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观点

格力模式:使命驱动价值创造的经营之道

导语

什么是格力模式?格力模式是格力以缔造全球先进工业集团、成就格力百年世界品牌为愿景,坚定改变掌控未来、奋斗永无止境的信念,坚守专注主义,倡导三公三讲,遵循八严方针,以掌握核心科技、锻造完美质量为双轮驱动,通过独特的营销模式传递和提升价值,坚持自主育人、自主创新、自主生产,使命驱动价值创造,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经营之道。


提到格力,“好空调、格力造”、“格力掌握核心科技”、“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等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早已深入人心。


那么格力的成功密码是什么?


格力的成功之道可以阐释为5大基因组合,包括理念(持先进的理念引领发展)、制度(以科学的制度严格要求)、队伍(让优秀的队伍通力合作)、创新(用持续的创新赢得优势)和组织(建卓越的组织支撑发展),以及格力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探索和创建的20项管理原则和58种方法。由此,格力的管理模式可以表述为5大基因组合、20项管理原则和源方法、准则、机制、技术四大类共58种方法,简称为“5258”法则。



理念基因:持先进的理念引领发展。


理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理性化的想法和向往。格力的发展理念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使命驱动,创造价值(原则1)。


董明珠认为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使命驱动,才能创造价值、塑造品牌,基业长青。格力以“弘扬工业精神,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专业服务,创造舒适环境”为使命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第二,坚持自主发展,重视开放合作(原则2)。


格力现任董事长董明珠女士和格力前任董事长朱江洪先生都认为,只有自主发展,才能将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从董明珠追债受气,到朱江洪赴日本购买多联机空调技术碰壁,从早期格力销售人员集体哗变到上游渠道供货的电容器质量不稳定而导致的“空调死机事件”,格力开始认识到“自主”的重要性,于是开展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自主生产核心部件,设立筛选分厂,将生产的主动权和质量的掌控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建营销渠道和网络,让每年5000万台套设备、上万种产品能够畅通无阻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第三,坚守专注主义,适时多元拓展(原则3)。


董明珠在多个场合强调:格力的成功是因为专注和坚守。格力多年来专注空调产业,2005年至今格力家用空调产销量已连续13年领跑全球,成为全球空调行业的领先企业。


但是,专注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过去几年,格力开始布局智能制造、新能源产业、数控机床和智能家居等领域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格力的几位高管说:“一个格力电气工业体系正在形成。”

 

第四,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原则4)。


董明珠常常说,格力注重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做错一件,可能会导致前功尽弃,所以格力在做空调的时候,往往用材料要比别的一些厂商的重一点,厚实一点,宁可少赚一点钱,也要确保产品优质,为消费者着想。

 


制度基因:以科学的制度严格要求。


格力提出“八严方针”,即以“严格的制度、严厉的标准、严明的教育、严谨的设计、严肃的工艺、严密的服务、严正的考核、严重的处罚”来规范格力人的行为,这是格力员工的高压线和底线,任何人不得触碰。

 

第一,制度建设要讲求科学性(原则5)。


制度是否具有科学性,在于两点:一是“言”之成理,遵循客观规律;二是符合实际,实事求是。


董明珠倡导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公私分明,讲奉献、讲真话、讲原则”,蕴涵了推进组织科学管理的两个辩证关系。(1)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统一。(2)组织承诺与个体承诺的统一。

 

第二,制度化管理要坚持严字当头(原则6)。


朱江洪和董明珠分别于1995年9月22日和2003年6月4日签署总经理令。格力在《总经理令》和相关管理规章制度颁布后,朱江洪严厉处罚敢于“以身试法”的干部子弟以及除名违反总经理令的员工;董明珠对在快要下班前几分钟违反规定在办公室吃东西的员工毫不留情,处以严重罚款,以儆效尤。

 



队伍基因:让优秀的队伍通力合作。


第一,打造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原则7)。


干部是格力的“关键的少数”,是员工效仿的榜样,格力有一套内部赛马选才的制度,不唯情、不唯亲、不唯出生身份,不论资排辈,只唯德和才。

 

第二,以人为本,自主建设人才队伍(原则8)。


格力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了管理通道、技术通道、轮岗通道的三通道晋升机制。

 

第三,鼓励员工在为企业做贡献中实现个人价值(原则9)。


在格力,有一种不成文的文化:“先奉献,后回报;有奉献,必回报。”在格力,很多普通家庭出生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走上了格力各层级的领导岗位。

 

第四,打造学习型组织,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原则10)


董明珠常常说:“要自我超越而不是被别人超越”,过去几年,格力逐步战略性布局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机床并初具成效,就是组织学习的成果。

 


创新基因:用持续的创新赢得优势。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格力朝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地开展各种价值活动,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呢?是创新,为格力进步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第一,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开展创新实践和质量控制(原则11)。


格力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方法论。一个是创新三部曲,一个是质控四重奏,指导格力开展科技创新和质量管控的工作。


2014年,在我们对董明珠的几次访谈中,董明珠强调,创新要以问题为导向,要提出新方法,开展新实践,获得新成绩,要以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为目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干部要注重深入现场、及时解决问题。2015年,朱江洪到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公开演讲。提出技术创新有三个步骤:观察、灵感和实验。

 

第二,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原则12)。


在格力, “研发投入无上限”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制度。“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一个没有精品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企业。”这句赫然写在格力总部展览大厅的标语,是格力人最朴素的想法,也是他们鞭策自己的警句。

 

第三,开展全面质控,追求完美质量(原则13)。


上世纪90年代,格力开始实施精品战略。朱江洪,董明珠一直高度重视抓质量,出精品。一直以来,格力像修炼生命一样修炼产品质量。质量修炼永远都是无止境的。2012年,董明珠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之后,对于质量管控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探索,她带领格力人提出并创建了全面质量控制体系——“一核四纵五横”T9全面质量管控体系。2018年,该体系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

 

第四,将创新活动和质量活动贯穿到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之中。


格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创新活动和质量活动贯穿到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之中,对研究开发活动流程进行周密规划,提出了五方提问、三层论证、四道评审的研发项目管理方法,以及建立了产品规划、研究开发和中间试验三大研发子体系(原则14);在物料采购流程方面,建立了行业第一个筛选分厂,设立了三权结构、四项协议管理系统,确保物料采购“按质、按价、按时、按量”(原则15);持续改善生产制造流程,遵循落地反冲、齐套排产、定额领料的原则和方法,从而消除浪费,严控成本(原则16);以自主管控强化渠道建设,通过“渠道、价格、市场和网络四统一”,先款后货、淡季返利等方法,持续进行营销服务内容和流程创新,实现价值的双向传递与提升(原则17),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价值,赢取竞争优势。

 


组织基因:建卓越的组织支撑发展。


第一,构建职能式组织结构,增强决策力和执行力(原则18)。


格力高度重视党委的政治保障作用以及党风廉政教育,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去。

 

第二,以实施标准化战略为抓手推动持续改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原则19)。


格力以顾客需求和社会责任为导向,建立了严于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的企业技术标准。

 

第三,以全面信息化不断促进企业管理的及时、精准和高效(原则20)。


格力以“精准化管理、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研发、全方位服务”为抓手,致力于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生产领域,格力打造48小时无人值守的“黑灯工厂”,实现生产车间智能化高效运作。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公众号 清华管理评论 ,作者 张振刚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果您认为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