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亚文化建设 > 创新文化

创新企业文化 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     时间:2012-11-22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河北省人民政府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煤炭企业,始建于1878年,享有“中国煤炭工业源头”、“北方民族工业的摇篮”等盛誉。现已发展成为多区域布局、多产业并举的大型企业集团。下辖42个分公司、62个子公司,拥有1个能源化工上市公司。2011年期末总资产为577亿元,在册员工75207人。近年来,开滦集团立足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创新,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转型发展。

 

 

传承历史,形成新时期企业文化特征

 

开滦始建于1878年,素有“中国煤炭工业源头”之称,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众多先河:建第一座近代煤炭大矿,铺第一条准轨铁路,造第一台蒸汽机车,行“官督商办”首发股票,引西式管理,聘外国雇员,无一不是敢为人先、气势恢弘的创举。开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造就了北方工人运动的摇篮,早在1922年就成立了唐山矿党支部。震惊中外的“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他们特别能战斗”。解放后,开滦矿工“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百折不挠、勇攀高峰”,周恩来总理两次表扬开滦为国家建设“出了力,立了功,救了急”。全国工业战线“学大庆、赶开滦”,使开滦成为当时全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开滦虽历经唐山大地震等数次困厄和突变,承受过许多巨大压力,但始终保持了战胜困难的豪迈和勇气。

触摸历史我们感到:百年开滦所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弥足珍贵。现有的物质资源总会枯竭,唯有生生不息的文化使我们拥有不竭动力。在各个历史时期,开滦集团都非常重视对企业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在薪火相传中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提炼整合形成了富于时代气息、体现历史传承、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时期开滦文化精髓和文化特征。一是兼容并蓄的开放文化。秉承放眼世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坚持融入社会、开阔思维,引进先进人才、技术、管理和理念,为开滦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开疆拓土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二是敢开先河的创新文化。视今天为落后,以创新为灵魂,坚持突破自我、求新达变,以先进的战略思想引领企业发展,打造“主业突出、结构合理、多元经营、科学发展”的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型能源企业;三是勇于担当的责任文化。以“举力”而自强,以“尽责”而自勉。通过举推动、扭转、创造之力,尽人本、团队、社会之责,进而实现企业强盛、员工富裕、社会和谐;四是为国分忧的奉献文化。面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开滦人矢志不渝,秉承报国之志,视国家兴盛为己任。在非典、南方冰冻灾害、汶川、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开滦人不惜代价、全力支援,彰显了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国企风范;五是百折不挠的拼搏文化。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建设史上镌刻下光辉印迹,铸就了开滦人阶级直面挑战、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六是精细规范的团队文化。秉持“沟通、精细、透明”的管理理念,着力塑造“整洁、有序、诚信、奋进”的企业形象,建设一支操作精细规范和具有强大执行力的优秀员工队伍。

 

立足现实,构建战略支持型文化体系

 

战略的成功需要文化的高度匹配、一体运行。开滦集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立足企业现实,提炼整合优秀文化基因,努力构建战略支持型文化体系,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文化支撑。

一是明确文化创新方向。我们把企业文化定位为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文化,把培育企业精神、讲求经营之道、提升员工素质、塑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确定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并概括为10个字,即“铸魂、立道、固本、塑形、聚力”。按照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有计划、分步骤地从精神文化向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全面推进。基于这种定位和目标,我们明确了企业文化创新的方向,那就是:推动企业文化由管理控制型向开放融入型转变;由基因驱动型向战略主导型转变;由注重文化建设和管理向实施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转变。由此也确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以新的战略为导向,构建推动转型发展的执行系统,使企业文化更好地引领战略、服务战略、支撑战略。

二是整合价值理念体系。企业价值观是指导员工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为更好的弘扬“特别能战斗”精神,我们树立开放的、科学的大文化观,努力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发展升华优秀的企业文化,构建起引领企业发展的价值理念体系。在企业内部确立人的价值高于资产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提炼形成了以“特别能战斗”为企业精神;以“举力尽责、强企富民”为核心价值观;以“基业长青、员工幸福”为共同愿景;以“为文明聚能、让才智闪光”为企业宗旨;集管理、安全、质量、执行、人才、创新、服务等分项理念于一体的企业文化理念系统。通过宣灌、传播、深植、固化等环节,推动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显于形,为推动战略实施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是构筑文化执行系统。企业文化是塑造人、管理人、提升人的过程。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追求只有变成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与广大员工的生产实践紧密统一起来,企业文化才能落地生根,真正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为此,我们以价值理念为先导,以管理创新为支点,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深入整合企业行为文化,以“文化的制度化”推动企业理念转化为员工行为,形成了以三个管理平台、一个保障系统为核心的“三加一”文化管理模式。三个管理平台即“精细管理、双向控制”现场管理平台、市场化精细管理平台和安全文化管理平台;一个保障系统,即准军事化职业行为训练。“三加一”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有力推动了企业精神和价值追求向管理实践的融入渗透,逐步固化成为员工的管理行为和操作习惯,形成了“精细管理、规范操作、执行到位”的文化风气,锻造了一支“纪律严明、团结协作、品格坚毅”的过硬队伍。在落实战略规划的实践中,很多开滦人走出唐山、挺进西部、远涉重洋,为企业做大做强开疆拓土,展示了新时期“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

