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重庆造 | 重庆晨报专访左宗申
△左宗申专访
重庆的摩托车产业闻名世界,宗申产业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摩托车及发动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创始人左宗申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从一家小小的摩托修理店,发展成今天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的多元化企业,成为重庆制造业响当当的品牌。
在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道路上,宗申最重要的“筹码”是什么?
上游新闻记者对话宗申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左宗申,为你解开“宗申”发展背后的故事。
△宗申集团发源地,王家坝的办公地点
靠着摩托车维修技术和口碑发家
在巴南区王家坝,公路边上的一栋两层小楼,一个窄小的门市,一家摩托车修理店便是左宗申发家之地。
上世纪80年代,经历多次创业失败后,左宗申筹了5000元,在这里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店。
“修理店虽然在城郊,但是当年这里生意红火,门庭若市,靠的就是质量和口碑。”左宗申的第一批徒弟王向东带着记者来到王家坝,老房子已经拆了,但从旁边的老建筑可以看出当年的情况。
“师傅、师母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善良、勤奋、严瑾。”王向东说,当年跟着师傅学手艺的时候,自己才16岁,左宗申看到王向东家境贫寒,就免去了600多元的学徒费。开店初期,左宗申刻苦专研修理技术,王向东每天也起早贪黑,手和脸几乎都没有干净过。“干摩托车修理的,一蹲就是一天,一般人都吃不下来这个苦。”王向东说,师傅的维修技术十分精湛,只听声音,就可以判断发动机的问题出在哪。
靠着质量和口碑,维修店的生意越来越好,还有不少云南、贵州、四川的摩托车主到这里来维修,时常忙到深夜才收工。
王向东回忆,左宗申对维修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小到一颗螺丝钉拧的松紧度都有严格要求。左宗申曾告诫徒弟们,摩托车在路上跑,万一因为这一颗小螺丝而出问题,不仅店的信誉口碑砸了,后果更是负担不起。
△宗申早期生产的单缸摩托车
进入发动机行列 用自己名字为品牌命名
九十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左宗申去重庆的摩托车厂帮朋友提车,发现满是等待提车的人,原来是因为发动机货源紧张,供不应求。
“我对发动机性能熟悉,何不组装几台呢。”左宗申的想法得到了当时摩托车厂厂长的支持,也因此获得了订单。他买来配件,开始研究组装发动机。“师傅对发动机质量的要求严苛,每一台组装的发动机,他都亲自来试,直到满意了才能出厂。”王向东回忆,为了得到更多的订单,左宗申曾背着发动机,跑了国内几十家发动机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992年,在王家坝老摩托车修理店旁,盖起了一栋七层大楼,成立了重庆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左宗申意在打造自己的摩托车品牌。
-宗申早期进行的发动机测试-
为什么以自己的名字作为企业和品牌的名称?
左宗申告诉记者,以自己的名字和企业的品牌结合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是在向社会和外界宣誓信誉问题。
“如果产品口碑不好,消费者有抱怨,就是对我本人的抱怨,宗申是我本人的名字,也是企业的品牌形象。”左宗申说,用自己的名字办公司,与企业的信誉紧密相连,把企业做成一个讲诚信、负责任的企业,向社会提供非常好的产品。
九十年代中期,宗申的第一辆摩托车下线,正好赶上了行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成为行业的一匹黑马。
-1997年4月4日宗申与重庆平山机械厂
签定联合开发、生产“双狮”牌第一批成车下线-
成为知名品牌的关键是信誉、诚信
在左宗申用心经营之下,宗申集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也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企业,摩托车全球累计销量达1500万辆。去年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里,宗申集团以200多亿元的营收榜上有名。
在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道路上,宗申集团最重要的“筹码”是什么?是信誉、诚信!
左宗申说,企业如果丧失了这些,企业发展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可能造成这个企业的一夜倾覆。
-左宗申要求把好摩托车每个零件的质量关-
“从起家那天起,师傅就对技术质量十分看重,现在,在宗申依然是这样。”王向东说,当年,左宗申将自己所有经验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并邀请专业人士来对工人进行培训,现在,在宗申产业集团内设有宗申学院,每周定期对技术员开展相关培训,不断增进技术水平。
时至今日,宗申仍然坚持师徒制,坚持评级加薪,根据技能考核加薪,以此鼓励员工钻研技术、掌握技术。在企业,一名员工也许他没很高的职位,但技术好,工资可能比管理人员还要高。企业的工匠精神,正是宗申的企业核心文化之一。
-董事长亲自深入科研现场解决疑难问题-
拥有专利4400多项专利保护布局全球
如今,宗申制造工厂遍布国内的重庆、广东、江苏、河南、河北和国外的越南、泰国、墨西哥等地。在加拿大、美国投资有创新型企业和运营企业。宗申创新研究院,先后获“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授牌。
目前,宗申拥有各类专利近4400项,其中发明专利3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00多项。另外,宗申建立起了完整的国际营销网络,在130多个国家申请注册了商标。
宗申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打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机械产品。宗申通机产品通过欧V认证,相关产品相继通过了美国、欧盟等市场的环保认证。宗申先后获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免检证书”、“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宗申品牌被中国国家商务部授予“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等殊荣。
对话:“产融网”三位一体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上游新闻
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企业如何更好地转型升级?
宗申制定了长周期、大产业、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计划。
宗申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技术、人才等资源,着手航空发动机、高端燃气机等特殊发动机。在新能源方面,2003年宗申进行了燃料电池的研发,宗申相继做了新型动力电机、燃料电池、无线充电等技术产品,并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
上游新闻
互联网时代,宗申如何实现互联网+的完全融合?
在互联网时代,平台化可以无限延伸,未来的工业形态将朝着共同制作发展,不再是以前企业修围墙闭门造车,产业形态逐渐升级,将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实现人才共享、装备共享、制造共享,未来,制造业将出现产业互联网形态。
今年,宗申集团还提出坚持“产融网”发展战略不动摇,深入推进“产融网”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以产业为本、金融为器、网络为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方面,与传统金融不同,宗申金融定位为产业链金融,在产业链中赋能大量金融服务,为产业链上下游服务。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舒 摄影 邹飞
来源;上游新闻
免责声明:
我们重在分享,以上部分文字和图片均载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致敬。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