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永远是一种“未完成状态”
和梁建章第一次见面是在2013年第一财经“中国商业领袖奖”的颁奖礼上。作为获奖者,他寥寥几句致辞,沉默地坐着。
1977年,8岁的梁建章就尝试用电脑写诗。初中没毕业就上了复旦大学计算机少年班,一年后考进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0岁开始读博士,突然觉得“最先进的不是学校而是企业”,就不读了,加入了甲骨文公司在硅谷的总部。1999年又从甲骨文中国区咨询总监任上辞职,作为主要合伙人创建了携程网,那时他还30岁不到。
2003年携程在纳斯达克上市,在OTA(在线旅游)领域一骑绝尘,梁建章2007年去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又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从此他开始关注经济问题和人口问题,写了大量文章并借助微博进行社会化传播。等梁建章回国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书后,很多人以为他就此栖于校园了。没想到2012年他又回到携程,领导了向移动端转型的无线革命,并发挥资本力量,对全行业进行整合。
梁建章去美国念书时卖了自己在携程的大部分的股票,他说重返携程不是为了名和利,“还是觉得这个公司是自己创办的,总归不想看到它没落,这是对公司的责任,也是对团队的责任。”具体来说,首先是把移动技术赶上去;其次是用价格战打击对手;第三是内部创业,激发活力。
2013年3月梁建章回归携程担任CEO之后,大多数工作日的早晨,他和COO、联席总裁孙洁都是最早上班的人。两个人在8点之前先碰头,简单交流一下今天该做什么事,开什么会,最近有什么重要的或特别的事,碰头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上班后,孙洁像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对着厘定好的当天时间表强力出发。她是一个目标感特别清晰的人,对所有部门、项目、管理者的情况都很了解,工作起来总是单刀直入,快速部署,解决问题。而梁建章主要把控战略、行业竞合、国际化等问题,他还亲自抓最紧要的工作,就是移动端。携程沿着移动化、平台化、小团队创新三个方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突出。
梁建章和孙洁都有在国外留学和工作的经历,他们看到国外很多大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并购,所以他们也一直使用资本方式。2012年前围绕价值链投资了国内旅游,投资了经济型连锁酒店如家、汉庭、七天等;在中国台湾投资了易游网,在香港投资了永安旅游。2015年投资了总部位于英国、全球领先的低成本航空直连分销系统Travelfusion,2016年投资了英国最大的机票比价平台天巡(Skyscanner),等等。
2017年,美团和阿里旅行等具有强大流量优势的新的竞争对手加大了在OTA市场的投入力度,美团在中低价格酒店方面的订单量已经超过了携程。梁建章面临着新的挑战。从现在看,携程的竞争战略,一是全球化,二是平台化,三是大数据。
在秦朔朋友圈三周年的活动上,梁建章分享了他对宏观经济的一些看法,特别是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看法。
他认为中美贸易“摩擦”这一定位是准确的,不是“战”。战争就会有赢家有输家,而且赢家可能大赢,输家可能大输。即使美国的目的是要制衡中国,从世界贸易历史看,通过贸易来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作用其实是很小的。
梁建章说,对外交流一是资金,二是信息,三是货物,四是人员。美国能做的仅仅是货物,把一些商品的关税提高,从10%升到20%,从历史看,这个贸易关税水平是比较低的。单方面把一些货物的关税加上去,只会导致货物到第三国去流转一遍,效果不是那么好,而且中国现在外贸只占GDP的较小比例,影响不是很大。
当然,美国在技术转移方面,投资方面,或者人员方面,对中国会有影响。但是从中国的对外投资看,很少通过投资拿到过什么技术,因为除非你的公司的技术比它强,它才愿意让你收购,产业资本都是你强它才愿意被收购;现在全世界继续投资中国,中国是世界上风险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资金来自全世界各地。所以资金上对中国也没多大影响。
在人员上,如果美国不让中国人或者中国留学生去的话,美国最根本的优势是吸引全球人才,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当然中国是损失了,但是对美国来说损失更大。
最后是信息,中国对互相互联网的管制、社交媒体的管制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国际主流网站封掉,不利于我们的企业或者学者在全球交流,很麻烦。这方面中国确实是有改进的余地,但这肯定这不是特朗普在想的事情。所以,总体来说,贸易摩擦对中国实际的经济影响应该不会那么大。关键是看大家对中国自己经济的信心。
我观察梁建章,总觉得他处在“未完成状态”,是一个“非典型企业家”。可能在他心目中,人口比旅行是更重要的事情。简单的逻辑是人口下来了,旅行就会减少。
