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的终极拷问:我们的价值在哪里?
培训人的两难困境 大多做培训工作或者岗位职责里有培训任务的小伙伴,都遇到过这样的两难: 一来培训工作难以像业务工作一样量化,不知道该怎么向客户,向老板展示出培训的价值; 二来,客户和老板往往事前说不清楚对培训的期望,导致结果是这样的——短期来看客户没有期望,也许减轻了培训从业者的考核压力,但长期来看大家终究是会评判培训结果的,由于开始对目标理解不一致,甚至没有目标,等到做完大家就只好相互指责,老板说“培训人不专业”,客户说“培训没啥用”,培训人说“怪我咯?是他们不懂”…… 好了,这是一个怪圈,解药在哪里? 老板和客户是需求方,而且培训只是解决他们业务问题的一个方案,在他们的视角里,培训如果能做出价值就继续用,不能做出价值就停,换别的招,就这么简单。 所以,让培训出价值这个事只有培训人主动出击,我们今天就一起找解药。 只被我们开发了20%的四级评估法 评估一件事做的效果怎么样,一般我们能量化的就量化,不好量化的就分级,客户的五个反应就是我们评估培训工作做得好坏的线索。不过这个是滞后性指标,我们需要知道是什么影响这些滞后性指标。 为什么说,我们对四级评估的开发和应用只做了20%呢? 企业的培训评估通常是怎么做的:知道四级评估的人很多,有的业务负责人都知道,不过到了实践阶段,大家要么嫌麻烦,要么没耐心,最后常常有这样两种极端的表现——要么索性不评估,培训就是组织学员上课,或者开发了个线上学习平台,做了就做了,不问效果; 要么就是简单粗暴,把培训KPI跟业务员工的业绩结果强行挂钩,业务做得好就是培训做得好。按照这个逻辑,幼儿园老师要紧张或者激动了,我们能有今天的成绩,无论富贵贫穷,幼儿园老师都脱不了干系啊…… 细说四级评估的实践招式 说说怎么用好四级评估,把培训价值做出来。我们用四个问题分别展开。 培训客户的定义:学员、学员的上级、发起方(培训组织部门、业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 柯氏四级评估的第一级是对客户的满意度评估,通常这一级评估的是客户对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置,讲师的准备程度、讲授技巧,培训实施的时长、频次、流程设置以及住宿、用餐、学习环境、设备等安排是否符合客户的预期,符合预期则基本满意,超出预期则非常满意,否则不满意。 客户的学习成本远远不只是金钱上的成本,更是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我们必须要反复问自己:如果客户不来参加培训,他有了别的选择,那么我们的培训与这些“别的选择”相比,哪个更有价值,哪个更值钱? “学到什么”,倒逼培训必须把一坨干货分成若干个好识别的知识点 没有知识点的课程,人们就什么都学不到 有的课是没有知识点的,检验有没有知识点,你就看围绕这个课你能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或者问题的答案不是脑补出来的,是课件里写出来的,如果在课件里找不到,很可能这个课根本没有知识点,那么这个严格意义就不算课程,它是一种主题分享。也可能是知识点不好识别,这样的结果是,学员学过之后90%的内容会在两天内忘光,就因为你没有给他提供一个知识点清单,我们在后期会单独谈一下如何把干货知识点化,敬请期待。 怎样避免把考试做成“走形式”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If it is not necessary, do not add entities. 小结一下,我们必须要把课程内容知识点化,让知识点可视,可复习,学员才能明明白白地回答他学到了什么,解决这一级,将有一半观望的人愿意找我们付费埋单。 培训的使命是通过让学员学到知识、发生行为改变,从而达成提升业绩的终极目的。 在第三级,培训与业务结果的关联度又更近了一层,学到后必须有所行动,而且这些行动是我们希望学员发生的,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不是无序随机排列的。换句话说,培训的原始需求是,人们想要不同的结果,所以需要他们做一些不同的事。 这一级提示我们,设计培训的时候,我们需要预设学员在训后能够在什么场景下发生哪些行为,这些行为是可观测的,是有助于达成企业价值目标的。我们需要出一个行为清单,给到学员的上级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由他们在训后的一段时间观察学员,并对照行为清单完成评估。 让培训价值呈现:场景化+动作化 行为清单如下: 有了这个行为清单,陪同展业这个管理课程就动作化了,哪怕是从来没有管理局经验的小白团队经理,也可以直接上手。 第四级评估是直捣最终结果,不过这不是简单粗暴的关联,他还是要从头到尾推演全流程,找出影响绩效提升的主要环节,然后就这个环节找有哪些是培训类的解决方案,到这一级,通常不是单个培训方案能够实现的,往往是多种方案并行,或招人、或建立制度、或改进流程等等。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公众号 易喜聊成长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果您认为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在培训人手里。
提到培训价值如何评估,大家都会想到柯氏四级评估法,找解药的捷径是先锁定一个逻辑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一步一步找答案。当然,是框架都有局限性,这个框架里的答案找到以后再换一个框架,视野会更全面。
柯氏四级评估法被我们开发了多少?这个问题就像“以终为始”、“正直诚信”等习惯被我们坚持了多少一样,我们远远没有体会到他们的能量,却在山脚下说“山不在高”的风凉话,然后继续裹着厚厚的壳,重复着缓慢而沉重的步伐……从知道到做到,好像有永远那么远。第一级:客户满意吗?
