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亚文化建设 > 品牌文化

李宁:从领跑者变为狩猎者猎物

来自: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时间:2012-12-25

李宁:从领跑者变为狩猎者猎物


  2010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李宁公司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那句著名的“一切皆有可能”广告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一句面目不清的“让改变发生”。为李宁立下卓越功勋的LN形变的Logo,也被更换成一个断裂的人字标识。

  投资者随即还以颜色:2010年底开始,李宁公司股票被大量抛售,引爆了历史上最难看的一次财报:据2011年李宁公司的年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65.2%至3.86亿元,收入也同比减少5.8%至89.29亿元。在更换Logo后两年里,李宁公司股价下跌超过70%,并在半是疲惫半是无奈中将“本土体育品牌冠军”拱手让给安踏——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在过去15年内,“本土冠军”称号正是支撑李宁公司资本市场信心的重要因素。

  今年7月份,李宁公司执行总裁张志勇退位,已淡出公司运营的李宁本人重新执掌门庭,来自美国的德州太平洋投资集团管理团队接掌了李宁公司的部分管理权。与11年前那次权杖易手不同,这一次更迭还伴随着李宁公司中层大换血和史上最大规模的关店行动。今年上半年,李宁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84.9%。在李宁公司23年的历史上,这一切都是罕见的。

  内忧外患交织,使李宁公司正在变成猎物。而狩猎者除了国内外知名的投行外,还有李宁的中国同行们。《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获知,本土另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匹克,已在某全球知名投行的撮合下商谈与李宁公司重组。

  匹克董事长许景南向本刊确认,匹克的重组意向早从两年前就已开始,但遭到李宁公司拒绝。今年上半年,匹克再度在中介机构的斡旋下向李宁公司提出重组意向,境外投资者的加入使此事再度搁浅。许景南称:“最近(李宁公司)才有答复,但由于美国私募基金TPG及GIC(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共计7.5亿元的战略投资进入,在李宁公司内部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手段,调得怎么样,再做决定。”

  领跑者李宁

  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上,“体操王子”李宁在鞍马上的托马斯全旋动作变形中不幸摔下,微笑着爬起来的他,四个月后宣布退役。1988年12月底,李宁加入了健力宝集团,成为总经理特别助理。

  同样是在这一年,在中国福建泉州的晋江小城里,靠拉板车谋生的许景南,在一次和朋友吃饭时偶然听到了耐克正在泉州寻找代工工厂的消息。许景南决定建立为耐克做配套加工的工厂。但当许景南的工厂快要建好时,耐克却将它在泉州的工厂搬到了蒲田。不甘心“被放了鸽子”的许景南将耐克搬厂时留下的技术人员和机器设备招致麾下,他决定要做一个独立的品牌。1989年,匹克正式成立。

  商人的嗅觉总是惊人地相似。

  加入健力宝集团后的李宁也萌生了做体育品牌的想法。1990年,李宁公司在广东三水起步。90年代初,李宁公司和匹克同时又提出了创国际品牌。

  从当时的环境来看,李宁公司的优势显然要大于匹克。1990年,李宁公司成为第一家赞助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1992年,李宁公司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提供领奖装备,成为第一个赞助奥运会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

  在李宁公司光环的覆盖下,没有谁会相信一个来自福建泉州的小厂能做出国际品牌。除了没有经验,匹克缺少的还有资源和信心——当时,匹克的许多高层也都反对许景南的做法。

  与匹克的困境不同,李宁的名气则让李宁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惊人的顺利,在之后所有的国际赛事中,李宁都成为了中国代表队体育装备的赞助商之一。

  1991年,许景南兴奋地带着匹克的产品飞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参展,这是他第一次尝试敲开国际大门。不过残酷的现实却给许景南泼了一盆冷水。展会主办方告诉许景南,在美国有跟匹克近似的商标,由于匹克的商标没有在美国注册,所以匹克就侵犯了别人的权利。据许景南回忆,当时他的心里非常害怕,还没来得及参展,他就迅速地收拾好产品,匆忙地跑回了国内。

