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文化 > 制造业

成长故事||我是一名普通员工

 

image.png

        我是路桥公司的吕义聪,是吉利汽车制造系统三万多名一线工人中的一员。今天,我很荣幸代表他们在这儿发言。

        我想,之所以将这个宝贵的机会交给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一线的产线工人和工匠之间只隔了一层窗户纸,在吉利只要目标明确、不断学习和努力,就能够捅破这层纸。

        我还在路桥汽车南站当汽修学徒的时候,我就很好奇汽车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04年春节后,我有幸去参观了刚投产的路桥公司。一进车间,我就被那宽敞、明亮以及流水线上那一排排整齐的汽车给吸引住了!当时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成为一名汽车制造工人!04年5月份,我如愿以偿,这让我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

        那时候吉利刚刚拿到轿车的准生证没多久,进入吉利以后才了解我们的品牌之孱弱。而联系到我自己:我小时候家境不好,没学历、没技术、没背景,过去经常被人看不起。所以,感觉自己的处境和吉利非常相似。我想,我一定要在吉利好好干一场,吉利能行,就是证明自己能行。

        记得吉利那时候的工作服是蓝底灰领的,我感觉很舒服、也特别漂亮。特别是背后的“吉利轿车”四个字让我特别得意。(我想这样的衣服如果穿出去,所有人都会知道我是造汽车的了。所以,上班、放假、逛街…去哪里我都会穿着)。那时候,车间里每天都会播放吉利的司歌《送你一份吉利》、《力量》。特别是《力量》这首歌,每次听都深感共鸣、热血沸腾。进厂后,我当时的目标就是希望用两三年的时间,能一个人把整台车造出来。所以,线上每一个岗位我都想干,每一个零部件我都想去摸摸。我当时特别希望能有机会躺进那个车壳里,从第一个工位流到最后一个工位,好好看看一台车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

        这就是我刚来吉利的状态:一切都感到好奇、想要学习,对能够造汽车感到非常自豪,我想这些是我最初的动力。

        后来调试组缺人,在我毛遂自荐+软磨硬泡下,获得了去调试组试用的机会。为了能够在调试组站住脚,我抢着干那些需要动大手术的“麻烦车”和疑难杂症的“死车”来不断的积累排故技能

        有一次,厂里有284辆出口车,很多车在跑路试时出现异响。调试的师傅和技术部门的同事花了很长不出原因,这个车子是起步时异响,所有人都去查了底盘传动和转向等系统去了,一直找不到问题。眼看船期还剩没几天时,我就主动要求去试一试。在他们的排查基础上,我跳出原有的固化思维,把车辆前部所有可能运动的部件重新排查了一遍,最后发现是机舱里的助力油壶因为天冷发生了挤压异响,给公司解决了燃眉之急,那次以后自己在厂里就小有名气了。

        修车修了两年,在吉利干了一年多时间,也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处在什么水平。2005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装调工大赛,我通过了公司初选,集团预赛。终于进入了代表吉利参加全国决赛的十人名单。那一届大赛,我拿了个二等奖第七名。

        比赛结束后我就听说这样的全国大赛在两年以后还会再举办。一回到公司,我就投入到备战之中。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啃书、做模拟考试和修车。一本接一本,一辆接一辆。领导、同事和朋友的不管什么车子、什么时候坏了找我,我都会很积极的给他们免费修好。找我修车的越来越多,我索性在自己的车后面放上我的工具箱。发展到后来,大家都说我的手机短号成了我们公司的道路救援号。这也让我有了很多技术积累的机会。日子过得飞快。两年后,我顺利进入第二届全国大赛决赛场,裁判要求每个人从车身上检查并排除六个问题,我比赛那台车子,我一口气排除出了九个故障。这一次拿下了全国一等奖。

        回路桥时,公司领导和同事都到公司门口夹道欢迎。公司里还升起了气球和庆祝横幅。大家好像比我还开心。那时候我一下意识到,没有吉利这个平台。我根本没机会去参加全国比赛。

