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生命禁区”的坚守——记2014年“全国劳模”农行四川石渠县支行营业部运营主管达瓦
四川甘孜州石渠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平均海拔4500米。这里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水烧到70多摄氏度就开锅,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容易患上心肺肿大等高原性疾病,被称为“生命禁区”。
笔者第一次到石渠就被震撼了。
他现年52岁,从参加农行工作第一天起,就立志扎根石渠。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30个春秋。黝黑的皮肤,瘦削的脸颊,粗糙的双手,脸上印着“高原红”,就像风霜隽刻的痕迹。这是2014年全国劳动模范、农行石渠县支行营业部运营主管、藏族员工达瓦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作为基层农行的一名员工,我能够与全国2000多人一起,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誉。我将一如既往地干好工作,争取为国家、为社会、为农行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达瓦说。
石渠县委第一副书记罗林说,达瓦不仅是农行的骄傲,也是石渠各族儿女学习的榜样。
达瓦用30多年的坚守,踏实、勤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赢得了尊重。
把忠诚和责任化为能力
坚守,是一种忠诚,是一种责任。
达瓦坐在办公室,显得有点拘谨,可我一眼就看出了,他是一个稳重、干练的人,蕴含着忠诚和顽强。
达瓦言语不多,尤其是当我问及他在这里工作30年的感受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我没多大的成绩,能坚持下来,只因我有一颗为农行工作的心,在岗位上做好该做的事情”。
人一旦有了信念,也就有了精神,就有了力量,就有了动力。达瓦长年带病坚持学习,锤炼业务基本功。在他看来,能力是对忠诚和责任的“考验”。
石渠支行营业部的员工们说,他30年如一日,不断充实知识,提升业务能力,无论从事何种岗位,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由于他身怀过硬的业务技能,具有踏实、吃苦、勤奋的精神,2005年,达瓦担任了县支行营业部运营主管一职。但无论是当初的普通员工,还是今天的管理人员,达瓦却始终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于职守,尽心尽责。
面对临柜业务知识不断更新,他将柜员基本知识、基本制度和基本技能“三基本”学习考试,作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反复练习“三基本”作业题,认真对待每一次演练,熟记每一笔交易码,每一步操作规程,通过演练、考试、学习再到演练、考试、学习的循环往复,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有过硬的技能,才能放手履职尽责。”达瓦说。在甘孜分行“三基本”现场抽考中,他取得了全州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在他的示范带动效应激励下,支行营业网点形成了“后进赶先进”的竞赛氛围。
藏族中年男子所扎说,达瓦业务娴熟,对人亲切,到网点办理业务,只要看到达瓦,心里就踏实,对他充满信任。
扎西老人年事已高,老伴患有中风,子女又在外打工。有一次,扎西家一本一折通因保管不慎遗失了,政府的补贴全在本卡上,扎西非常着急,打电话给达瓦请求补领一折通卡。达瓦很快在门市上为扎西办理了挂失,并补领了一折通卡,老人的心情才平静了下来。
“从达瓦身上,我们亲眼目睹了员工对农行的忠诚和热爱,活生生地感受到了爱岗敬业精神。正是这种忠诚和精神,支撑起了石渠支行的发展。”农行石渠支行行长罗绒翁加说。
困难再大也压不垮坚守
坚守,是一种忠诚,是一种责任,同时,需要牺牲和付出。
一提到过逝的妻子,达瓦就坐不住了,愧疚之泪挂满眼角。
2013年,达瓦50岁的结发妻子因尿毒症病逝,在妻子患病的5年里,因为工作忙,他没能很好的照顾病中的妻子。
不能因为家事影响工作,再大的困难也要扛住。达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失去亲人的悲痛,埋在心里,若无其事地开展工作。
石渠支行有许多身患心脏肿大、肺气肿等高原性疾病的客户。“不能让这些客户来农行办理业务时,再遭‘罪’!”达瓦说。他在营业网点设立“党员示范岗”、“特殊客户”绿色服务窗口,专门服务行动不便的客户。
达瓦还没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缓过来,2013年,他身形日渐消瘦,在一连七次推掉看病的机会后,经领导和同事们再三劝说,来到成都医院检查,确诊自己的肺部长出了肿瘤。
其实在妻子病逝的前一年,他已患上了胸膜炎,面瘫等多种疾病,刻意向单位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在医院动手术时,医生一次性从他的腹腔中抽出了8斤多积水。
