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守、破、离”与企业创新“ba”(场)
导语
韩都衣舍的互联网品牌创新孵化器(云孵化+场内孵化)很好地诠释了创新的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为各类品牌提供销售渠道、促销经验和内外部资源。通过研究入驻孵化器的品牌或项目吸取内外部资源完成“守、破、离”的创新过程,我们发现,当品牌成功毕业时,该项目或品牌的经验和技术又成为了孵化器新的资源。因此,在创新“ba”(场)中,项目不断地进行“守、破、离”式创新,对于资源来说并不是资源消耗型创新,而是资源再生型创新,即在不断的“守、破、离”的动态创新中为创新“ba”(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资源。
丁威旭、李白露 | 文
据统计,日本寿命超过200年企业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匠人精神”又被认为是日本长寿企业的秘诀。在2016 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然而匠人精神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传承中不断改进,并将工艺技术做到极致。有关匠人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颠覆式创新,而是循序渐进的改良式创新。这种不断精进的创新方法用学习日本剑道的三字诀概括为:“守、破、离”。
“守”意味着认真学习老师教授的方法,通过练习达到纯熟。“破”表示当基础夯实后,尝试突破原有规范。“离”代表自创方法,另辟蹊径。“守、破、离”是一种从模仿到创新的华丽转变之路,其同样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叶恩华和布鲁斯·马科恩的新书《创新驱动中国》提出,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阶梯性转变。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又应该如何“守、破、离”呢?
如何“守”?
对于学习而言,很多时候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并不代表完全地复制,重点在于深度理解内涵并找出精髓。在周而复始的学习中,关键在于深度理解要领和掌握核心技术。“守”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去探索涉猎面的广度,而是强调理解的深度,即专注于一门技术或一种方法,将其学透彻。因此,在“守”的阶段,“匠人精神”绝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一种专注的深度学习。
如何“破”?
在“破”的阶段,更多强调的是去思考,或者说是思变。对一门技术的熟知是基础,那么为何要思变呢?因为当引入一门技术时,所处的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都会发生变化。即便是将一门技艺做到顶尖的程度,如果没有市场,那么对企业来说又何以生存呢?所以在“破”的阶段,企业应当结合技术在市场应用价值层面的思考,对所掌握的技术进行改良,从而更好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
如何“离”?
“守”和“破”这两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深度学习中掌握技术要领,在思考中去适应环境变化。“离”的阶段,是对前两者的系统性总结。总结是思与学的产物,也是提出更适应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新型技术和方法。因此,“离”并不仅限于完全去颠覆或者必须去“另立一派”,而是建立完整的独立体系。匠人的“离”代表“出师”,说明其可以单独面对不同环境的变化,并能在出现新问题的时候找到新的方法。所以对企业的创新而言,从引用一个技术,到面对不同环境变化,再到可以灵活应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实现了企业创新的“守、破、离”。
“守、破、离”与 创新 “ba”(场)
“守、破、离”的创新模式和开放式创新都是在描述如何借助外部的资源,如机会、技术等进行创新。亨利·切萨布鲁夫被誉为开放式创新之父,他强调将外部资源(如想法,知识和技术等)结合企业内部的研发,并依靠自身和外部的渠道来开拓市场。企业外部创新的渠道和资源包括合作伙伴、技术伙伴、产业联盟、学校等。所以,在创新模式上,“守、破、离”与开放式创新都强调对外部资源、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利用与经验学习。“守、破、离”是对创新过程的描述,而“ba”(场)的概念是表述创新活动发生的场所。。图1的理论模型展示了“守、破、离”与创新“ba” 的关系
企业创新孵化器可以看作为具有提供创新服务、资金支持等功能的“ba”(场)。企业资源可以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很多企业在进行创新孵化时都是兼备内外部资源的。创新孵化所借助的外部资源包括利用企业合作网络、战略伙伴、供应商等协助进行创新孵化。创新孵化的内部资源包括内部资金分配、孵化器项目内部资源共享等。不管是亨利·切萨布鲁夫的开放式创新理论,还是本文所提及的“守、破、离”创新模式都强调了对内外部资源的结合。那么,企业创新“ba”(场)在实际中是如何协调内外部资源进行运作的呢?本文将通过对韩都衣舍的品牌孵化模式进行剖析,以作出进一步说明。
韩都衣舍品牌创新孵化模式
