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普遍提出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
企业赢得竞争的根本靠科技创新,最终依靠的还是人才。从历史的眼光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更应该为后来者铺路搭桥,保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从今年几十家央企主要负责人的讲话来看,年轻化、市场化、专业化正越来越成为央企培育人才队伍的选择方向。
年轻化
央企负责人讲话中,与前几年一大不同,是普遍提出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
这一提法在近期出现,主要源于有关部门通过调查发现,央企集团层面干部中,70后、80后干部较少。集团层面如此,二级三级企业可想而知。央企亟待优化人才结构,花大力气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
正如中国电子芮晓武所说,企业主要领导的主要责任就是“出主意、用干部”。
40岁左右、80后是这一轮选拔年轻干部的普遍门槛。
中远海运董事长许立荣表示,下一步集团要对年轻干部进行专项的提拔和使用,要有一批年轻干部到重要岗位上去,重点掌握一批40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
中国五矿董事长唐复平表示,要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使用力度,打造一批带领企业更好适应经济发展的国有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打造一批满足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
中交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宋海良透露,公司将着眼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解放思想,打破常规,把70后、80后干部提到两级领导班子。
中国航材董事长贾宝军表示,集团将进一步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用力度,打破层级限制,不带“后备干部”标签,跳出具体名单局限,向更宽视野、更长时期的发展需要拓展。
中国五矿总经理国文清表示,要让青年成为创新力量的骨干,把有思路、有闯劲、有潜力的年轻人提拔起来,让 70 年代、80 年代、90 年代 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唱主角、挑大梁。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赵平提出的目标更为明确:今年特别要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大胆使用70后、80后乃至90后各年龄层次的干部,敢为事业用人才。到2020年,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总部部门负责人中45岁以下干部、二级单位部门负责人和三级单位党政领导班子中有40岁以下的干部,均要占到四分之一左右,并且保持一定的年轻正职领导干部。
如何培养这些年轻干部?国投董事长王会生表示,要给优秀年轻干部压担子、交任务,特别是要把年轻干部放到艰苦岗位、基层一线,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斗争实践中强弱项、补短板,学真本领、练真功夫。让他们茁壮成长,早日成才。
建设科技集团总裁文兵表示,要让优秀的干部到关键岗位、艰苦岗位蹲苗历练,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广大年轻干部,让他们能够源源不断、脱颖而出。不能等到需要时,结构性人选是唯一人选。
市场化
近年来,国有企业中持续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从央企负责人讲话来看,今年市场化的改革力度似乎更大,级别也更高。
2018年,东风公司组织全体高管签订岗位聘任合同与工作目标责任书,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年度综合考核当年为 E 类或连续两年为 D 类者,直接解聘,任期综合考核不胜任者,不再续聘,做到了“上”之有凭、“下”之有据。
中建集团董事长官庆表示,公司要认真贯彻中央部署,首先在党组管理的干部层面逐步推行聘任制,推动干部队伍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永葆生机。
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起涛表示,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重点是建立健全素质培养体系、知事识人体系、选拔任用体系、从严管理体系、正向激励体系等“五大体系”,真正将新时代好干部“20字”标准和“以价值创造者为本”理念落到“选、育、用、管”各环节中,为实干者创造机会、为奋斗者提供舞台、让 奉献者得到回报。
具体来讲,中交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宋海良透露,今年公司将选择部分市场化程度高、规模适中的新成立公司、新业态项目,探索员工持股、项目跟投等更加灵活的长期激励机制。
中远海运董事长许立荣表示,要把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广到更多企业,包括海外。通过执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海外人员转换成职业经理人按市场标准考核使用。
中国五矿总经理国文清提醒,要积极引导正确把握市场化方向,高度重视企业高管市场化问题,坚决不搞“只求高薪、不讲奉献;只搞招聘、不管评价;只顾一时、不顾长远”的短期市场化,切实通过市场化激发活力动力。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少央企走在前列,并准备更进一步。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表示,集团实施中长期激励已经走在了央企前列,各二级公司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行业特点、企业战略、发展阶段、价值导向等因素,自由选择合适的工具,激发广大干部员工科技创新的热情与斗志。
保利集团董事长徐念沙透露,要着力构建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机制,建立市场竞争新思维,坚持市场化选人导向,聘任管理契约化。要让尽可能多的干部职工按照市场规则获取薪酬,让职工收入尽可能与市场接轨。
中国中车总经理孙永才表示,要建立与契约化管理相匹配的容错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驱动人才价值创造。全面推行“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联动机制,确保员工收入与子企业经营效益相匹配,在实现业绩增长的前提下,确保员工收入适度增长。
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推行的三项制度改革更进一步,他提出要着眼“高精尖缺”的需求导向,加快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完善差异化薪酬分配,持续优化薪酬结构,拉开薪酬差距。加强以人工成本利润率等为主要监控指标的投入产出效益分析,持续优化与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相适应的薪酬增长机制,逐步与市场水平接轨。
中国电子董事长芮晓武指出,切实开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重点在落实,难点在创造性贯彻落实。解决这个问题,要创新完善胜任力模型,既注意用好“常规性胜任力”,更注重用好“创造性胜任力”,选好用好有思路、有闯劲、有潜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不难看出,不论从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来看,都要求央企更加注重完善人才结构,培育多层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勘查设计行业人才更为密集。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修龙认为,66年来公司之所以能一再打破中国勘察设计行业记录,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领袖,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有一支特别过硬的干部员工队伍。面向未来,公司现有人才还不足以支撑,必须加快集聚事业所需的院士、大师、行业领军人才,可以培养、可以引进、可以共享,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打造行业高端人才平台。
中交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宋海良提出,干部使用要坚持事业为上的导向,以事择人、人岗相配,把合适的干部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坚决摒弃大材小用、精才粗用、专才乱用等现象。结合转型升级要求,中交要重点引进培养新业态领域的专业领军人才、高端策划和运营人才、复合型的优秀管理人才。
中国中车总经理孙永才表示,要进一步搭建全球一体化的人才管理体系,持续推进“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国际化人才”四支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院士等高端人才。
中国中铁董事长李长进也提出,要大力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分门别类建设专家库,在落实专家待遇、发挥专家作用的同时,切实加快院士、大师、国家级专家等领军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步伐。
文 · 记者 饶恒
《国资报告》杂志2019年第3期
免责声明:
我们重在分享,以上部分文字和图片均载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致敬。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