  第一次出国征战,匹克失利。这次事件对许景南的打击很大,但他也从中体会到了商标注册的重要性。在此后十多年里,许景南一直坚持在全球范围内对匹克商标进行注册。

  李宁公司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把比它早一年成立的匹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1993年,李宁公司率先在全国建立特许专卖营销体系。1995年,李宁公司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跑者。

  就在李宁公司走向辉煌的时刻,匹克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主要的商业控制在国有企业的手中,匹克的产品销售只能通过国有的大商场进行销售。一开始匹克的销量还不错,但到了1995年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当时,匹克在全国建立了26个办事处去服务百货商场的销售,采用承包制的管理模式,匹克将产品承包给办事处,由办事处自负盈亏。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让许景南失望,办事处亏损的钱还得由匹克自己来承担,匹克几乎没有了利润。与此同时,许景南发现,老的国有企业的商业状态根本无意配合匹克的销售——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想要创建品牌,简直如同痴人说梦。

  从1995年发现问题到1996年开始调整,许景南的调整之路走得并不顺利。当时匹克一年的利润只有几百万元,而将办事处取消改成经销商销售,调整一个就有一两百万元的损失。整整五年的时间后,匹克才将整个营销模式调整完毕。

  由于没有搭上从零售到批发时代的快班车,匹克被淹没在迅速崛起的新兴体育品牌之中。而发展势头日渐迅猛的李宁公司,在90年代中期坐上了国内体育用品行业领军者的宝座。

  2000年后,李宁公司和匹克都开始了加速国际化的进程。2001年2月,张志勇上任李宁公司总经理。2002年,许景南成功说服了大学刚毕业的儿子许志华回到匹克工作。在张志勇和许志华的分别带领下,李宁和匹克的国际化从同一个起点出发,驶向同一个方向。

  上任后的张志勇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将李宁公司的年销售额突破了10亿元,解除了让李宁头疼多年的销售难题。随着李宁本人的逐渐隐退,公司开始进入了张志勇时代。2004年,李宁公司提出了篮球策略,第一次与以篮球为核心的匹克有了正面交火。

  2004年6月,李宁公司与西班牙篮协签约,通过西班牙篮球队在雅典奥运会的精彩表现受到了空前关注。2005年1月,李宁公司成为NBA战略合作伙伴,这使得李宁公司的篮球装备在国际上受到关注,而此时以篮球为核心的匹克却还在默默地摸索着国际化的道路。

  就在李宁篮球品类发展势头良好的时候,张志勇却开始掉以轻心,品牌定位上的摇摆不定使张志勇最终放弃了以篮球为核心的策略,给了匹克可乘之机。

  回到匹克工作的许志华继承了许景南在品牌国际化上的主张,着力加速匹克的国际化进程。

  2003年,许志华代表匹克与中国篮协签下了“CBA战略合作伙伴”协定,开始冲击中国第一篮球运动品牌。但到了2004年,CBA联赛唯一指定装备赞助商的冠名权被安踏抢走,匹克意外出局。

  这让许志华备受打击。2005年,匹克赞助欧洲篮球顶级联赛,许志华到欧洲观看比赛。他开始意识到,用国际资源做载体,可以更好地为匹克的国际化服务。2005年12月,匹克赞助休斯敦火箭队主场。2007年10月,NBA官方与李宁公司的合同到期,匹克正式成为了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通过与国际化的载体合作,匹克的品牌价值有了提升,打通了全球的销售市场。

  但李宁的光环依旧没有减退。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李宁本人手持火炬沿着鸟巢屋顶奔跑点燃了奥运会主火炬。张志勇清楚地知道,这是李宁品牌国际化的最好时机。这一年,李宁公司成为了中国体操、跳水、乒乓球、射击等队的长期赞助商,并且成功签下了西班牙、阿根廷男篮队。

  张志勇为李宁公司铺设了一条国际化之路:2009到2013年期间,为李宁品牌的国际化准备阶段;2014到2018年期间,为李宁品牌的全面国际化阶段。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