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集团】拉动开源节流引擎
2012年12月31日,攀钢钒煤化工厂拿出了这样一组令人惊喜的数据:全年目标成本降低4167.42万元,较2011年降低1926.92万元;化产销售收入达7.9亿元,较2011年增收1.6亿元。
唱好降本增效“重头戏”
焦炭及化工副产品的生产是煤化工厂两个主要的成本产生源,如何在微利行业中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快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为生产经营的关键。为此,降低全焦成本和增加化产收入成为该厂降本增效的“重头戏”。
围绕指标的细化、优化,该厂按照“同一行业、同一尺度”的要求,从宏观的角度认真查找与同行业先进企业间的差距,确定对标目标;从管理、工艺、流程、人力、物料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对标挖潜,认真做好指标的差距分析、厂控降本指标完成情况及原因分析,并制定有效改进措施。2012年,该厂37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中,有23项优于2011年。
为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职工立足岗位、奉献睿智,该厂在全体班组中开展了“比产量、比安全、比成本”的“三比”劳动竞赛;在全厂开展“企业是我们的,我们会怎么做?”“树立六种发展理念,推动扭亏控亏增效”大讨论活动,引导职工献计献策。该厂作业长汪洋提出将新J2除尘系统的点位分流至C410除尘系统,停运新J2除尘系统,年节约电费达65.3万元;职工胡灿枫提出将干熄焦外送主蒸汽压力和锅炉放散压力提高,每年可增加蒸汽产量5万多吨,增效500万元;女工周琴提出装煤车除尘系统用布袋替代金属滤网,全年可节约费用203万元。
打好节流降本“攻坚战”
在原料市场价格持续上升、上下游竞争激烈、钢铁企业微利运行的大背景下,面对一次次加码的硬指标,煤化工厂认识到:要提前走出困境,还必须依靠科学管理出效益,控制消耗,降低成本。
该厂打响了节流降本攻坚战。一是优化配煤结构及煤耗,降低配煤成本。在保证焦炭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优化配煤结构,增加性价比较优的本地焦煤配比,减少价格较高的外地焦煤配比;优化荷花池煤场和储配煤槽的储煤功能,合理调整外购火车煤入场堆位,降低火车煤变更至格里坪煤场卸车量,增加本部煤场汽车煤卸车量,减少倒运量及倒运损失。去年,该厂吨焦耗煤1427 kg,比目标值降低7kg/t;配煤成本降低2345.86万元,较2011年降低552.8万元;格里坪倒运煤量月均4.8万吨,降低成本1158万元。二是加强备材成本控制,降低采购费用。大力开展修旧利废、修配改代等工作,通过将5、6号焦炉装煤除尘金属滤芯改为阻燃布袋,备煤管皮带二次利用,碳酸钾、耐火砖清库利用等,降低备件费用;加强低价辅料替换高价辅料攻关,优化了一系制冷循环水的杀菌剂和水稳剂用量。去年,该厂节约备件材料费用788万元,减少新申报备件费用761.7万元、新申报材料费用898.38万元。该厂还加强技术攻关,通过对6号烧结脱硫系统的树脂脱盐系统进行扩能改造及参数优化,对2号烧结脱硫系统的蒸汽系统和再生塔填料进行优化改造等,有效降低了烧结脱硫运行成本。
做活开源增效“大文章”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开源需要拓宽思路,进而提高效益、增加利润。为此,该厂在“优、新、特”3个字上下功夫,即生产优质产品、开发新产品、开展特色服务。
该厂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为主线,加强干熄焦系统生产管控,积极抓好以煤气系统为主线的化工副产品的生产组织,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努力提高干熄焦率和化工副产品收率。该厂回收作业区对回收一系洗苯塔进行优化,增设了半富油循环喷洒装置,提高了洗油循环量;将洗油与甲基萘按比例配制成优质洗油,增强了洗苯效果,提高了轻苯收率。精制作业区优化焦油洗涤、分解工艺,提高洗涤工序的脱酚效果和分解塔的分离效率。去年,该厂干熄焦率累计达到92.6%,较2011年提高6.9%;生产中压蒸汽189万吨,较2011年增加20.6万吨,创效2781万元。
该厂着力开发新产品,加大了焦油、粗苯加氢的生产技术研究力度,开展了精蒽、咔唑、蒽醌等新产品开发研究,加大沥青、蒽油、工业萘、洗油、纯苯深加工等新品种研发,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该厂还对外开展特色服务,加大产品加工、代收代发力度,全年加工外购原料焦油、粗苯、净酚钠、轻油和代发蒽油、粗苯共创收832.3万元;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创收10.5万元。
“开源节流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正确选择。无论市场怎样波动,我们将坚持这一理念,持久抓好开源节流工作,努力打赢扭亏控亏增效攻坚战。”谈到2013年的经营工作时,该厂负责人信心十足。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