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打左灯,往右拐?
茅台为什么不承认派员赴全国各地打假?是为了保护深陷舆论风暴的高端品牌,还是为了迷惑竞争对手,“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还是“打左灯,往右拐”?也许三者兼而有之吧。
(图片来源网络)
最近,刚刚因申请“国酒”商标而陷入舆论漩涡的贵州茅台又爆出两条新闻。一条是说“茅台价格暴跌致炒家巨亏,社会库存或达2万吨”,一条是说茅台集团派出30名打假人员奔赴全国,为品牌与假酒作战。
面对媒体爆出的这两条新闻,茅台集团的官方反应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前者,茅台的态度是矢口否认。茅台酒厂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杨凤祥在接受重庆商报记者采访时回应称“这纯属无中生有的中伤。”杨凤祥说:“在经济下行时有一定库存很正常,这在任何行业都是普遍现象。”对后者,尽管此消息已刊登在10月28日的茅台内部报刊上,但当记者向茅台集团宣传部部长叶远鸣求证时,叶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表面来看,茅台集团对这两条新闻都持否认和回避的态度,但背后原因,却反映出茅台集团在品牌运营方面“往上还是往下”的矛盾与尴尬。
众所周知,茅台一直以来给消费者的印象是“白酒中的高端,甚至是及高端品牌。”应当承认,茅台酒在中国白酒市场、特别是在酱香型白酒市场,拥有不错的口碑和很高的声誉,这口碑和声誉也是茅台去申请“国酒”商标的底气。其主打产品是被称为酒中奢侈品的飞天茅台。而飞天茅台的价格也一如其名,在过去几年中“一飞冲天”,2011年春节,53度飞天茅台居然飙至2千多元一瓶。此外,茅台还大打饥饿营销牌。如搜狐评论刊登的《汪忧草:国酒茅台上演最后的疯狂?》 一文中所说,“在终端和渠道上,茅台通过控量保价、断货提价等手段不断制造产品稀缺的态势,进而作为提价理由,拉开与二线品牌的差距,变产能劣势为产品稀缺优势。同时,茅台还通过炒作陈年酒价格等手段,以给消费者造成茅台具有较高收藏和投资价值的印象,以此佐证其高端形象。”
经过精心的策划,茅台高端白酒的品牌形象算是树立起来了;经过连番的炒作,茅台价格的气泡也终于吹起来了。然而,俗话说得好,“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
首先,茅台在最近几年中一直在扩大产能。有媒体报道说,茅台在将来几年要扩产到5万吨,而有市场估计说,去年茅台投入市场量才仅仅区区1万多吨。可见其产能增长之巨。此外,国内著名白酒专家铁犁说,根据市场调研,去年社会上茅台酒库存为1万吨,今年经济下行增加了3000吨。而相对应的,则是市场需求的衰减。正如《金融界》网站一篇题为《茅台暴跌 “神话”破灭有反腐败之功》的文章中所说:“茅台的天价正是在公款腐败的环境下形成的。这种腐败一方面虚高了茅台价格,因为花别人的钱总是不心疼的;另一方面则刺激了投机,因为让投机看到了赚头。腐败和投机二者相互激励,最终导致了最糟糕的恶性循环局面的产生越是腐败价格越高,因为腐败创造了需求;价格越高越是腐败,因为价格越高表明档次越高。这就是为什么今年3月份中央下达“三公消费禁令”后,茅台之价就拉开了大跌的序幕的原因。”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应不断增加,而需求却在萎缩时,价格不跌才叫奇怪!价格一旦开始下跌,又会落入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怪圈,从而不可避免带来业绩方面的压力。
正是源于对业绩的焦虑,茅台开始强化一直以来并不怎么成功的“多品牌”战略,加强往中低端的延伸。据《每日经济新闻》11月2日题为《茅台“恶补“中档酒派百人全国督阵》的文章说,“目前贵州茅台旗下拥有有茅台酒、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等酱香酒品牌。这些品牌若按照价格、品质来划分,茅台酒属于高端产品,茅台王子酒、迎宾酒则属于中低端产品。长期以来,茅台在中端和中高端市场缺乏一个很好的白酒品牌,这部分市场空间也是目前郎酒主要的白酒市场。作为酱香酒的龙头,茅台自然不愿意任由其竞争对手瓜分市场,于是在2011年5月29日推出了51度汉酱酒,以弥补茅台中高端产品的缺位。对于中端市场,茅台也采用了多品牌的做法。继汉酱酒之后,茅台于今年初又推出一款定位中端的产品--仁酒。白酒专家铁犁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中端产品缺位是茅台早应解决的问题,相较其他名企,茅台现在才推,有点晚。今年以来,受“三公消费“禁令等政策的影响,高端白酒的市场表现一直不佳,次高端白酒已成为当前政务、商务用酒的新主流趋势之一。” 该报道还引述贵州茅台内部一位营销人员的话说,11月5日,茅台在公司内部公开招聘的120名营销人员和30名打假人员,将赶赴各地,帮助当地经销商拓展市场,其中以两款定位中端的汉酱酒和仁酒为主。然而,这两个品牌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远没有茅台主品牌那么响亮,如今,在郎酒占据酱香型酒中低档市场之际,茅台的子品牌如何突围是一个问题,由此也有了茅台为了开拓市场,如此大动干戈地派出百余名营销人员及30名打假人员奔赴各地。
读到这里,看官可能要问,否认高端茅台酒价跌和不承认派员出去打假之间有何关联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这都源于业绩压力带来的品牌战略上的矛盾。
高端的飞天茅台,尽管因产能扩充、反腐败政策因素等影响,导致客观上价格下跌,但它目前,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整个茅台集团的支柱。因此,从品牌所有者角度出发,还是要尽全力维护其已有的高端品牌形象,对可能发生的“价格崩盘”严防死守。否则,一旦因价格崩盘导致高端品牌形象崩盘,带来的可能就是整个茅台集团的崩盘。这大概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凡是关于“茅台跌价”、“茅台社会库存增加”之类的新闻,自然要坚决否认。不但要自家否认,还要找一些专家、媒体帮忙一起“否认”。
然而,这种“否认”起到的大概也只是掩耳盗铃的作用。业绩压力在那明摆着。于是,工作重点要放到中端品牌,包括汉酱酒和仁酒上了。于是也就有了大阵仗的营销和打假队伍。那么,茅台官方为什么对派出打假队伍的事不承认呢?茅台集团宣传部部长叶远鸣说对此事“不知情”,但身为宣传部长,对他主管下的内刊上刊登的消息不可能不知情。因此,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茅台方面不想让市场上对此事有太多关注。也就是说,茅台并不想给外界留下战略重心转向中端品牌的印象。这是为了保护深陷舆论风暴的高端品牌,还是为了迷惑竞争对手,“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还是“打左灯,往右拐”?也许三者兼而有之吧。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