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实力 建设“西部大庆”
冯尚存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长庆油田是中国石油所属的地区分公司,成立于1970年,总部位于陕西西安,现有职工7.8万人,资产总额2300亿元。2011年油气当量突破了4000万吨。按照中国石油的整体战略规划,2013年,长庆油田的油气当量将达到5000万吨,在中国西部再建一个“大庆油田”。目前,我们的原油产量占到全国原油总产量的1/10,天然气产量是全国产量的1/4。
作为快速发展的国家重要能源生产基地,一方面,长庆油田重视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创新,大幅提高了低渗透油气田的开发效益,另一方面,突出管理创新,形成了以“四化”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由传统资源型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功转型。长庆始终坚持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全面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深化改革,全面提升以文化为核心的企业软实力,不断积淀丰富文化内涵,持续改进创新建设方法,逐步构建形成了“价值引导、理念实践、教育示范、成效测评”四大文化建设体系,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长庆文化。
注重价值引导,铸就长庆发展之魂
价值引导体系的目标,就是弘扬公司提倡的主流价值理念,约束、引导、同化员工的多元价值,达到认识一致、行为一致的目标。长庆价值引导体系,继承文化传统,吸纳时代精神,从形成、提出,到深化、发展,成为引领公司发展的价值标杆和精神旗帜。
从1970年“跑步上陇东”长庆石油大会战开始,到“西部大庆”建设,40多年来,延安精神、大庆精神和解放军精神熔铸成为长庆文化的精髓与内核,奠定了长庆创业和发展的精神底蕴。
进入新世纪,我们提炼形成了完整的价值理念体系,把“我为祖国献石油”明确为长庆使命,树立了以“责任·使命”为核心的价值标杆,形成了矢志发展、能源报国的文化信仰。以“资源、创新、低成本”发展战略为引领,以“数字、绿色、人文油气田”建设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形成了“标准化、模块化、数字化、市场化”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创新理念,从地质理论、开发技术,到生产管理、劳动组织架构,从技术到管理全面渗透。依靠技术创新,破解了致密性油气藏开发的世界性难题。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借助航空航天、军工、电子等跨行业先进技术,集成创新并应用于油气开发、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石油工业,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主导、市场机制完善、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之路。长庆油气开发被列入国家重大示范工程、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国家低渗透油田开发实验室、国家首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也落户长庆。
注重理念实践,推动文化融心见行
优秀文化的形成靠理念引领,更靠实践养成。正如我们本次盛会的主旨:文化要深化与深植。只有把理念有效融入管理、根植基层,落实在员工行为上,才能形成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企业文化。从2007年开始,我们探索推进“理念实践”,搭建了文化建设“知”与“行”之间的桥梁。
我们从长庆油田发展需求出发,贯彻落实中国石油的文化理念,确立了“标准、学习、创新、团队、和谐”五个基本理念,运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形成了“观念+工具”的标准实践流程。例如:在“标准”理念实践中,我们把优秀的工作定义为“尊崇标准+持续改进”,通过循环往复的改进,达到持续进步;在“创新”理念实践中,我们确立了“工作中的点滴改进就是创新”的观念,借鉴运用PDCA循环工作法,培育团队的创新意识;在“团队”理念实践中,主要以“家园文化”为载体,使团队拥有内生而持久的凝聚力。
这里,我着重介绍长庆的家园文化。每个企业都在做团队文化,对长庆来说,其着力点是家园文化建设,是人本理念在基层的具体实践。
长庆工作环境艰苦,陕北民歌里唱“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就形象的描述了这种两山对望、路途难通的情景。很多人到长庆一线参观后,感慨的说:这么艰苦的环境,给多少钱都不会留下来。我们的员工是怎么留下的?不仅留下了,还干出了大的成绩,其中家园文化建设功不可没。
建设初期,重点是硬件改进,在大山深处给员工创造一个家庭般的工作环境。逐步吸引鼓励员工参与其中,自己动手增添环境的人文气息,把这些创意叫做文化墙、文化窗帘,大家像装扮自己的家一样装扮小站。现在,我们着重提倡基层管理者的柔性管理、员工的自主管理,真正成为“家庭一员”。这里讲个第六采油厂杨四井区的例子。
杨四井区在陕北连绵大山的深处,距离设在县城的厂部需2个多小时山路。城市里下班回家倒公交车、挤地铁,到家就累的不行,这里的员工倒班回家就更不轻松。正常情况,先搭乘厂里的倒班车到县城,再从县城坐交通大巴回家,有时得花一天时间。站上有个女工替人连班上了两个月的班,好不容易盼到倒休,却碰上了暴雨天,下山的道路冲毁了,倒班车不发了。孩子还在家盼妈妈。看着女工归心似箭,站上的一名男同事主动要求把女工送到车站去。他们冒雨走了两个多小时,在把女同事背过河、走过泥泞路后,男同事还坚持把她送到车上。上了车,女工换上了漂亮的高跟鞋,同事这才背着她的泥工鞋,又花了两个多小时回了站。在他看来,他们不仅是同事,更是家人,多走两小时,就为让家人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回家。
同事间互帮互助成常事,工作起来就能主动协作。一次,站上的一台机器后半夜发生了险情,站长巡井忙了一晚刚睡着,当班员工不忍心把他叫起来,他们自己边商量边修理,等站长知道,机器已经运转正常了。他们说:“在自己家里干活儿,不用人指挥!”
