均要冠以“蓝丝带纳税人之家”的固定名称,而不能随便使用其他名称,以免造成品牌的混乱。
其二,建立专业的服务形象体系。专业的服务形象体系是品牌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税机关打造“蓝丝带”纳税服务文化品牌,首先要有非常固定、高度概括且准确恰当的服务理念,在对纳税人提供服务和舆论宣传上都要使用固定的语言和文字,不能一时一变,同时要让这种理念深入人心,为地税员工、纳税人和社会大众广为接受。
建立固定而有鲜明个性的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系统,也是打造“蓝丝带”纳税服务文化品牌的重点。要统一“蓝丝带纳税人之家”的标识,为蓝丝带设计固定统一的颜色和图案,统一办税服务厅的风格,使用统一规范的纳税服务语言和服务动作。只有建立了固定统一的服务形象体系,才能最终塑造起鲜明的品牌文化形象。
其三,健全完善的纳税服务制度。把服务过程中的规范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是保持服务文化长盛不衰的有效机制。因此,地税机关应当认真梳理纳税服务各项制度和规范,把全体员工认同的文化理念用制度规定下来,将其融入纳税服务的全过程,渗透各个管理环节,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应当把抽象的服务概念变为具体的服务行为,使具体的服务项目对应到每个岗位职责,细化服务标准和要求,明确人员和岗位责任,形成以外促内、以内保外的良性循环。通过制度的约束,规范员工的服务行为,实现服务语言规范、行为操守规范、着装仪表规范、工作流程规范的服务要求。同时不断改善管理制度,实施必要的机制创新和服务流程再造,从而做到与服务文化的深度融合。
其四,把日常纳税服务行为升华为习惯。文化品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固定的行为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地税纳税服务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逐步把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的要求通过实际行为表现出来,并逐步形成员工的一种职业习惯,使我们的服务文化达到一种自然的境界。为了卓有成效地培养员工良好的服务习惯,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四项原则:科学性原则。良好的服务习惯标准可以促进员工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必须重视这些人员的选择、训练、情绪和控制。养成性原则。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服务习惯,尽量体现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渐进性。管理部门要根据不同岗位员工的可接受程度,在提出良好服务习惯要求的同时,不断地矫正已经出现在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持久性原则。习惯不可能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要反复进行养成性训练,至习而惯之。差异性原则。由于员工基础条件、个性特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情感、态度、工作能力上的差异,要求管理部门要因人而异,在共性要求和训练的同时,突出个性教育,使已有良好服务习惯的员工更加完美,敦促已养成不良服务习惯的员工在教育、制度、环境的影响下及时纠正。
纳税服务文化品牌的建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是单靠几次貌似周密的策划、设计和咨询即可完成。它是一个调研、整理、取舍、提炼与提升的科学过程,是一个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是一个与品牌共同成长的过程。“蓝丝带”纳税服务品牌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地税干部职工做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