好多培训人80%的发力点用在了这里。当然,这是经济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在这里多发力也是迎合了现阶段多数企业对培训工作的期望,我们要想把培训做出价值,得先让客户满意。所以,培训出价值,先把好课程、讲师、流程、时间、地点这几关,通过调研明确客户对这几点的期望值,优化和改进培训实施。第二级:客户学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的解不在第一级评估,在后面几级,即,客户在上一级里满意不满意,与培训有没有价值是两码事。
培训从业者如果不看清楚这个区别,就很可能会产生“干得还可以”的错觉,可一旦放到市场里去检验,看有多少人愿意埋单,这种缺乏竞争力的表现将原形毕露。
这一级提示我们,要做出价值,必须让学员知道他学习到了什么,常见的实践招式有考试、出话术、出工具、出学员手册等。
我们着重谈一下大家习以为常的考试。有人说考试我们都有啊,你那个考试唯一的作用可能是在浪费学员的时间,而后慢慢大家就走个形式给你看。
成人的学习不同于学校教育,这里的考试其目的是通过考试帮助学员明确他们究竟学到了什么,这倒逼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这道考试题是在帮助学员更好地完成工作吗?
如果不是,这道题不该出。我见过很多企业的考试题动辄70道、100道题,企业培训里考试的目的是帮助员工胜任工作,很单纯。只捡重要的考,如果题目确实太多,可以考虑多轮、随机抽题考。第三级:客户的行为改变了吗?
让培训在第三级有价值的两大法宝是场景化和动作化。
举例说明,有人说我讲的是管理课程,这个怎么会有行为呢?
管理课程必须要出行为清单,否则就是听段子。这部分要先分管理场景,常见的有招聘、开会、追踪、辅导下属等等,分出场景后,就要出各个场景下的行为清单,以辅导下属中的陪同展业为例。
2.说给他听
3.让他复述一遍
4.做给他看
5.他做我看
6.给他鼓励
7.反馈与总结
有人问那我的课程是讲公司介绍、某项专利技术的演化史、公司产品怎么办?
这样的课程先考虑把一坨文字拆成一段一段,颗粒度很小的知识点,别一股脑都给学员,他们看了也记不住;然后做成视频微课、文档手册、知识卡片等形式让学员提前自学,再到课堂测评或者互考(翻转课堂),他们就记住了;这类课程的动作将落到招聘员工或者谈客户的场景,他们在这个场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呢?是话术。所以,这类课程最终需要出话术模板,让学员通关,并在日后观测他们在上述场景下的话术行为。
小结一下,第三级评估让培训与业绩结果关联性更强,做到这级的培训几乎可以让客户尖叫,他们不买单,难道等着竞争对手抢先吗?第四级:客户的绩效提升了吗?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是过程性干预手段,无论单一使用还是组合使用,都不绝对能够获得固定结果。
总结:回到开篇的问题,培训要不要证明价值,必须要;如何证明价值?这需要我们在至少前三级评估里设定符合客户预期的评估标准,培训设计的层级越高,培训的价值越明确,越值钱;每完成一步,都要把这一级的产出可视化的呈现出来,还要让客户好识别,这是培训工作的以终为始。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