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我用30年,造了一个不可能的梦
2018年,董明珠和雷军的“十亿赌约”结果揭晓,格力年总营收近2000亿元,她赢了。
她追忆母亲:“我想跟天堂的妈妈说一句,你的女儿很为你争光。”
仅仅自己争光可不是她的风格,继2016年给员工涨薪1000元后,2019年初,董明珠兑现诺言,为员工再涨1000元。
被誉为“铁娘子”的董明珠,代表着职场女性的最高典范。
她曾两次入选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名最有影响力商界女强人”,凭着勇猛过人的判断力,她不惧对既定规则的挑战,把中国制造推向世界舞台。
进入格力近30年,新能源、造车、造手机、造芯片,董明珠一次次把梦想照进现实。
她是时代的先行者,却又不落俗套,内心依旧“落后于时代”,在她看来,人生的意义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能为别人、为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
读完这篇文章,你能看到一个真实而明媚的董明珠,在人间造梦。
这是《木棉人物微刊》的第12篇文章
“对自己狠一点。”
——董明珠
在格力,大家都怕董明珠,她脾气硬,有时像极了“恶人”,员工们见到她便会迅速散到两边,给她留出一条道路。
用不苟言笑之类的词来形容董明珠,并不确切,她是真的真性情,嬉笑怒骂,样样都真。
鲁豫说大部分人都是想尽量做个好人,讨人喜欢,但董明珠却无所畏惧,丝毫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她。
董明珠的底气,全是她自己一点点挣来的;即使是下半场才出发,独立和强大,也给她带来极致的人生体验。
桃花过处,寸草不生。
有过孤军奋战的经历,才不会在风浪中迷失,才会站成最好的姿态。
01
叛逆女人的自我修养
有人说,是格力成就了董明珠。
也有人说,是她的丈夫,是她生活中的不幸。
30岁那年,董明珠经历了命运的突变。丈夫因病去世,独留下2岁的儿子,一家老小几乎全靠董明珠支撑,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那时的中国大地,没有谁会去关注董明珠的悲伤难过,政策、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人们纷纷“下海”经商。
董明珠也想去闯,可家人不希望孩子没了父亲,又要离开母亲。
六年后,“叛逆”的董明珠终于说服了家人,独自一人南下,开始了征战。
董明珠说:
“如果不是这件事,我不会走现在这条路。”
可董明珠接着说:“如果他在,也不会同意我来珠海。和大多数女性一样,我从小就有做一点事业的追求!”
是啊,即使是换一个战场,董明珠一样能够成就自己。
回忆过往,董明珠总会说起自己的少年时代,早期的性格早已在她未来的路上埋下了伏笔。
初中时,董明珠想学游泳和自行车,但父母极力反对,可她绝不让步。
刚开始学,她非常害怕,有次出现意外,她一度以为自己要被淹死,还好没有发生危险。
同学都以为她不会再学,可她却说:
“我一定要学会游泳,如果我不会游泳,有一天同样还会被淹死。”
学自行车时也一样,有天她推着车往外骑,可一辆车驶过来时,她忘了刹车,慌神时摔倒了。
她更加坚定自己要骑,而且不是简单地骑好,是总结经验,为什么会倒。
每当提起往事,她总说:
“也许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对于失败的事,我是一定会重新尝试的,一定要把失败变为成功。我的骨子里,就有那种倔强和自强的韧劲。”
这样的骨气,伴随了董明珠一生,是她天生的“倔”,成就了格力的“强”。
02
铁娘子的战场
1990年,董明珠36岁。
她进入格力当业务员,那时的格力还只是国营小厂,而她连空调是什么都不太清楚。
可她勤勉又努力,领导要求三天完成的任务,她总能在一天内做完,剩下的两天时间,她用以调整学习,力求下次做的更好。
做销售,少不了跑市场。董明珠第一次跑市场,就狼狈不堪。
她坐一整天火车,没有吃饭,见到老师傅时,晕了过去,摔倒在地上。
醒来后她没有多做休息,跟着老师傅跑北京市场,几天来,她“眼里看、嘴上说”,跟着学了不少销售技巧。
几天后她的身体再次出现状况,去医院一查,才发现,臀部摔骨裂了,而她浑然不知,拿了些药后坚持继续跑市场。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倔强又坚强的董明珠,顶住了生活给她施加的重压。
此次的北京、东北之行,老师傅和董明珠两人完成了300多万的销售业绩,远超公司指标。
女人真想干点事,谁也拦不住。
她被派去追上一任留下的债务,连续40天堵在他们门口,终于要回了40多万的货物。车子发动的那一刻,董明珠哭了,因为太困难了。
但是“撞了南墙未必回头”的董明珠,却因此而挖掘出一条新的攻占市场战略,要求客户先付款再交货。
从此,董明珠打开了自己“销售女皇”之路。
十年后,董明珠从基层的业务员,一跃成为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再后来又继续荣登格力董事长。
董明珠就是格力最好的品牌,格力在她的带领下,不断壮大、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制造”的代名词。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人的使命。
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里,被命运裹挟着走,所幸,对自己狠的人,总是能逆风翻盘、改变命运。
铁娘子董明珠,创造价值改变别人,也真正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03
问心无愧,便是最好的自己
在2016年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董明珠被问:这么美、这么漂亮,为什么不再找另一半?
她的回答依然是霸气十足:“我为什么要找啊?”随后,董明珠还拿出手机,晒了晒自己的儿子。
30年来一直没有再婚,董明珠曾经坦言,自己并不是逃避什么,反正没有遇到说爱她的另一半,而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
因为“人最终到老的时候,一定有一个人先去。一定有一个人孤单的生活”。
我不想承认她是一个“大女主”,董明珠也是个正常的女人,她也会渴望被爱,只是在小爱面前,她找到了生命更深的意义。
在格力,付出二十多年,人们问她值不值得,她说值。
她骄傲地说道:
“我走到全世界,甚至这次走到台湾的时候,我在过安检时,安检员看见我,说你是董明珠,还说自己用的就是格力空调。”
董明珠很开心,因为别人会把格力空调和董明珠联系在一起,说起这件小事,她总会发问:“这种尊重,你说用钱能买的来吗?买不来。”
她觉得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你有多么富有,而是当你回头再看,问心无愧。
如果说有愧疚,董明珠在早期对儿子是有亏欠感的。
去珠海后,董明珠很少有时间陪伴东东,一次回家看他,晚上儿子抱着她脖子不肯松开。
后来孩子大了,就懂事了些,理解她的工作,即使思念她也只会躲在被窝里哭。
每每说起儿子,她都有难得的笑容和柔情。但在对儿子的教育上,她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她没有去接过儿子放学,有次开车经过东东的学校看到他,她只是看着孩子,而东东为了1块钱的公交,等了半个小时。
董明珠认为,这就是在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他懂得:“妈妈您能从零开始,我也可以。”
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经历过奋斗,你回味的时候,才觉得你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这是董明珠的箴言,她努力践行,并积极影响着每一个人。
04
人们说,这个女人走过的路不长草,这个女人霸道强悍,甚至有些“六亲不认”。
可我认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安心做一个“落后时代”的先行者。坚持生命有它严肃的价值,坚持理想和爱,这才是董明珠。
中国只有一个董明珠,但中国永远不缺董明珠这样的人。
当我们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珍贵。唯有这样,才能有力量坚持自我。
愿你们也能与更宏大的东西找到链接,从而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有一分光,便发出一分光,有一分热,便发出一分热。
就像《无问西东》中所讲: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
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旨在学习交流,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关注。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