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访谈 > 人物访谈

王传福的商业帝国之谜

一家靠电池起家的企业,究竟能做多大?比亚迪的答案可能超乎你想象。



1

在全球动力电池十巨头中,松下、三星和LG是半路出家,国轩、孚能等起步做电池,现在还做电池。


只有比亚迪从电池跳出电池,做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冠军。


2018年,比亚迪乘用车全年热销50万辆,逆势增长23%,大幅领跑市场。新能源汽车更是增势迅猛,全年热卖24.7万辆,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一。


这一年,全球共售出201万辆新能源汽车,平均不到10辆,就有一辆是比亚迪造。


而这,仅仅是比亚迪最为外界熟知的版图之一。


动力电池领域,比亚迪是国内唯一一家能与宁德时代抗衡的企业。


电机,与动力电池一样,被视为电动车三大核心部件之一,而这个核心部件的核心,是驱动电机的IGBT芯片。


小小一块IGBT芯片,直接关乎整个电动车的动力输出,俗称电力电子行业的CPU。


高铁是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但在早期,IGBT芯片基本靠进口。


2003年,刚带领比亚迪夺得全球电池第二的王传福,向外界宣布: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


众人一片惊诧,比亚迪却在静默中又干了一件大事:成立比亚迪微电子,进军半导体,做IGBT芯片。


经过十几年摔打,建起一个从芯片设计到晶圆制造,再到测试、封装的完整产业链,被三菱、英飞凌等厂商垄断数十年的IGBT市场,从此被撕开一个裂口。


而这些当初看似不相关的事情,最终交织在一起,结出硕果:


当大多数企业在IGBT芯片上受制于人时,比亚迪却成功掌控了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


而最近才露出冰山一角的比亚迪电子业务,更是实力不俗。


全球每10台手机,就有2台使用比亚迪电子的技术。此外,全球出货量排名前10的Android手机品牌,比亚迪电子都是主力供应商。


这些或隐匿,或为外界熟知的业务,正撑起一个年营收上千亿的商业帝国,共同构筑起一个令人遐想的估值未来。


有人给比亚迪算过一笔账,即便不计轨道交通,只是将电池、电子、汽车等几大业务简单相加,估值也超过3000亿。


没算上的轨道交通,则是一个规模轻松破万亿的庞大产业。



2


估值是对一个企业未来的展望。而技术是所有估值体系中,最具想象力的因素之一。


股神巴菲特,数十年不碰科技股,却为比亚迪破了一次戒,只因为老搭档查理·芒格的一句忠告:


“如果不投资比亚迪,你将错过一个亨利·福特,一个托马斯·爱迪生,一个比尔·盖茨。


芒格用来类比王传福的三个人,无一例外,都是改写历史的技术狂人。而技术是流淌在比亚迪血液中的基因。


自1995年创办比亚迪以来,王传福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技术的“鱼池”。


在这个“技术鱼池”中,材料作为制造业的基础,是这个池子里最容易被外界忽视,但也最根本的技术。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材料往往定义一个时代的变迁。


19世纪早期,钢材的大规模应用,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机和铁路时代。


二战期间,铀-235的提纯,推动美国成功试制原子弹,人类进入核时代。


20世纪50年代,高纯度单晶硅的发现和使用,引发计算机革命,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但敢于并舍得在材料技术和基础研究上大投入的企业,并不多。


这一方面是因为材料技术和基础研究很烧钱,另一方面,更因为它产出慢,甚至没产出。


而坚持在这件事上“烧钱”的企业,大多志存高远。


3M,全球材料巨头,一直致力于为人类开发新型材料,生产了全球第一张磨砂纸、第一个创可贴、第一盘录音带……并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华为,在基础研究和材料技术上倾注了大量心血,成为全球手机和通信业巨头。


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工作、创业,一直跟材料“死磕”的王传福,对材料的重要性有着刻骨的认识。