        在全国大赛后,厂里要我去多带徒弟,多培养几个吕义聪来。原来在学修车的时候经常听说 “学成徒弟,饿死师傅”。我自己的成长经验告诉我,想要进步就必须要保持有互相竞争和赶超的氛围,我们不能去做矮个儿中的高个儿。我很开心能够去带徒弟。之前,调试员师带徒靠口口相传,不规范,师傅少教点儿,徒弟就少学点儿。我就主动编制了金刚排故手册,就这样,培养调试员就有了教材。

        再后来,路桥公司内部师带徒的氛越来越好,就顺势成立了吕义聪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现在有56人,高级技师1人,技师12人,高级工43人。这个工作室在几年前引进了mini-SWE道场,给员工灌输国外的先进理念。2018年6月,以这个工作室为平台又开办了“吕义聪工匠集训营”,我是集训营的班主任兼导师。目前,已经办了三期,结营通过了120名学员。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为吉利培养1000名工匠。这也是我们路桥公司的“千人计划”!

        依靠集训营这一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上半年,路桥公司全员总积分实现72000多分,制定评价标准400条,有效提案累计12000多条,同比提升33%,组织各类各系统考试179场,超过24000人次参与,开展工艺文件编写培训148次,目前24名班组长掌握编写能力。公司内部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提升了员工的元气,助力公司各项经营工作的开展。

        对于吉利,重要的不是有一个吕义聪,他能拿多少奖,而是能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吕义聪。一件事做成才重要,是不是吕义聪做得并不重要。

        工匠精神往小了讲,是要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到极致;从大了讲,需要团队合作。也就是说,每一名工匠都要勇敢跳出舒适区,用新视角深入看问题;我们要都怀着把产品做得让自己感动、让顾客喜爱、让竞争对手惊叹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在质量、成本、细节等方面不断改善,造出让用户满意的精品车。

        为了能够找到我们和标杆车型的差距,我们在工作室里建起了一个对标室,我和同事们在那儿把对标车型的零件一个个拆下来,进行分析、对标,力求找到每一个改善点。迄今为止,工作室共分析、对标了超过2500个零件,解决了235个课题,今年创造经济效益4287万元。

        在吉利的十五年,我和战友们经历了很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那时,老金刚卖不动,新远景X3还在筹划孕育。退无可退,前路不明,公司内也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就在很多人对公司未来感到迷茫的时候,顾总向我们全体员工发出了“背水一战,面对现实,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号召。这句话的横幅,在我们公司门口一直挂了很久很久,(直到产量超一万的时候才撤下来),所有的员工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这句话警醒了所有的人,路桥公司上下同欲、直面问题。当时的处境让所有人都紧紧的凝聚在一起,大家不讲困难,只讲办法。人手不够,那就厂部长带头顶上;生产线有问题,那就马上改造;设备出问题,只要是人能干的就人顶上;产品出现一点质量风险,第一进行围堵和改进。我们像保护自己小孩一样,生怕远景X3出现任何问题。于是,远景X3打破同类车型上市速度纪录,提前半年投放市场,投产以来平均月产破万,最高达到一万六,远超基地设计产能。2018年,产量突破了16.5万台,实现了人均70台的劳产率。这个势头一直延续到了今年,我们月月产量过万,全体上下信心满满,好比力量在风中回荡,奇迹在蓝天闪光。

        路桥公司完成绝地反击,起死回生,靠的是什么?是人,是团队,更是精神。我们每个人要有梦想,有追求,有吉利斗魂,无论环境说明条件下都能锲而不舍,刻苦专研,反复实践学的一身真本领。让每一个工件上都镌刻着自己的名字,做好每一天每一项工作,把工作做好极致,造好每一辆精品车!

        最后我想说:我是一名普通员工,时刻做着普通的事,专心做好本职工作,用真、善、美的绝活创造更高价值!

        快乐人生,吉利相伴!

来源:吉利团建

免责声明:

我们重在分享,以上部分文字和图片均载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致敬。若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