又一次做手术,尽管他身在成都医院,心里仍挂念营业网点三尺柜台。在做完肺部肿瘤摘除手术后的第三天,他不顾子女的劝阻,新年刚一过完,便回到了滴水成冰的石渠。由于身体过度虚弱,他在上班途中,不慎跌倒,摔断了四根肋骨。在旁人看来,他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希望领导和同事不要考虑我的病情,有意照顾给我安排轻松的岗位。如果是这样,我会一直不安的。”达瓦却这么说。
他像往常一样,早出晚归,面对每天每位柜员繁重的业务,从授权到每一张传票的审查,都一一过问,细细把关;加班制订案件及事故易发多发环节工作方案,检查落实“三基本”情况;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将平生所学倾囊传授给新入行的大学生。
每年年底,为确保政府各项惠民资金,通过农行兑现到每位群众手中,达瓦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冒着零下20-40度的气温,在冰雪覆盖的泥泞路上,往返于200公里以外的乡村,确保惠民资金及时、安全、足额发放给群众。3年多来,他随县社保、财政、农办等部门,跑遍了全县32个乡镇场,累计行程5万公里,将每一笔资金送到了6万多群众的手中。
“像他这个样工作的,正常人都很难吃得消,何况是一个刚刚做完肺部切除、伤口还未完全愈合的病人啊!”刚入行不久的大学生陶丽君说。
有人说,教育和孝心是放大了的坚守。
在最困难的时候,达瓦也没有忘记教育子女。尽管家中因妻子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但他还是节衣缩食,将两名子女送进专业学校,再三叮嘱子女,始终要有感恩的心,早日成才,服务社会。
谈到父亲,达瓦的两个女儿非常自豪。大女儿曲忠说,父亲为她取了一个“忠”名,就是要自己热爱党和社会,忠于自己的工作。二女儿巴姆说,父亲在石渠坚守了一辈子,自己也要像父亲那样。现在,他的两个女儿都在当地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达瓦的父亲早年因患肺结核去世,为让古稀之年的母亲安享晚年,他没有将自己的病情如实告诉母亲。每逢双休日,他都会抽出时间,回到离县城80公里外的老家,看望年迈的母亲。无论自己身体怎样不适,他都会为母亲做一顿饭,到河边提水,替母亲准备好一个星期的用水,买上一周的生活用品。
达瓦的坚守得到了上级行的关心、帮助和肯定。省、州分行动用爱心基金帮助他治病,县支行为他建立了困难员工、困难党员档案,制定了帮扶措施。2014年,达瓦获得了省分行建功立业标兵称号,营业部荣获农总行“十佳班组”荣誉,这让他感受到了来自大家庭的温暖。
“虽然甘孜条件特殊,但农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严格认真执行,各项工作任务的标准不能降低,包括石渠支行在内的所有网点没有人讲条件。我行能够获得“全国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正是因为有达瓦这样的优秀员工。农行甘孜分行行长毛树德说,
将温情洒满扎溪卡草原
坚守,是一种忠诚,一种责任,一种付出,同时,需要爱心和温情。
“扎溪卡”是石渠的藏语别称,“达瓦”藏语意为“月亮”。每当夏季来临的时候,扎溪卡草原上,漫山遍野如火如荼地盛开着格桑花。
由于石渠支行条件特殊,人员紧张,达瓦除坚持做好柜面管理工作外,在县支行的统一领导下,战胜多种疾病,投入大量精力,开展维稳和群众帮扶工作。
一说到困难群众帮扶工作,与先前不同地是,他侃侃而谈。达瓦是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日恰好与党的生日都在“七·一”这天。
20年来,他每年都和党一起过生日,感到非常幸福。从入党的那天起,达瓦就把对党的赤胆忠心,化作对工作的热爱。
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员模范带头,甘于吃苦,一心为民……。达瓦淋漓展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石渠温波长须干玛乡是县支行群众工作联系点。由于达瓦工作经验丰富,政治觉悟高,懂藏汉双语,支行考虑让他参加接对认亲工作,鉴于他有病在身,支行一直举棋不定。他知道后,主动请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到乡下一呆就是六个多月,挨家挨户收集资料,登记基本信息。
在自身条件差的情况下,他时常为联系乡的孤儿、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残疾人、困难群体,送去棉衣、毛毯和床垫等生活物品,鼓励困难群众要相信和依靠党委政府,力争早日脱贫致富。在乡下的二百多个日日夜夜,达瓦拖着疾病缠身的身躯,与工作组其它成员一道,走遍扎溪卡牧区,累计走访牧民和僧侣3000余人,为工作组义务当翻译3000多次。
党员的特点就是有爱心,有原则,有义务……。达瓦完全具备了这些素质。
他积极参加县支行党支部与瓦须乡党委共建共创联系点帮扶工作。每年,达瓦都要挤出时间,带领着同事,到247公里外的瓦须乡四村,藏簇同胞降泽家开展5次对口帮扶。他说,自己要言传身教,做好贫困群众帮扶工作传帮带。
2015年5月20日,达瓦与同事又来到瓦须乡。此时,天空狂风大作,沙石乱窜,雷鸣闪电,下起了冰雹,尔后,飞雪连天,而降泽和家人正围坐在火炉旁。
“要不是达瓦他们拿出钱来,帮助我们修建了80平米的房子,我们家六口人,又要挨大风、沙子和冰雹了!”降泽感激地说到。
他积极奔走倡议,带头参加社会募捐,分别为无房户和残疾儿童募集到4万元资金。并在支行的领导下,力促乡党委政府,组织人员义务投工投劳,帮助贫困群众渡过难关。
扎溪卡的群众说,达瓦就像草原上的月亮,默默温暖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