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八大精神报告】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和践行者
王大明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北京市原政协主席、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
同志们:
我们这次峰会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时机,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刚刚胜利闭幕。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下,正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这是面对国际国内机遇和挑战新形势的一场新的学习,新的启蒙。也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以来,又一次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十八大的内容很丰富,如果说有众多亮点的话,我以为,“推动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是十分耀眼的一点。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和动力,也是解决当前各种社会问题的良药。我想分三个部分谈一谈体会。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目标或最高目标
十八大报告讲了十二个大问题,其中在九大问题中谈到了公平正义:
第一,谈到道路问题时,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第二,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时,提出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第三,讲到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时,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而且提出要有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第四,讲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时,提出要推动政府职能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第五,讲到核心价值观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六,讲到社会建设时,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第七,讲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时候,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八,讲到生态文明建设时,提出要坚持公平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九,讲到国际关系时,提出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第十,讲到党建时,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等等。可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十八大报告的一条红线,贯穿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建和外交各领域,分量是很重的。
为什么把实现公平正义作为新的目标?我体会,因为公平正义体现了党的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不断走向公平正义的发展史;从科学发展的大方向来看,违背公平正义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努力实现公平正义,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科学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2010年峰会上,我专门讲,当时要把推进民富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如果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曾把解决民富问题作为深化改革的奋斗目标的话,在不断消除贫富差距,努力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改革开放物质成果的同时,是否可以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奋斗目标。
近几年以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讨论,如“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陷入僵局”等,舆论的反映普遍是感到改革仿佛碰到了玻璃幕墙,感到忧心、困惑。对于改革,大家在概念上并无争议,但是实际上好像是口号高于实质进展,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个方面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也就是《人民日报》社论讲的利益不同造成了“没有共同的起点”,既得利益者以种种理由不改革或阻碍改革,实际上无非是怕失去既得利益。第二个方面,很多学者认为是革命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的转变迟迟没能完成。这些争论有没有道理?有一定道理,但我感到又不尽然。今天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1978年、1992年不一样。那时候有很大的保守势力反对或者是不赞成改革,说改革了就不姓“社”,而姓“资”,政治帽子、政治压力很大。最终是小平同志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杀出了一条血路”,推动了改革和发展。而今天呢,不论“左”的右的,包括所谓“既得利益者”,没有人公开讲自己反对改革,所有人都说是赞成改革的,却又感到改革再往前好像走不动了。为什么?我想,动力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一个共同认可、超越利益、超越“左”与右思维的方向和目标,凝成共识。人们站在十字路口,又其说不一,所以感到迷茫。学习18大精神,我以为最重要的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就是贯穿报告的“社会公平正义”这条红线。这就是新的方向、突破口,是利益各方可以最大限度达成的共识,认可朝着这个方向,继续走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之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习近平同志在新当选常委与媒体见面时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朴实无华,含义很深,这里头就包括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可以说标志着我们党从革命党理念向执政党理念的根本转变。18大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意味着我们党既强调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这是民生;也强调公平正义保障人的尊严,这是民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实践,是制度设计,是价值理想,归根结底是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方向。简而言之,不仅要讲发展是硬道理,还要讲公平发展;不仅要讲维稳,还要讲维权;不仅要讲民生,还要讲民主。
实际上,“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理想,也是我们这些老同志、老一代共产党员当年参加革命的终极追求。十八大前夕,人民论坛邀请了十来位专家,专门研讨确立现代政治观的紧迫性,讨论我们整个理论思维模式如何从革命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转变的问题,我看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就比较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把公平正义当作目标,能不能当作目标,现在提出来早不早?我看,应该说是时候了,再不提出引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我们的改革发展将会失去动力,我国存在的大量矛盾将难以解决。下面,我将进一步说明我的观点。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动力
