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历史,大秦帝国企业文化的崛起之路
秦国的建立还要追溯到公元前769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前往洛邑定都,平王在洛邑封秦为诸侯,并赐给秦国岐山以西的土地。当时岐山被犬戎占据,但周平王许诺,只要秦国能攻占下来,就全归秦国。至此,大秦公司正式成立,秦襄公正式就任秦国第一任CEO。
那么,秦襄公以及他的子孙后代CEO们准备怎么发展大秦公司呢?这时候公司的核心发展战略就显得极为重要,当然,大秦在任领导们都还算英明,马上制定了第一个战略——「攻打西戎」。
攻打西戎还要从秦庄公赢其开始说起,嬴其老爸是秦仲,当年在攻打西戎时战死沙场,老子没打完的仗,作为儿子的当然要接着继续干。嬴其很想当这个号令者,但他那时还只是个没有实权的太子,打仗的事还得听他伯父的意思。如果把伯氏比作经理,那嬴其暂时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主管,领着一帮子自家兄弟,再加上周国拨来的七千兵马,就浩浩荡荡地杀进了西戎。或许是战士们强烈的心愿使然,嬴其这一仗打得相当漂亮,在西戎手里的大部分土地都被收回来了。中央领导周宣王得知结果十分高兴,立马给嬴其颁发了一个“西垂大夫”的荣誉称号,还很大方地把原来大骆人住的犬丘直接赏给了嬴其。这下,赢其家族中威望大增,也顺利的坐上了公司CEO的位置。
之后,经过100多年的艰苦创业,到公元前677年,秦国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关中平原地区,并且将公司总部设在了雍(今宝鸡凤翔)。不过,这个时候的秦国还只是一个二流公司,和晋国、楚国、齐国等知名公司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并且,其它公司和秦国也没有什么业务往来,其他诸侯国CEO都是看不起大秦公司的,因为他们认为秦国公司的员工和CEO都是土包子、暴发户,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秦国祖先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才被封官,所以其他诸侯都不懈与之为伍)。
就这样,秦国在春秋时期苦哈哈,孤零零的发展着自己的业务。这里说一下,我们所说的秦晋之好是指秦国和晋国之间的交清深厚,可是,这句话在当时的大秦员工嘴里说出来的话,那一定是咬牙切齿的说的,因为在漫长的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在竞争的时候一点便宜没有吃到,反而在崤之战等战争中损失惨重。所以,在整个春秋时期,大秦集团的发展只能说一般。
好不容易熬到了战国,此时的晋国已经被魏韩赵三家瓜分,名存实亡。这下大秦公司总该扬眉吐气了吧?晋国都资产重组了,还怕个啥?结果,魏国第一任CEO魏文侯是个雄才大略的人,招聘了两个优秀员工,李悝(kui)和吴起,李悝在魏国进行变法,改进了魏国的公司架构,大大提高了魏国的生产效率,让魏国迅速强大起来,而吴起,则带领他训练的销售团队,占领了原本属于秦国公司的西河地区的全部业务,而且紧紧盯着秦国的核心地区的业务,随时准备抢夺。秦国那叫一个气啊,好不容易盼到晋国公司快倒闭了,结果被晋国分离出来的一个子公司打的灰头土脸。
还好魏文侯死后,下一任CEO比较蠢,驱逐了公司的大功臣吴起,并且命令业务部门四处出击,抢占其它公司核心业务,结果,多线作战,资金链和人才储备跟不上,渐渐没落。而秦国趁机夺回了在西河地区的业务。
到了秦孝公当CEO的时候,在公司发展中加入了「人才培养」这一战略计划,首先在各大招聘网站高薪聘请人才: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个招聘信息被卫国人商鞅看见了,商鞅一见秦国公司待遇这么好,赶紧跑到秦国面试。在秦国CEO做终面的时候,对自己精通的帝道、王道、霸道三项帝王之术,侃侃而谈。秦孝公听了十分激动,马上拍板,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相当于公司副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于是,秦国迎来了公司架构的大调整,商鞅引进了一整套的KPI考核制度,推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将秦国每个员工都登记入册,以小组为基本工作单位,实行模块化生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引进狼性文化和奖惩机制,对公司贡献大的重赏,危害公司利益的重罚。经过一系列变革之后,大秦成功实现了转型,成为了一个高附加值的公司,生产力大大提高。
好的制度能带来好的结果,之后秦国一步步的把其他公司甩到了身后。当然,这里还不得不提到他的人事制度。在人事方面,秦国一直实行的是“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的制度,也正是因为公司拥有这么开放的文化制度,所以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以张仪、白起、范雎为代表的优秀员工。而这个时候,其它公司还在任人唯亲,CEO把自己的叔叔伯伯,兄弟姐妹全都塞到了公司的高级管理岗位,也不管是否专业对口,能力匹配。
此消彼长之下,其它诸侯国要么被秦国一点点蚕食掉市场份额,要么由于自己CEO做出的错误决策导致公司一片混乱,业务发展能力大幅下降。楚国,齐国,赵国,魏国等公司相继衰落,到战国后期,秦国已经是想打谁就打谁了。最后,在秦始皇嬴政这个CEO的手上,秦国公司并购了所有其它的公司,真正垄断了华夏市场。
但是,经过15年的鼎盛发展期之后,秦国在一夕之间轰然倒塌。原因在于公司经过重组并购过后,原来的企业架构和运营方式已经没办法适应公司新的发展阶段了。再加上原来其它公司员工对秦国在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使用的粗暴手段很不满,最终导致了大秦公司的分崩离析。
大秦公司的遭遇也告诉我们,正确的企业文化可以指明企业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但是,企业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只有融入时代特色,适应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这样才能在公司建设方面起到较好的效果。
原创: 企业文化评论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大鱼漫画》、《混子曰》,
免责声明:
我们重在分享,以上部分文字和图片均载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致敬。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