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林集团董事长宋权礼: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 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宋权礼
中国林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林业改革发展,林业地位作用全面提升、顶层设计全面优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5年来,林业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速达到12.1%,2017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7万亿元。我国成为世界上林业产业发展最快、潜力空间最大的国家。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林业产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发展为主,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是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林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和挑战。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加快林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进入了关键时期。中林集团作为唯一一家以林业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在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生态安全”的同时,不断探索转型升级的模式路径,提出了“为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的发展思路,带领林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转型,向技术驱动的内涵式增长转型,向产业链高端转型。
以“国林模式”探索林业综合性服务平台
2013年,国家逐步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随着木材供应缺口的加大和环保要求等准入门槛的提高,全国的木材加工企业面临一次区域性产业转移和全面产业升级。
中林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提出了“为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的发展思路,并率先在绥芬河进行创新试验。
绥芬河是中俄边境重要口岸,毗邻俄罗斯的木材主产地,也是中国“木业之都”,境内分布着700多家木业加工企业。基于绥芬河雄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2014年,中林集团与绥芬河市友谊木业有限公司以混合所有制模式共同出资建设“国林木业城”。从发展思路到落地实践,国林木业城以“保姆式服务”的理念,为中小企业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综合性服务平台。
以“绥芬河口岸”保障园区木材稳定供给。绥芬河是我国最大的俄罗斯木材进口集散地,进口俄罗斯木材占全国总量的1/4。国林木业城立足俄罗斯丰富的森林资源,凭借绥芬河口岸和百年“中东铁路”的贸易优势,通过在俄罗斯直接购买林地等方式,每年进口木材超过500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园区企业木材原料的稳定供应,压缩了企业进口木材的采购、运输、仓储等环节成本,解决了黑龙江国有林区天然林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造成的木材供应缺口。
以“全要素服务”助力企业集约化经营。针对中小企业粗放经营的特点,国林木业城为企业建立标准工业厂房,供暖、干燥、环保等统一配套设施。通过“生产服务、融资服务、集约利用、资源共享”4大平台,“物业管理、木材贸易、木材干燥生产、物流监管和供应链融资”5大服务,以市场化手段提供全要素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企业因此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专注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开拓市场。国林木业城搭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林业产业服务平台,被评为“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四年时间,国林木业城培育出13家黑龙江省规模企业,首批入驻的奥润木业、君辉木业等已经成长为我国单板行业的龙头企业。
以“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依靠中林集团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发挥央企的行业精专、资金优势和示范引领效应,国林木业城迅速在地方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原来分散各地、技术含量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小散乱脏污”企业集中到园区,实现了产业互补、绿色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断凸显。2017年,国林木业城实现营业总收入66亿元,工业产值25亿元,创利税8500万元,解决地方就业2000余人。以国林木业城为引领的当地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绥芬河木材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4.6%,高于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7.5%,为绥芬河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以“龙头引领”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带动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是“国林模式”的基本内核。国林木业城以“政府+央企+民企”的配置,通过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进高端产业,加大科技环保,带动园区企业发展提升,推动当地产业提档升级。历经4年,入园企业的生产定位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迈进,市场定位从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挺进,产品远销日本、荷兰、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意大利等国家。首批入驻的吉日木业最初的板材粗加工转向中高档实木地板生产,产品全部稳定销往日本,销售额从年350万美元左右,上升到800余万美元。国林木业城加快实现了绥芬河林木加工业的升级换代。
国林木业城的发展融“产供销平台”、“上下游衔接”、“境内外联动”和“金融服务”于一体,实现了以“保姆式服务”引领中小企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以“产业集聚”发挥林业富民效应,以“央企优势”带动林业产业提档升级,以“共建共享”实现园区、企业、地方政府的多方共赢,这种新的发展模式被黑龙江省政府称之为“国林模式”。“国林模式”为探索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做出了有益尝试。
以“境外森林资源基地+口岸港口物流+产业园区”开创一体化经营模式
“国林模式”的巨大成功,为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打开了思路局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全国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时代背景下,中林集团加大境外森林资源开发力度,布局长江港口岸线开发,以“沿边、沿江、沿海”的发展思路,开创了“境外森林资源基地+口岸港口物流+产业园区”相结合的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模式。