长期以来,对如何解决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一直是我们做经济工作的同志面临的难题。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用了很长时间,做了大量工作,转变观念、制订制度,就是为了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平均主义好像公平,但恰恰是对努力工作的人不公平,是长期形成的养懒、养庸的一个低效率导向,是违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所以从1978年起直至整个80年代,我们都在努力地铲除平均主义这个低效率温床。首钢公司带头实行闻名全国的承包制,实质上就是首先在管理上实现了责权明确,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我想在座的同志对此记忆犹新。
而改革进行到今天,如何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仍然绕不过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着哪些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发布:中国基尼系数2011年达到了0.5,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4.6倍。行业之间职工工资最高与最低收入相差15倍左右。中国前400位富豪的财富占GDP比重,在2010年就已经达到10.45%,而美国前400位富豪占GDP的比重,到2011年才超过10%。所以,现在如果不着重抓紧解决不公平的问题,势必导致矛盾增多和激化,社会心态失衡。正如有人形容的那样,我们面临着“改革与危机赛跑的时代”,甚至也有人说是“改革与革命赛跑的时代”。靠不断增加维稳经费,不是长久和根本之计。那么改革分配不公的新动力在哪里?就在于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观。
还有人们常说的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目前正处在人均GDP5000美元的阶段,面临着中等收入阶段出现的危机,这就是很多学者专家提出的要警惕“拉美陷阱”的问题。比如,90年代一度宣传的“阿根廷奇迹”,他们人均收入到1万美元,可是后来又跌下来了。最近的报纸还披露阿根廷的CPI涨幅超过了10%,引起了全国性罢工,使国家陷入全面瘫痪。如何摆脱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的情况,最终顺利过渡到高收入国家,实现“必须确保到2020年,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的目标?十八大的决策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并且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要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以这个新的价值观来指导经济改革,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深化改革,要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必须向消费拉动倾斜、着力。今年下半年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就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超过了投资。无论是增加消费,还是产业结构向三产转型,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惠及人民,实现“共享式增长”,实质上还是朝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大方向前进。
最近有位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他说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效率问题长期以来被忽视了。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劳动生产率二产是中国的10倍,三产是中国的15~20倍,要解决内涵转型,“效率是核心”,否则中国不可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企业,一方面是产能过剩、成本上涨、效益下滑;另一方面是劳资冲突加剧。可见,新一轮改革的时候,我们仍然回避不了处理好公平和效率关系的问题。与30年以前不同,现在是没有社会公平正义,就不可能提高效率;没有正确的发展价值观,中国有可能长期在中等收入水平徘徊,即使上去了,还可能再跌下来。实际上,这位学者是从另一个角度申说解决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进一步实现人民利益,解决现实矛盾的新需求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当前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现在我们在广东开会,我记起了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说的话:在全国都在搞阶级斗争的时候,广东人最早知道挣钱;现在全国都知道挣钱了,广东人又提出要过幸福的生活。
目前,老百姓这方面的呼声比较强烈,引起了十八大代表和不少学者的关注。比如说认为企业和企业、公民和公民之间没有处于一个起跑线上,各种类型的垄断让“社会公平”失去了基础;人才任用机制的不公平,让出身“草根”者失去了竞争的机会;“底层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找工作“拼爹”、看病找门路等规则不公平很容易引起群众不满;还有的学者提出,必须打破灰色收入、制度歧视和行政垄断等“潜规则”,推进“规则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总而言之,老百姓有“三怕”:一怕出身不同而被歧视,二怕没机会,三怕“潜规则”。对于一个经济社会处在“双转型”的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实现公平知易行难。十八大报告正在努力通过顶层设计来创新制度,努力寻求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这就给老百姓带来希望。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是解决当前各种问题的一幅良药。
当前,贫富差距、腐败、物欲横流等问题的存在,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突出的是腐败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腐败不仅仅只是让国家和人民群众直接失去财富,而且对规则和制度的践踏、对公平与正义的破坏更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有序运转,进而阻碍中国的发展。中国目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并非经济发展,而是腐败问题;因为,即使GDP每年按7%的速度增长,未来十年翻番的目标也能实现,而腐败问题特别是党内腐败,如果没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和铁腕手段来治党管党反腐倡廉,前景真的是很危险的。
因此新一届中央领导旗帜鲜明坚定地以反腐败来推动社会公平,以反腐来解决贫富差距,以反腐来安定党心,以反腐来取信于民,以反腐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得民心的。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怎么贯彻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保证,也是企业提高效率、良性运营的基础。那么,怎么解决劳资新矛盾,令劳资双方都能接受,各国都有一些经验可借鉴。2008到2009年,浙江开始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国总工会明确提出:“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力度,力争到2012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全面扎实推进工资集体协商”。通过协商,企业家留住能力强的工人,工人了解企业面临的难处,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努力,形成和谐的、公平正义的企业文化。总之,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的问题就是确立正确的发展价值观。
而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在企业里怎样实现公平正义,不能照搬硬套现成理论。因为在企业管理中,公平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各位都是专家,在此不再赘述。但根据我在经济领域工作的经历,建议激励时力求公平,同时在激励过程中也应对被激励者进行公平心理的引导,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不公平不利于员工和企业发展,所谓的绝对公平也不利于员工和企业发展。
总之,发展地看待我国改革的历史,公平正义已从一个收入分配的激励因素,变成贯穿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一项基本价值。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导向,是改革再出发的火车头。企业家和政府的决策者,要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践行者,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推动社会进步的健康力量,以实际行动贯彻十八大精神。
谢谢大家!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