但梁建章的逻辑不会如此简单。他在《人口创新力》中创造了一个公式:一国的创新力=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内部交流量+外部交流量)。即一国的创新力取决于四大要素——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内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在四个要素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人口多,市场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造第一辆汽车与造第一百万辆汽车相比,肯定是后者的成本要低得多。人口众多也是庞大人才规模的基础。人口规模优势在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更加突显,因为这些行业的研发投入巨大,边际成本却很低。人口大国往往能够利用其市场规模进行巨额投入,率先产业化,然后复制到其他国家。而且,大国的庞大人才资源,也更能聚集产生出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集群。例如,中国5G建设全球领先,深圳则成为全球高科技的制造业集聚地。
所以,在梁建章看来,人口危机是中国崛起的最大陷阱。如果中国未来不能大幅提升生育率,在二三十年后,中国人口将极度老化,年轻的工作人群急剧萎缩,规模效应丧失殆尽,未来的盛世将只是昙花一现,届时除了医疗、养老、殡葬外,大部分行业都将成为夕阳行业。按现在的趋势,两代人之后,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将少于美国,未来这些总数比美国更少的年轻人,将负担远比美国更多的老年人口,中国人口会因此彻底失去人口优势。印度各种先天条件几乎都远不如中国,但印度年轻和庞大的人口,却是跟中国竞争的重要优势。至于美国,则将依靠移民和高生育率,在人才规模上会逐步赶上中国。
有人肯定觉得梁建章是危言耸听,或认为他说的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但我知道,以他学霸级别的计算能力,他说的观点都经过了详细的测算。比如,虽然中国目前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但按现有的生育率趋势,两三代人后,中国每年新生儿数量将少于美国;再加上美国从全球吸引移民,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年轻人口将少于美国,中国将丧失对美国的人口优势。到时,国力又会被美国甚至是印度反超。
梁建章说,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就是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而成功的基础就是中国语言相通、文化一致、聪明勤劳、追求世俗成功的众多人口。过去,闭关锁国隔断了中国与外部的正常交流和交易,让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无法享受外部的规模效应。而近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利用了全球人口规模优势以及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积累效应,释放了中国过去的人口需求和劳动势能,在充分市场化和以及人财物和信息自由流动的推动下,带来了40年的经济奇迹。要继续这种奇迹,就需要继续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并保持中国的人口规模优势。
他大声疾呼,虽然人口问题是慢性问题,但影响深远。只是人们常常高估短期效应,低估长期效应。一个文明或民族,不论其科学、文化或社会发展的成就有多高,制度如何先进,如果其在繁衍上长期处于劣势,最终必将没落。中国的生育率已经连续27年低于更替水平,唯有力挽狂澜地扭转中国的人口颓势,恢复中华民族的正常繁衍,中国才能延续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
有人说梁建章不务正业。而在我看来,像他这样的企业家,在中国真的太少了。
《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是第一财经联合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等合作开展的项目。该项目希望将中国优秀企业家具有特色的管理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实践归纳总结成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访谈和研究成果以系列电视专题片呈现。
此期为《梁建章:守“程”保卫战》
原创: 秦朔 秦朔朋友圈
免责声明:
我们重在分享,以上部分文字和图片均载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致敬。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