自动自发,是很多公司、管理者的追求。在这个遥远独立、环境艰苦的地方,就这么自然而然的发生着,这都是基层管理者以“情”为核心,用“爱”做纽带,把小站当成家去管理的成效。他们把自己定位为家长、兄长和老师,树家风、立家规、讲家事,一点一滴,身体力行去关怀员工,创造条件让员工交流往来。班站长们说,自己都想不到,只是多费些心思、真心实意为员工好,就得到这么多回报,员工经常比他们还为站上事情操心。员工说,这里是哭着进、哭着出的地方,哭着进是小站最偏远,刚分配来不适应了哭,哭着出是,在这里互帮互助成长快,能力强了就被调出去,舍不得了再哭一次。都是城市长大的孩子,在这里学会了做饭,自己动手种大棚菜。
杨四井区是长庆家园文化建设的示范点,也是一个缩影。就是这些像家一样分散在高山大漠的小站,用心、用情,把80后、90后员工的心留了下来,为油奉献。
五年来,通过这些扎扎实实的理念实践,我们逐步形成了“有好的观念指引、有好的方法改进、有好的机制坚持、有好的经验分享”的文化建设模式,文化理念通过具体的行为,逐步融入到管理中,落实在岗位上,形成了一支尊崇标准、善于创新、爱岗乐业的员工队伍,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实现了安全高效运行。
注重教育示范,彰显长庆的精神品格
教育示范体系,就是树立企业的英雄,讲故事,建阵地,通过有形实体,达到教育示范和引领带动的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树立具有示范感召意义的先进典型,“铁人师傅王化兰”等一大批时代英模,激励着几代长庆人坚守、创新、进取、奉献;2006年,长庆组织了首批用员工名字命名班站、技术发明的活动,让先进楷模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格象征。从2007年开始,配合集团公司典型选树,先后推出3名“中国石油榜样人物”:“高原山丹花”郭秀玲、“好干部”谢银伍、“优秀党员”张文正,选树了全国劳模邢仙茹、刘玲玲、全国见义勇为模范苏建宁等先进榜样,开展了两届“感动长庆”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形成了彰显长庆精神品质的英模群体。
长庆典型群体的宣传力度和传播平台明显提升。南一增压站“穿红工衣的老师”,坚持十年助学,被评为全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者集体,也被央视《当代工人》栏目关注;油田工人发明家程少春,带着他的发明专利,登上“走近科学”栏目;给一个员工也要演出的“烽火乐队”,两次参与央视节目,展示了长庆员工队伍青春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们注重文化阵地建设,从2000年开始,公司党委先后四次命名文化阵地93个,其中12个阵地入选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形成了“好汉坡”、长庆展览馆等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赋予了长庆文化形质结合的鲜明特征,形成了规模化、系统化的长庆文化教育示范体系。
注重成效测评,引领文化建设方向
企业文化成效测评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难点工作。我们从2009年开始立项研究,经过近三年的试点实践、完善推进,建立形成了《长庆文化建设成效测评体系》。
针对通常测评面面俱到、容易形式化的问题,坚持聚焦重点的一张纸测评,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为评判标准,促使文化建设回归“实践”本质;在方法上,以访谈评议获取事实为主,不查验资料台账,不增加基层负担;测评的目标,定位在相对评价,以动态的标准来衡量各单位阶段性工作成效。目前,文化建设成效测评已经纳入公司管理制度体系之中,成为长庆文化建设方向和成效的重要保障。
“价值引导、理念实践、教育示范、成效测评”四大体系,形成了长庆文化建设的闭环管理。价值引导体系高举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旗帜,用“西部大庆”的宏伟目标鼓舞士气、凝聚队伍;理念实践体系让理念落地生根,内化为员工职业素养;教育示范体系让长庆文化看得见,感受得到,成为员工队伍传承文化、感悟发展的有效平台;成效测评体系确保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让长庆文化向着目标统一、务实有效的方向持续发展。
长庆油田肩负着中国能源战略接替的重任,要建设成为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工程技术服务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天然气枢纽中心,成为中国的西部大庆,必然对长庆文化建设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长庆油田全面启动了“西部大庆文化同行”系统工程,在中国石油党组的领导下,进一步继承、创新和发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对长庆文化再总结、再提炼、再提升,全面提升以文化为核心的企业软实力,高质量建成“西部大庆”,为中国能源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冯尚存 ,在“中外企业文化2012 珠海峰会” 上的发言)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