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观点

原创 | 阴阳平衡思维方式与动态能力理论——VUCA时代企业“灰度”动态能力决定企业高度


image.png

导语

如何能在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中使企业持续地保持竞争优势,尤其是如何实现敏捷与稳定的有效结合,考验着当今企业领导者的智慧。企业领导者们可以从源于西方战略管理的动态能力理论与源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平衡思维方式中获得启发与洞见。


文 / 丁威旭、大卫·梯斯、李平


VUCA的时代背景


管理VUCA,企业必须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组织架构使企业变得灵敏。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和京瓷所采用的“阿米巴模式”都采用分布式的管理模式,使企业以灵敏的、创业者的方式来应对多变的环境。敏捷性(agility)要求企业整体运营具有弹性与强度,建立在企业整体运营“脊梁”(backbone)的稳定性基础之上,也就是现在时髦的“中台”。中台就是将传统企业前端(或称前台)可以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活动与功能向后移动,且将传统企业后端(或称后台)可以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活动与功能向前移动;以上两者共同组成中台。一个企业能在一两次的挑战中成功应对或许出于侥幸,但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中保持持续竞争优势,需要当今企业领导者具备智慧,尤其是在保持敏捷(灵活团队)的同时又不放弃稳定性上(“脊梁”中台)。这就要求我们从动态能力理论与阴阳平衡思维方式获得启发与洞见。


通过对比发现,以西方战略管理思想为基础的动态能力理论和以中国道家思想为基础的阴阳平衡的思维方式有很强的一致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阐述动态能力理论和阴阳平衡思维方式,具体如下:


1、动态能力理论和阴阳平衡思维方式都强调战略能力与经营能力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2、对于管理学中的二元悖论,阴阳平衡的思维方式为解决这种悖论提供了使对立双方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局面的思路。


3、类似于调节阴阳来实现平衡,詹姆斯·马奇提出组织需要对其进行探索(Exploration)与应用(Exploitation)这两者进行的协调和平衡,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企业的动态能力进一步强调协调感知(Sensing)和意义构建(Sensemaking)(进行必要的投资),其中包括内部研发以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创新过程。


4、在实际案例中,黑和白代表对立双方,而“灰度”实现黑白融合,达到对立统一。不管是中国的华为,还是腾讯,都有企业自身的灰度理念,通过宽容、妥协和去完美化来达到平衡后的“灰度”。

 

动态能力理论


企业的动态能力并不是仅仅一味被动响应环境的变化,更是主动去感知,抓住机会并达到必要的转变。大卫·梯斯的动态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1)感知机会的能力(sensing ability and sensemaking),(2)一旦发现机会就抓住它(seizing ability)和(3)摒弃旧的,适应新的转化(transforming ability )。最近,大卫·梯斯用shift替代transform,因此也将原有框架重新命名为S3框架,即感知(Sense),实现(Seize),转型(Shift)三个单词的首字母均为S。


如今,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良好的远见和对未来的想象显得尤为重要。大卫·梯斯等认为管理良好的企业有强大的预警系统并能对威胁和机会保持警惕。感知能力(Sensing ability)取决于感知和模式识别技能,并能使任何企业从中收益。同样的道理,良好的管理需要能够进行审查,以实现机会。梯斯将之称为实现能力(Seizing ability),并伴随转型能力(Transforming ability),可以使企业更加富有弹性地满足面对冲击时迅速调整和扩展的需要。在最新的理论研究中,大卫·梯斯教授等用S3框架概括以上三组战略活动集群(Sense,Seize,Shift),并通过他们之间整体关联与动态互动来影响企业决策与绩效。S3次方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image.png