他也一直对此孜孜不倦,从早先的电池材料,到之后的各种电子、汽车,乃至轨道交通材料。


在比亚迪,有500多人从事材料技术,相当于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力量。


十多年来,这支幕后奇兵夜以继日地改进各种材料来实现创新的应用,甚至改变材料的原子结构“发明”新的材料。


材料测试方面,比亚迪电子拥有多个全球顶级实验室,其能力获得CNAS国家级认证。


仿真技术是材料研究的重要手段,可对材料的使用效能和适应性等进行评估。


在竞争以秒计时的电动车行业,谁能够拥有一流的仿真技术,谁就能率先推出适合电动车的新材料,从而赢得竞争的主动。


而比亚迪,建有一个数万条参数曲线汇聚而成的材料数据库,材料应用相关的综合仿真能力在国内名列前茅。


比亚迪在材料上的布局,最终赋能给电子、电池、汽车、轨道交通等各个业务板块,不但帮助其赢得竞争优势,还在更大意义上,重新改写行业规则。


2011年之前,手机乃至几乎所有3C产品,一直使用塑料后壳。


那之后,比亚迪改写了历史,其首创的金属与塑料一体成型(PMH)技术,将全球手机推进到金属时代。


在手机外壳等结构件领域,不断创新的材料技术,让比亚迪成为三星、华为、OV等国内外一线大厂绕不开的合作伙伴。


一直以来,如何确保安全和性能,是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的难题。比亚迪据此推出高绝缘、高阻燃、高耐化学性的特种工程塑料,以及用于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硅胶材料,保持电池业务的行业领先地位。


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排名中,比亚迪是TOP 3的常客。其中,电动大巴首选的磷酸铁锂电池,更是常年稳居第一。


芯片之争,材料是关键。比亚迪为IGBT芯片研发了散热材料,并在去年推出IGBT4.0技术。搭载这一技术的全新一代比亚迪唐DM,百公里加速仅4.5秒,吊打一众豪华车。


而正在大力布局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整车能效将再度提升5%—8%,更有望引领一场新能源汽车减排革命。


电动大巴体积庞大,耗电量高,续航能力是一大问题。


为此,比亚迪通过自主研发,推出高强度、轻量化的复合材料,有效提升了电动大巴的续航里程。


伴随这一创新,比亚迪大巴享誉全球,足迹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座城市。



3


材料的实力,以及材料所赋能的IGBT、电池等核心技术,在王传福的“鱼池”里,不断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催生出革命性的解决方案,重新定义一个行业。


云巴,或许能够成为这样的解决方案。


云巴,是比亚迪历时7年,耗资100亿元打造的现代胶轮有轨电车。


在中国乃至世界,交通拥堵一直是城市挥之不去的顽疾,症结之一在于,主干道通畅,末梢却血栓了。


云巴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它以小运量、电力驱动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城市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


云巴专为小运量设计,它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每300米一个交通口,让拥堵成为历史。


不仅如此,云巴车身轻便、造价低,很容易在城市推广。


因为潜力巨大,云巴刚一发布,高盛便给予“买入”评级。


而在今年2月,查理·芒格也公开表达了对于比亚迪的投资信心,称“比亚迪的轨道业务时代已经到来”。


但要给出这样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并不容易,它需要一个企业集齐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正如阿里巴巴整合互联网、大数据、物流、移动支付等能力,推出改变传统的购物模式的新零售一样,比亚迪则凭借在电动车“三电”技术、软件、通信和材料等方面的积累,最终推出了云巴。



4


商业史告诉我们,那些掌握更多基础技术的公司,往往比其他企业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它们凭借手中的技术,能够组合出更多的产品、业态和商业模式,最终改变一个行业,并改变自己的命运。


3M公司最早只是一家采矿公司。


后来,因为长期致力于基础材料的研发,不断成长为多元化的高科技巨头。


至今已傲立全球117年,是道琼斯指数百年历史上,少数几家幸存下来的公司。


与3M相比,同样专注于材料研究的比亚迪,只是一家不满30岁的年轻企业,未来还拥有无限的可能。


而电动车和云巴正代表这样一种可能。


不难预计,随着电动车和云巴这样的革命性产品,不断被孵化出来,比亚迪将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而拥有无限可能的比亚迪,也在憧憬着自己的百年未来。


2017年11月,在比亚迪成立23周年庆典上,王传福当着上百名高管的面宣布:要做下一个百年老店,并达到万亿营收!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公众号 华商韬略,作者 李静波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果您认为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