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观点

丁磊谈中国网络媒体

image.png

丁磊,生于1971年,网易创始人。本文为2019年7月29日演讲实录。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让整个社会的媒体格局、舆论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传播主体大规模业余化,带来传播话语权扁平化。


以前,全国只有几千家媒体在生产新闻,现在中国有超过8.29亿网民,每天生产信息300多亿条。


人人都有麦克风,处处人声鼎沸。信息,也从媒体对人的价值性传播,变成人对人的直接传播。


长期来看,这会带来一个问题:媒体作为信息过滤器的作用被稀释了。


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互联网带来的世界性难题。


第二个明显的变化是,媒介进入大混战阶段。从报纸时代建立起来的传播秩序被打乱,传播主战场发生转移。


新技术的发展,让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现在,大家想获取信息,不用看电视、翻报纸、开电脑,因为信息就在你自己的手上。




以前,人要去找媒体。现在,媒体要来找人。


很多电视台、报社突然发现,找不到自己的用户在哪了。因为传播的主战场变了。


这些变化,让媒体行业进入了暴风变革阶段,媒体变革势在必行。


政府很早就看到这个趋势,而且高度关注。2014年就将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提出。


在这5年里,我们看到了非常多的来自主流媒体的爆款案例,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也看到了天津等各级政府,锐意创新、图谋变革,把媒体融合做得风生水起。


下一步,媒体发展的关键是什么?我想,在于媒体能否有效推进信息消费升级,让主流声音成为流行。


最近几年,生活领域一直在提消费升级。其实,不光我们的毛巾、牙刷要升级,信息也需要消费升级。


我们每天被信息轰炸,但大家始终觉得缺少满足感。因为有价值的越来越少,好内容依然稀缺。


媒体是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媒体信息也是社会信息的重要构成。在经历了粗放的信息生产阶段后,下一步信息如何消费升级?


在这里,结合网易实践,和大家分享三点浅见:


第一,从广度上看,我们的内容流行性要升级,主流声音的自传播度要加大。


媒体要重返主战场,不只靠内容精心打磨,信源专业可信,还要用流行手段,适配流行语境,产出流行爆款。


我在这里强调“流行”,因为流行意味着时代性。可以流行的东西,总是更新、更年轻、更有传播力;无法流行的东西,会慢慢失掉话语权。未来媒体的核心能力,就是制造流行的能力。


这几年,网易新闻主动和主流央媒做了大量的合作,用 H5、条漫、短视频这些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包装主流事件,在全网实现了多次刷屏。


我们和新华社成功推出的《一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 H5,用第一视角、一镜到底的方式,带领大家穿越 55 公里大桥。点击量超过1 亿,自传播持续了3个月。




这些爆款成绩,让我们看到主流声音流行化的旺盛生命力,也促使我们寻找更多的机会,去释放自己的新媒体能力,输出更多深度分享、内容能力,帮助大家加速融合转型。


第二,从深度上看,内容的时代留存性要升级。往上要有引领社会的可能,往下要有沉淀为经典的能力。


大家都有个感觉,我们每天刷大量信息,但可以打动自己的很少,值得留存的更是微乎其微。


对媒体而言,如何让信息不是单纯地消耗人,还可以给予人、提升人?


我觉得,关键的是要把控内容的时代价值,要鼓励消费增长性内容,减少消费消耗性内容。


通过一些规约,让有益社会进步的知识、积极情绪,获得更广的传播;让社会退化的消极内容、情绪,尽快失去市场。


网易自己非常重视正能量内容的生产,推出过很多原创知识类栏目。


我们的科普栏目《了不起的中国制造》,原创600多篇稿件,长期在客户端首屏黄金位置推广,见证中国制造创新变革的先锋力量。栏目点击达到了1.6亿,很受网友喜欢,而且已经出书,去影响更多的人。


第三,从融合效率上看,我们的传播手段也要升级。要大胆跨界、大胆融合,做更高效的传播。


去年,人民日报和网易云音乐合作了一个“时光博物馆”创意快闪店,希望用音乐唤起大众的年代记忆,致敬改革开放40年成就。H5的曝光超1000万、主题曲MV播放量超200万,口碑非常好。


网易有道和人民日报合作的汉字传承项目《以你之名,守护汉字》,将汉字比作星辰,用视频渲染汉字文化,传播量超过5000万,是2018年现象级的文化传播爆款。


这些成功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媒体融合不用局限于新旧媒体之间,还可以大胆跨界,和各种新型平台积极交融。


未来,任何平台都可能成为传播阵地。人在哪儿,媒体就能融合到哪儿。


当我们把目光从新闻、社交、电视这些传统领域移开,会发现新的天地。中国现在在线音乐用户超过7亿,在线教育用户超过8亿。这些巨大的内容阵地,聚合了无数年轻人,它的传播价值也早已经远超娱乐、学习属性,值得我们去挖掘。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的看法。


总体而言,我们始终认为,未来媒体的跨越,不是技术上的跨越,而是内容上的跨越。技术有窗口期,内容不会有窗口期。


网易自己也希望,我们不只在媒体,在教育、文娱、生活等各个领域,都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精品。通过各种创新介质,更好地传播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故事。谢谢大家!


作者:丁磊

来源: 北大纵横


特别声明:本号为非营利性公众号,部分文字和美图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对原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无法及时联系到原作者,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