阴阳平衡思维方式


从阴阳平衡视角重新审视动态能力,李平教授等认为动态能力可以与马奇有关“探索”与“应用”的框架进一步整合,因此可以将动态能力进一步区分为两大类型:探索型突破式动态能力与应用型渐进式动态能力。如果从阴阳平衡、相生相克的角度来看,那么这两种动态能力在某些方面或某些时间以相融为主,反之在其他方面或某些其他时间以相克为主。詹姆斯·马奇关于“探索”与“应用”的平衡的讨论与中国阴阳平衡的思想都是基于两个维度的。动态能力理论所展示的S3框架中感知能力、实现能力、转型能力是基于三个维度的。虽然从大体上看动态能力和中国阴阳平衡的思维都强调事物对立统一的平衡的理念,在这种事物间相生相克、彼此平衡发展的理念上高度一致。然而,梯斯的动态能力理论与中国阴阳平衡的思想也并非严丝合缝的贴合。如果将感知能力以及机会实现能力看作战略的内容,这时转型能力就正好成为目标结果。当以阴阳平衡的角度去分析,更多时候是在讨论感知能力与机会实现能力之间的两个维度的平衡,而转型能力更多被认为是平衡后的目标结果。


动态能力使企业在面对多变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关键点如下:


1)环境动态性较强时,探索型突破式动态能力较应用型渐进式动态能力更加贴合环境的需求,使企业更灵敏,察觉先机,做到先人一步。而在动态环境较弱的时候,应用型渐进式动态能力使企业更好地开发利用已有的资源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所以,企业可以依据具体环境的动态性程度来调整运用探索型突破式动态能力与应用型渐进式动态能力,以达到平衡发展和有效的资源利用。


2)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规模息息相关,大型企业的应用型动态能力,如R&D,会比小型企业强,强在人才和所掌握的资源上。而相较于应用型动态能力,大型企业在机制上显得笨拙、繁琐。所以大型企业更需要掌握世界市场,诊断竞争变化,并加以克服现有体制、机制给企业带来的惰性与僵化思维。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阴阳平衡思维方式对动态能力理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只有不断地在变化环境中寻求悖论元素在对立冲突中的整体与动态平衡才能使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这在理论上相对容易理解,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把握战略平衡,却是对当今企业家的重大考验。

 

“灰度”动态能力决定企业高度


黑色和白色代表道家太极的两仪,黑与白象征事物对立的两种极端。然而,李平教授等指出很多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好比在调色盘中按不同比例将黑色和白色进行调色,可以调出不同程度的灰色。灰色是黑与白对立后的融合与统一,体现了中国道家思想的阴阳平衡。华为和腾讯作为中国两大超级公司,都将企业的成功归功于管理的“灰度”。任正非曾说:“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与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任正非作为企业的决策人,一直推崇“灰度管理”,并以均衡当作企业的核心价值。


同样,腾讯作为一家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其企业理念同样有着对灰度哲学的深刻解读,也给出了如何达到灰度的方法。马化腾曾说:“怎样找到最恰当的灰度,既能保持企业的正常有效运转,又让创新有一个灵活的环境:既让创新不被扼杀,又不会走进死胡同,是互联网企业最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腾讯是一家将动态能力运用到极致的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能均衡协调探索型突破式动态能力和应用型渐进式动态能力,使企业一直在竞争中保持领先。


总而言之, 所谓的“灰度”动态能力即探索型突破式动态能力与应用型渐进式动态能力协同,配合运用所达到的效果。不管是华为,还是腾讯,都给出了实现灰度的思路和方法。华为认为达到灰度需要妥协和宽容。腾讯则允许试错,对于产品设计的思路是设计向需求退让,快速投入使用,不断迭代升级。华为和腾讯的共同点在于两个企业都坚持去完美化。就像运用探索型突破式动态能力与应用型渐进式动态能力,并不是追求把其一发挥得尽善尽美,而是使两种动态能力平衡发展,协同共进以达到所谓的“灰度”。

  

关于作者 | 丁威旭:日本立命馆大学博士生,加州伯克利大学哈斯商学院访问博士研究生;

大卫·梯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哈斯商学院教授,伯克利研究集团主席;

李平: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大中华区研究总监/宁波诺丁汉大学李达三首席教授。

文章来源 | 原文刊登于《清华管理评论》2019年11月刊,内容有删减

本栏目所发表内容、图片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转载文章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原作者负责;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著作权人告知及时删除。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