四是实施分项文化延伸。在战略重组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文化的引领和价值的认同,那么企业转型就缺乏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扩张产业领域的同时,同步实施文化整合、加强文化管理。一方面,我们提出了集团文化建设“五个统一”的原则,即保持企业精神、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目标愿景和VI的统一,体现集团文化的战略性和主导性。另一方面,尊重不同单位的文化习俗和管理传统,鼓励所属企业在体现集团主导价值观和文化本质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进行个性文化建设。比如,蔚州公司并入开滦后,大力开展“融合文化”建设,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争第一、做唯一”的价值取向,打造了开滦在外埠发展的旗舰企业;在煤化工产业方面,大力培育“立足产业高端、打造行业旗舰、绿色循环发展”的产业文化,引领了煤化工产业的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发展;在煤炭基础产业,以准军事化职业行为训练为载体,以塑造本质型安全人为目标,培育了独具特色的煤矿安全文化,连续创出安全生产最好水平。

 

面向未来,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建设

 

跨越三个世纪的开滦,积淀了丰厚的矿业文化,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开滦品牌影响提供了独有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们坚持文化与产业对接,将文化产业列入企业转型的“四大战略”,努力打造“中国矿业文化产业基地”和“世界一流的矿业文化园区”,高起点、高品位、跨大步地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初步形成了规模、打响了品牌。目前,以工业旅游为核心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工程----煤炭工业博览园、开滦博物馆已经竣工开园,形成了以博物馆为主体,井下探秘游、三大工业遗迹和三座分展馆交相辉映的矿业文化博览园。开滦博物馆自200910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各级领导、来宾和矿工12万余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获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另外,我们还先后策划创作出一大批饱含开滦历史底蕴的文艺作品。其中《俏夕阳》荣获央视春晚舞蹈类节目一等奖,大型歌舞《百年追梦》2009年两度在人民大会堂成功演出;2008年完成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大龙脉》,在央视8套播出后引起较大反响。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纪录片《乡音》,进入实质运作阶段。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展示了开滦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了企业精神,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开滦制定了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我们将按照“三点一线”的总体布局,分三个阶段提升开滦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一是,2013年以前,为“开创发展期”。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工程形成相当规模和档次,成为北方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园区,“井下探秘游”正式开放,“魔力之地”实现市场化运营。二期“老唐山风情小镇”基本建成,工业文化旅游链条日趋完善。探索实行公司制运营,构建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运行新模式。二是,2014年至2015年,为“丰富发展期”。开滦工业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并发挥效应,形成环京、津、冀、晋、辽、环渤海工业文化旅游网络,跨地域旅游线路完整定型,文化产业衍生品有较大发展。三是,2015年以后,为“提升发展期”。开滦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复合型业态日臻完善,文化休闲、旅游、商业开发强势发展,形成集团公司新的经济增长极,发展成为一个拉动唐山、乃至全省工业旅游文化引擎的产业集群。把“开滦—中国的鲁尔”,打造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品牌。

 

文化落地,助推百年开滦跨越发展

 

开滦集团在推进百年老矿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始终高扬“特别能战斗”的旗帜,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实践,推动了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行事作风的转变,形成了用新文化新理念推动新战略的浓厚氛围,促进了结构调整、管理创新和产业升级,百年开滦成功踏上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开放融入、调整转型、科学发展、做大做强”的发展理念,引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各项指标大幅提高。2011年,原煤产量完成7058万吨,营业收入完成1456亿元,利税总额完成47.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5.95%56.06%14.87%2012年,开滦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75位,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490位。

二是管理水平日益提升。“三加一”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推动了企业管理由传统粗放型转向以精细化、科学化为特征的现代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精神和价值追求向管理实践的融入渗透,逐步固化成为员工的管理行为和操作习惯,形成了“精细管理、规范操作、执行到位”的文化风气,锻造了一支“纪律严明、团结协作、品格坚毅”的过硬队伍。集团公司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先进企业、河北省优秀发明创造单位。在落实战略规划的实践中,很多开滦人走出唐山、挺进西部、远涉重洋,为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开疆拓土,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期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

三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文化的创新与实践,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煤炭产业基础地位得到强化,安全生产创出历史最好水平煤化工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产业化,全国最大的独立煤化工旗舰企业日渐形成;现代物流产业按照“六大业务板块”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一跃成为煤炭行业和河北省物流领军企业、国家5A级综合物流企业;文化旅游和房地产业成为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工程精彩呈现,二期工程顺利开工;装备制造产业加快重组升级,节能环保形成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精品钢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勾画出新的蓝图。2011年,非煤产业收入比重达到78%彻底改变了“一煤独大”的局面,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开滦被誉为全国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状元”。

四是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基业长青、员工幸福”是我们的共同愿景,也是企业发展的目标。金融危机面前,开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了“矿井不减产、工人不减薪、岗位不裁员”。解决了8000多名员工子女就业,促进了社会稳定;员工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比“十五”末增长104%;积极构建为员工办实事长效机制,推进150万平米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员工住房困难;全面推进员工安全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两热一管”、“两堂一舍”和文明社区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员工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坚持每年组织全员健康查体,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和调适;落实民主恳谈、民主评议、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在“共建、共享”的和谐企业氛围中,不断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开滦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突显出开百年文化的强大张力和无穷魅力,文化之花结下累累硕果

开滦集团先后荣获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企业文化建设先进集体;2010年,开滦集团“特别能战斗”精神获评“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开滦集团获评“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培育十大摇篮组织”;2011年,开滦集团获评“全国企业文化建设2011年度优秀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下属单位分别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全国煤炭工业五精管理样板矿、企业文化示范矿和全国文明煤矿。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