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聚焦

【首钢集团】走上新岗位再展新风采——首钢体育公司探索职工转型转岗新模式纪实

来自:首钢集团     时间:2015-12-24


    

    园区管理部运输管理处今年“十一”长假过后的第一个班前会,是在首钢篮球中心开的。

    10月8日清晨7点45分,首钢篮球中心游泳馆的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屋内鸦雀无声,大家都略有些紧张地看着原看护作业区职工、现游泳馆班长李鹤昆。在他印象中,自打1992年入厂,经历的事情也不算少了,但一大清早被25双眼睛同时安静地盯着,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李鹤昆有些局促,清了清喉咙:

    本次班前会应到26人,实到26人,园区管理部运输管理处游泳馆班组全员到齐,下面请汇报6点半早场情况……

    早场情况就说到这里,大家请按照之前分配的职责,把地面、水池、玻璃和更衣柜擦洗干净并做好考核记录……

    负责水处理的同志要虚心与师傅请教,这是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决不允许出任何差错。其他同志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留意顾客的财物,注意防贼防盗……

    晚上8点半闭馆后,要确保顾客都离开了我们才能离开。走上新岗位,就要以更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新的挑战,大家明白了吗?好的,此次班前会到此结束。

 

                          整体划转,探索职工转型新模式

 

    李鹤昆和他的25名同事并不是在首钢篮球中心开班前会的唯一班组,客房、餐厅、停车场、场地保洁和场地工等其他5个项目组也“进驻”了首钢体育公司,在同一时间、不同场地继续再现着这样的场景。

    “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体育公司要为职工转型出把力,为那些曾经为首钢发展作出贡献的职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他们的付出得到回报。我们欢迎所有符合条件,并且愿意来到新岗位上继续发挥光和热的同志们。昨天你们为了首钢的钢铁事业呕心沥血,今天就让我们为了你们的幸福生活作点贡献。”首钢体育公司副总经理徐学鹏说。

    在钢铁行业步入低增长、低效益、低价格、高压力的新常态下,首钢在深化改革,提高劳动效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少富余职工。徐学鹏告诉记者,此次体育公司一次性吸纳富余职工150人,其中机械厂15人,园区服务公司15人,其余的120名职工均来自园区管理部,尤以运输管理处职工为主。

    据徐学鹏介绍,此前,体育公司也曾零零散散吸收过一些转岗职工,但在随后的工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从钢铁行业向服务行业过渡的过程中,这些职工一方面由于知识结构的差异无法适应新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年龄普遍偏大,学习上遇到很多困难。此外,面对新岗位、新同事,这些零星转岗的职工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孤独感,无法顺利融入新的环境,久而久之滋生了对新环境的恐惧。这是在以往分流安置富余职工时经常被大家忽视的问题。“人员流失率很高,”徐学鹏说,“今年上半年,原冷轧薄板厂有34人来面试,但最后能留下的只有4个,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这说明我们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在这次并不太成功的尝试后,首钢体育公司认真总结:如何才能激发转岗职工的自觉性与自愿性?如何使职工到了新的岗位后能稳定下来,用最快的时间融入到体育公司这个团队中?体育公司相关领导带着问题,数次走访了园区管理部和园区服务公司,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诚恳商谈。今年8月,在园区管理部人力资源处的帮助和协调下,体育公司与园区管理部、园区服务公司共同完成了对工作岗位的考察。其中,园区管理部运输管理处还专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篮馆项目作业区,积极为职工转岗创造条件。

    经过多方协商后最终决定,这次职工转岗将采取以首钢内部服务项目整体承包的方式。将管理人员、岗位职工、班组一并引入,这是首钢体育公司首次采取整体打包的模式探索职工转型转岗新方法、新途径。这一举措不仅破除了转岗职工由于陌生环境而导致的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更能进一步转变职工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在新的岗位上为企业转型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以内部劳务引入体育公司的职工在人事关系上隶属于原单位,但在工作上则要接受体育公司的管理。在两个单位之间如何搭建一个持之有效的沟通桥梁,成为此次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负责对接工作的园区管理部人力资源处处长韩雪超说:“项目承包、整体划转的模式是体育公司在不断优化劳动力资源、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促进职工转型、提高劳动效率方面的一个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将某一个管理处或作业区整体划转后,转岗职工彼此熟悉,相互之间并没有陌生的感觉。通过团队的融入,使转岗职工正确认识自己正在从一名留守职工向一名服务首钢转型发展的新型员工转变。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把思想观念扭转过来,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职工安置问题。”

 

 

保洁班职工在新岗位上挥洒汗水

 

 

 

餐厅班职工为就餐顾客服务

 

 

 

停车场班职工在车场服务

 

    据韩雪超介绍,整体划转之后,无论保洁、停车场、餐厅还是客房,项目团队可以根据工作安排和人员数量进行内部调剂,从而达到动态平衡。同时,将管理人员一同引进,体育公司负责制订提出具体的工作标准和要求,由转岗职工们熟悉的管理者进行安排和部署。从今年“十一”至今,通过近3个月的跟踪走访,整体划转后的职工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职工队伍的稳定性上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原单位的书记、作业长、班组长都在,作为一个团队,工作中涌现出的好想法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及时传达,沟通显得更加便捷和顺畅。“一些小事可以通过团队内部解决,其他事情可以通过管理团队,来与体育公司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沟通,这样的对接让我们双方都觉得十分顺畅。”这个模式得到了体育公司、转岗职工和转出单位三方的一致认可。

 

                          转变观念,满怀信心走上新岗位

 

