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钢铁】在较量和切磋中提升
7月21日,第六届"河北钢铁杯"职业技能大赛落下帷幕。本次大赛分别在承钢、舞钢两个赛区进行,天车工、钳工、物理检验工、焊工、计算机程序员、变电运行工6个工种共133名优秀选手尽展风采。
直面挑战,展现高超技艺
雨后的承钢,微风送爽,花草竞香。7月17日上午9时,来自集团7个子公司的20名天车工选手精神饱满地进入实际操作赛场,立即调整到比赛状态。
天车工是一个特殊工种,分布在集团生产经营中炼钢、轧钢、机械加工和成品吊装各个产线,在技术上要求安全操作、快速吊装、准确到位,是实现生产高效稳定运行的保障力量。大赛中,选手在十几米的高空,开着天车吊钢针走方框、过S形曲线桩杆、走弧形穿过高度不同的障碍框、准确落入三个圆靶孔内......一连串高难度动作,让人惊叹不已。
"天车工技术比武评分严格,每一次过杆、过框、落重,稍有差池就要扣分,对职工操纵天车的精准度和心理素质都是一次高难度挑战。"据裁判员邓东红介绍,"此届大赛为了培养新人,限制了已经因赛获得省级、全国行业‘技术能手'称号的职工参赛,但选手们整体的技术水平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更有超越往年的势头。"据了解,在前一天结束的天车工选手理论测试中,获得80分以上选手超过了总数的60%以上,而且选手间的分差明显低于往届。
近年来,随着集团对职工技术比武的高度重视,各公司持续加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选手们的综合技术水平逐年提升,大赛的难度也不断增加。此次大赛裁判组设置的桩杆为三横五纵的长方形布阵,铁桶无碍通过的间隙不足10公分,在选手们灵活地操控下,庞大的天车吊臂迅速将直径500mm、高700mm的铁桶吊起,轻巧地穿过框形障碍,并稳稳地以S形路径穿过12个桩杆......
当日下午,来自集团8家子分公司的23名钳工选手齐聚承钢物流公司材料二库,争夺钳工比赛桂冠。比赛开始不一会儿的工夫,很多选手就已经汗流浃背了,但谁也顾不得擦上一把,个个全神贯注,争分夺秒。"本次比赛,除了拼体力和耐力,精确度是所有钳工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考验选手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体现。这次钳工比赛难度系数很高,精度以微米为单位,从结果来看,大家基本都完成了任务,可以说赛出了真水平!"裁判魏立仲在比赛结束后评价道。
集团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专门设立了大赛组委会。各子分公司成立相应的大赛工作组,进行广泛动员发动,制定岗位练兵计划,扎实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提高职工技能水平。
以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激发一线职工成长成才、创新创造积极性,提升一线技能人才驾驭大型化、现代化装备的素质和能力,既是集团举办大赛的初衷,也是广大一线职工的共同追求。
比学赶超,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
7月20日17时,舞钢赛区焊工第二场实际操作比赛结束,舞钢选手夏野满头大汗地从赛场走出。他是本次参赛焊工选手中年纪最小的,只有27岁。他说:"以前在自己小圈子里,感觉实力很强,这次大赛,让我发现强中自有强中手。我已经留下了兄弟单位高手的联系方式,以后要多同他们交流,多向他们学习!"
为了使比赛真正起到促进职工技术进步的作用,集团工会特别聘请了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机电工业学校和集团钢研总院的教授、专家担任本届大赛的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各工种的裁判长。石家庄机电工业学校副校长、著名的电焊专家徐卫东是焊工比赛的裁判长。20日17时10分,第二场焊工实际操作考试结束,一位年轻的选手把自己的试件密封好交至总裁判长后没有离开,而是向徐卫东请教:"为什么我焊时老出现气孔呢?"徐卫东回答:"这与焊材控制、焊接参数选择上有关,若焊接电压、电流波动大,电弧就不稳定,就易出现这种情况,你回去试着调整这些参数......"听毕,那位选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连续请教了几个问题。
利用一切机会虚心学习、交流讨论,是此次大赛参赛选手的共同行动。
大屏幕上的题好难啊!这是7月20日舞钢赛区变电运行工答辩现场。此次大赛,变电运行工理论考试完不再进行实际操作考试,而是针对各类故障现象以及变电设备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现场公开答辩的形式来代替实际操作考试。变电运行工比赛现场裁判温晓飞说,这种现场答辩很有意义,不同单位的选手相聚一堂,相互倾听对方的答辩情况,明确自己的实力,同时为各单位的选手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增强了大家回去后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处理现场故障奠定基础"。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比赛现场,除了键盘敲击声再无其他杂音。他们的考试要从早上8时30分持续到16时30分,在这短短8个小时内设计出一个员工工资管理系统软件。据现场的领队介绍,设计这一套程序流程,正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月时间。虽然说是为了比赛,系统不需要做那么细致和严密,每一步骤也要想到做到。一个月的任务量浓缩为8个小时,时间显得那么短促而紧迫。16时30分,考试时间到,选手们不舍地离开考场。他们三三两两地谈论着自己的做题情况,在发现自己不足的同时,也在想办法缩短与"高手"之间的差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职业技能大赛为一线职工创造了相互交流沟通和学习提升的机会,那激情与汗水的交织,那技能与体能的比拼,那喜悦与遗憾的碰撞,激励着选手们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达到更高更强的技术水平。
完善标准,增强大赛科学指导性
"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为参赛选手提供最好的竞技场地和服务。现在我们正在做最后一遍设备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7月16日下午,承钢工程技术公司检验检测中心板带站副站长李国民一边检查冲击试验设备一边说。
由于此次大赛首次举办物理检验的比赛,比赛题目、评分标准及组织模式等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接到任务后,承钢检验检测中心就开始着手准备,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完成设备校正、场地修改、相关题目试样制备等,积极主动与上级沟通并参与到比赛方案的研究、制定中。经过多轮的修改、商定,最终将拉伸试验、金相检验作为物理检验工实际操作比赛必考题目,冲击试验和硬度试验为选手抽签确定选做的比赛题目,并共同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评分标准。
7月17日9时10分,物理检验工实际操作比赛正式开展,来自集团相关单位的21名选手参加此项比赛。 磨样、观察分析组织特征、填写检验报告......选手们在实际操作比赛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操作水平。
除了科学制定评分标准,集团更加注重加强对职工技术水平的指导性。在历届大赛中,集团工会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对大赛方案进行完善。如在现场答辩环节,一改往年的一题多答、封闭选手的习惯做法,实行多级难度题目设置、选手任意抽选、公开答辩,既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又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在现场操作环节,降低了实作成绩占分比例,增加了现场考察、练习时间,尽量减少了主场场地、设备优势。在本届大赛中,这些调整不但得到贯彻,而且进一步完善。如在增加现场考察、练习时间上,大赛规定,赛前5至7天安排天车工、焊工选手熟悉现场,承办单位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充分发挥出选手真实水平。
"河北钢铁杯"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为广大一线职工提供了一个切磋技艺、展示技能、提升素质的平台,而且已经成为集团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在六届"河北钢铁杯"职业技能大赛中,累计有超过20万人次参加培训比武活动,54名金牌工人、89名技术标兵和321名技术能手在历届大赛中脱颖而出。
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是集团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拥有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特别是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大军。大赛虽然结束,但集团"学知识、练技术、比技能、创一流"的氛围依然浓厚......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