守住“木”的安全。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国内木材供应缺口不断加大。中林集团将企业战略调整为全球森林资源的经营者,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走出去”解决国内资源基础不牢的问题。先后以收购、并购、参股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在俄罗斯、非洲、北美、东南亚等森林资源丰富地区拓展市场,特别是在新西兰取得巨大成效。2013年,中林集团成功购得新西兰3.2万公顷林地,并且取得了香港绿森公司在新西兰所属林地的独家包销权。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新西兰期间,在习近平和新西兰总理的共同见证下,集团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同PF欧森管理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把在新西兰的林业投资发展提升到中新两国战略合作层面。中林集团以“走出去开发”维护“国内木材安全”。2017年,中林集团进口木材2100多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进口量的20%,境内外可控森林面积达到700万亩,有力夯实了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发挥“港”的优势。未来10年,随着天然林禁伐政策逐步到位,进口木材量与禁伐前相比将翻一番。作为我国进口贸易量最大的长江流域,进口木材对长江港口和加工基地的需求将大幅增长,现有的木材接卸港受腹地、设施配套、环保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承载未来市场需求。木材港产园专业化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林集团顺势而为,加快长江港口物流体系建设。2014年,收购重组了江苏如皋港、镇江新民洲港和宿迁港,2018年重组熔盛重工,实现熔盛港、中林如皋港、中林新民洲港三港联动、错位发展,巩固了中林集团在长江流域木材物流和服务平台建设领域的龙头地位。如今,新民洲港已建成投产6个5万吨级的泊位,以木材为主要经营品种,木材年吞吐能力可达2000万方;如皋港拥有长江流域最大的2个10万吨兼靠15万吨级泊位,以及2个5万吨级码头和6个数千吨级内港池泊位,年吞吐量达7000万吨;未来熔盛港将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广阔的腹地优势和区域辐射能力,建立“互联网+园区+港口”的商业模式,形成以“港园一体化”为平台,木材供应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中林集团充分发挥“港”的优势,为满足未来进口木材物流和加工园区提供有力保障。
做高“产”的质量。在做好传统港口装卸与堆存业务的基础上,中林集团充分发挥港口区位、腹地空间及市场辐射优势,通过对园区提档升级,寻找新的增长点。2015年,中林集团以新民洲港为依托,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中林(镇江)生态产业城项目。该项目是对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的再次创新升级。中林(镇江)生态产业城定位于国家级木材战略储备和加工示范基地,在以高标准做好园区规划发展的同时,创新提出“港、产、城”互融互促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配套的商业与生活区、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新民洲城镇发展高度融合,实现了“以港兴产、以产兴城”。当前,已完成一、二期港口全部泊位的对外开放,具有70万方/年锯材产能的木材初加工一期已经投产运营,锯材130万方/年、干燥110万方/年产能的初加工二期即将投入使用,先进木业制造区一期及配套的研发中心、能源岛等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
中林(镇江)生态产业城将打造功能集群的木材全产业链流程,实现初加工区和深加工区的产业互补,使园区企业交易成本最低化、协同效应最大化;完成了供应链服务的换代升级,配套建设木业科技研发中心、展销中心、商务中心,整合物流、商流、人流、信息流及资金流,打造全国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实现了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建设产业区生态隔离系统、防尘排污系统、分布式光伏能源系统、集成岸线系统于一体的现代林业产业综合性生态服务体系,以做高“产”的质量推动林业产业的绿色升级。
中林(镇江)生态产业城的发展模式被行业总结为“港产园模式”,这是对“国林模式”的拓展深化和继承创新,是在“境外森林资源基地+市场销售网络+口岸港口物流+产业园区”一体化经营思路下,对综合性服务平台探索实践的最新成果。
以“港产园”助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从“国林模式”的成功探索,到“港产园模式”的升级再造,实践证明,以“港产园”为核心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符合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顺应全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要求,是推进林业产业现代化建设的模式创新。
目前,中林集团将“港产园模式”的创新复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在重庆、江苏、河北、广西、江西、大连等地全面布局。“港产园模式”已带动全国近千家中小企业驶入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培育了一批精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集群,以绥芬河国林木业城、满洲里伊利托项目、穆棱国森木业城带动了黑龙江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以中林(镇江)生态产业城、新民洲港、如皋港、宿迁港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林集团也走出了一条“重资产投入-人才导入-轻资产运营”的“港产园”之路,实现了跨越式成长。在过去5年里,中林集团实现净资产增长20倍,营业收入增长3.5倍,利润总额增长近10倍。在宏观经济换挡调速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下,创造了行业瞩目的“中林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林业行业的唯一央企,中林集团始终坚信,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发展林业产业,努力让更多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一条帮助百姓增收致富的良好途径。
中林集团将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重点区域、重点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规模效益;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创新“港产园模式”,以技术驱动、品牌引领、集约发展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中国林业产业迈入由大到强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 · 宋权礼 中国林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转自《国资报告》杂志2018年第12期
免责声明:
我们重在分享,以上部分文字和图片均载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致敬。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