    当大多数人还在甜蜜梦乡时,家住衙门口的白德泉就默默告别熟睡的家人前往首钢篮球中心。清晨5点半,这里的“霹雳鸭”餐厅已经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擦洗桌椅、整理柜台、点餐送餐,白德泉和同事们忙得四脚朝天。入厂24年的白德泉此前一直在运输管理处看护作业区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从来没伺候过别人吃饭”,而现在,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7点半,他一天要面对顾客迎来送往超过12个小时。但白德泉说:“我们是窗口行业,既然选择了餐厅的工作,就要将我们最好的服务提供给每一位就餐的人,让别人看看我们钢铁工人变身服务员,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这样的工作强度对这些平均年龄已经45岁的转岗职工来说确实有些辛苦。在一天的忙碌工作中,原检修作业区职工赖文唯最喜欢下午2点半到4点这段时间。“因为这会儿没有吃饭的顾客,我可以坐一会儿,缓口气。”由于餐厅服务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赖文唯因此患上膝盖积水,每个星期都要去首钢医院“抽水”。但他说自己能坚持:“以前在运输部(运输管理处),摸黑爬高的,工作压力可比现在大得多,现在根本不算什么。”

    身为运输管理处篮馆项目作业区作业长兼党支部书记的高俊甫心疼他手下的“兵”,运输管理处转岗职工虽然很多,但已经充实到各个岗位上,并没有富余人手。“服务行业跟我们过去不一样,没有固定班次和固定时间,赶上比赛和活动,甚至没有周六周日节假日的概念。加班、延时下班都是常有的事。”高俊甫表示,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去做职工的思想工作,同时根据各岗位特点,灵活地安排倒班倒休。一些重点岗位,如游泳馆的水处理岗位,如今实行以往工厂中盛行的“四班三运转”。这种班次安排不仅职工容易接受,更能使关键部位时刻得到监管,避免意外发生。

    转岗生活让陈宏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以前在运转作业区工作的他几乎不与人打交道,“和设备说话比和人说话多”,自从来到体育公司,成为停车场项目组班长后,工作性质要求他必须与出入的车主交流。近三个月的新岗位经历让陈宏在接人待物上有了很明显的变化。虽然陈宏在交谈中仍然显得有些不善言辞,但运输管理处篮馆项目作业区作业长助理徐鹏告诉记者,“他已经比过去健谈了许多。”

    转岗职工们也将过去的优良传统带到了新岗位。10月21日,一辆八一女篮运动员的汽车忘记关车窗,职工吴凤岐发现后,冒着寒风在车辆旁看护2个多小时,直到车主回来把车窗摇上才离开,避免了车主财物损失。10月31日,游泳馆职工王桂荣在清理卫生时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身份证、医保卡、购物卡和大量现金。王桂荣将钱包交给中控室,然后通过多方联系找到失主并予以归还。失主拿出现金表示感谢,被她婉言谢绝。保洁班长闫立青也将在看台上拾到的手机及时交还失主,这样的好人好事不胜枚举。

    人人都在改变,人人都有进步,每一名职工都在新的岗位中重新迸发出巨大的热情。这种热情并没有随着转岗而炉熄火灭,相反,久别重逢的感觉更加令人热泪盈眶。在新的岗位上,这些曾经骄傲的产业工人仍在信心满满地续写精彩人生。

 

                          以点带面,为企业发展再立新功

 

    通过整体承接的模式,首钢体育公司有效地解决了管理人员和操作岗位职工的安置问题,为职工搭建了工作岗位平台,同时为后续人员的转型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徐学鹏表示,运输管理处后续资源潜力巨大,近600人的职工储备可以使用人单位不再惧怕任何形式的人员流失。一旦出现人员缺口,运输管理处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后台支撑,及时地补充和调换人员,保证人员结构和质量,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高枕无忧”。同时,通过团队的熏陶,日后再有新入职的职工充实到体育公司,就可以通过入驻项目团队的方式得到快速历练,大大减少了培训成本。

    徐学鹏希望将这种模式固化下来,制定标准,形成用人制度,复制到其他项目上,比如以后启用的体育大厦,还将通过这种模式继续吸纳留守职工100人左右。他说:“我们想以体育公司为平台,使用戴德梁行的先进模式,依托园区管理部现有职工打一个组合拳,把规模服务的优势发挥出来,从而打造成职工转型安置的标杆。以后,无论是园区管理部、园区服务公司、机械厂,还是设备部、生产部、供应公司的新转岗职工充实进来以后,都会觉得十分亲切。当他们把这些积极的信息带回原单位的时候,可能就会带起另一批职工积极参与转型转岗,下一步留守职工安置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接下来,其他单位进行富余职工对接的时候,就可以借鉴这个模式。”

    此外,体育公司还计划逐步清退30余名社会劳务用工,为进一步吸纳留守职工腾出更多空间。

    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开发新产业、新项目等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项目,为职工提供展示自身能力的空间和许多新的工作岗位,为职工转型转岗开拓新的渠道,职工在融入新岗位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首钢体育公司党总支要求本单位职工要在给予转岗职工充足适应时间的同时,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工作中。此外,体育公司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组织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文娱活动,让大家在转换心情的同时,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融合,增加团队感和归属感,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热情。

    多年前,因为首钢,他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多年后,还是因为首钢,他们又从石景山下奔赴广阔天地。首钢体育公司党总支书记吴岩告诉记者,只要是首钢职工,大家就是一家人,不存在你和我的概念,不存在克服不了的困难。他说:“进了体育公司这个门,从此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