韩都衣舍电商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生态运营集团之一,目前运营的品牌已经超过200个。韩都衣舍的创始人赵迎光曾说过:“电商企业的常态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去创新,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韩都衣舍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自2016年开始,韩都衣舍全面开放其品牌孵化和配套的服务系统,企业由单一品牌商转化为“品牌商+服务商”。2016年7月,“智汇蓝海互联网品牌孵化基地”正式成立,并由政府与企业进行联合运营,采用GCP(Government-Company-Partnership)的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器。依托数字化商业系统,韩都衣舍在腾讯、京东、唯品会等“互联网基础设施一级生态”的基础上建立了“互联网品牌二级生态”系统。二级生态系统的实质是在“云孵化+场内孵化”的体系下进行电商代运营。目前韩都衣舍运营的品牌已经超过100个,自有品牌22个,云孵化品牌超过80个。场内孵化在“智汇蓝海互联网品牌孵化基地”进行,“云孵化”则由韩都衣舍的全资子公司韩都动力负责。韩都动力成立于2016年,基于韩都衣舍的运营及系统能力,为跨区域、跨国家的各类品牌提供互联网运营的解决方案。在韩都衣舍创新孵化器(智汇蓝海孵化基地+韩都动力云孵化)中进行孵化的品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企业自主品牌,一类是合资品牌,最后一类是韩都衣舍进行代运营并提供服务的其他品牌。
场内孵化:指进入孵化器的品牌入驻基地内,基地向进入孵化器的品牌或项目导入“政府-韩都衣舍-社会”三方的资源。按照孵化器内部和外部来划分,可以分为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结合这些资源使品牌和项目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7月,孵化场场内项目累计超过200个,正在孵化项目100余个,在孵化项目总计近50亿元。创新孵化基地与毕业项目保持密切联系。因此,已毕业出孵化器的项目的经验、知识等又成为品牌创新孵化器的新的资源。
云孵化:前者所提到的场内孵化在智汇海蓝的孵化基地的物理空间内完成的,而云孵化的概念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虚拟空间。对于“ba”(场)的空间概念,野中郁次郎教授延伸到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精神空间。和智汇海蓝的孵化基地的物理空间不同,云孵化由韩都衣舍的全资子公司韩都动力全权负责,打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地理限制,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虚拟“ba”(场)。由于没有物理空间的限制,孵化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截至2019年6月,韩都动力已成功为古井贡酒、23区、MVELY、NERDY、makeheal、rosebullet、顺清柔等300多家国内及国外品牌提供提供电商整合服务,品牌地覆盖中、韩、日、意、德、美、英等国。
图2展示了“云孵化+场内孵化”内外部资源相结合的联动模式。截至2019年上半年,累计230多个项目入驻智汇蓝海互联网品牌孵化基地,云孵化项目累计280个,其中包含服装饰品、家居、食品等多个板块项目。
韩都衣舍已经连续7年荣获互联网服装品牌销售冠军。在韩都衣舍的消费侧是基于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唯品会等一级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并为孵化品牌提供销售协助,根据韩都衣舍的互联网品牌运营经验为入驻孵化器的品牌提供方案。基于一级互联网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为入孵化器的各个品牌提供有效的出路保证,并为各品牌如何在互联网平台成功运营提供经验和渠道。
图3展示了韩都衣舍孵化品牌的供销模式。“一级互联网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是进行孵化的品牌或项目的销售平台或渠道,而“互联网品牌二级生态系统”则展现了品牌创新孵化器中,不管是在物理“ba”(场)还是虚拟“ba”(场),为进行孵化的品牌和项目提供服务与资源。入驻品牌经历了“守、破、离”的创新过程,从最初的模仿学习、赋能升级,到最后项目能够顺利毕业并能在各类环境中独立高效运营。不管是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还是其他代运营的品牌,只要进入孵化器中,孵化器就会综合内外部资源的空间,为其提供发展要素。本文列举了韩都衣舍的双重品牌创新“ba”(场),一个是智汇海蓝基地主导的场内孵化物理场,一个是韩都动力主导的云孵化虚拟场。因此,品牌或项目在孵化器中完成“守、破、离”,最终到达独当一面的“离”的阶段,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独立运营。而出孵化器的项目的经验、技术和知识,又为孵化器带来新的资源。因此,这种模式并不是资源浪费型,相反是不断地更新并产生新的资源。
关于作者 | 丁威旭:日本立命馆大学博士生、加州伯克利大学哈斯商学院访问博士研究生;
李白露:山东职业学院科学技术处讲师,创新创业教研室双语教师
文章来源 | 原文刊登于《清华管理评论》2019年9月刊,有删减
特别声明:本号为非营利性公众号,部分文字和美图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对原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无法及时联系到原作者,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