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干货:高手做事情,都有体系感
工作中拥有“体系”思维非常重要。
它能够让我们思考和做事都变得特别有条理,并且极少出现无用功,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不少高手,他们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体系感上。
小到做一张简单的Excel表格,大到管理一个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项目,“体系”都在背后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比较过低效和高效两种做事方法的区别(如下图):
体系的作用就在这里,它能够让你做事情很少走回头路和弯路。
那到底什么是体系呢?
体系,是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形成的一系列方法的组合。
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目标”,一个叫“组合”。它们是搭建体系思维的重要指标。想要让自己做事情有条理,思考有体系,那么就从这两个维度下手。
具体如何去做呢?下面我分别来讲:
1. 确保目标唯一
首先请记住,任何一个体系,都只能服务一个目标。
如果你连自己的目标都不清楚是什么,既想这样又想那样,这是无论如何都构建不出体系思维的。
这就像盖楼房一样。
明明一开始想盖个高层住宅,结果盖到中间觉得三层小别墅更好,等过了两天,又突然觉得大平层不错。
换了三个目标,每一个都有一套完全不同的体系方法,每一个都是半途而废。
这就是我们平常工作时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一开始目标没有明确,常常多个目标混为一谈,没有优先级排序,也没有轻重缓急之分。
实际上当目标过多的时候,它们之间很可能会互相打架。体系思维之所以搭建不出来,很大原因就出在这里,一开头你就错了。
举个例子。
做新媒体的朋友,一定遇到过老板给你下达这样的命令:
“给我写一篇软文,既要给咱们公众号涨粉,还要带动产品销售,最好还能让粉丝自发讨论起来......”
可如果把这些目标都拆解开来就会发现,不可能有一套体系同时满足以上所有目标。
新媒体的老司机们都知道,涨粉文章的写作方法,和促销软文的写作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最后很可能什么都做不成。
再举个例子。
近些年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品效合一”的概念开始席卷各大行业。我见过不下10个行业的不同客户,都开始跟我说要做品效合一。
然而做品牌和做效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体系。
做品牌讲究先播种,后收割,是一种缓慢的“滞后型策略”;做效果讲究投了钱下去立马见效,是一种快速的“刺激性策略”。
这两者的差异,导致延伸出来的方法体系那也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地方甚至还会互相矛盾。
引用淘宝直播负责人赵圆圆的话来说:
“这就是为什么电商平台孵化不出电商品牌。一个充斥着红包优惠券的场子里做品牌塑造,就像在菜市场里唱歌剧一样难。”
篇幅有限,这里不再做展开。
但由此可见,如果目标一开始就没有定清楚,接下来的思维体系一定会混乱,所做的努力全都是徒劳。
这世界上没有一种方法能适应所有的情况。想要搭建高效可执行的体系思维,首先要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有且只能有一个。
这是大前提。
2. 搭建方法组合
有了目标,接下来就开始围绕它来搭建一套完成目标的方法组合,也就是体系。
具体如何做呢?记住9个字:
分步骤,看情况,建闭环。
a) 分步骤
这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先后主次的顺序。
盖楼房要先画图纸,再打地基,然后从一楼往上慢慢盖;写方案要先写提纲,再分版块,接着依次填写内容进去;做销售要先破冰,再介绍,最后开始做引导......
步骤,是体系思维的灵魂。
其实这和我之前讲逻辑思维中的“演绎”思维很像。
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要保证前一步的结果,都是下一步的开头。如果脑子里想不清,就拿纸笔把它们按顺序写下来。
而众多步骤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步。
所谓万事开头难。第一步走对了,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就会顺理成章。反之,如果第一步走错了,后面就会陷入一片混乱。
那么如何来判断第一步是不是对的?
记住一个法则:
如果这件事做不好,会导致后面所有事情都陷入迷茫,那么这件事就一定是正确的第一步。
比如写方案,正确的第一步一定是列提纲,而不是找资料,或者做PPT美化。即使资料找得再多PPT画得再漂亮,但你想表达的观点缺乏条理和逻辑,那么这份方案就是失败的。
再比如做销售,正确的第一步一定是破冰,而不是一上来就给人推销产品。因为如果没有和客户建立好信任,后面所有的产品介绍、价格优惠都无从谈起。
大家可以参照这个思路,结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情况来思考一下,相信一定能启发到你。
b) 看情况
一套步骤,只能完成一个目标。但很多时候我们会面临不同的情景,那么就需要有不同的步骤组合。
这个时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先把所有情景都拟定出来,然后在每个情境下规划步骤。
举个例子。
现在的大目标,是家里要举办一个朋友聚会,需要准备招待客人的晚餐。于是你下午要去市区进行采购。
这时晚餐的种类,就是同一个目标下,不同的情景。例如我简单列举三个情景:
情景1:晚餐吃中餐;
情景2:晚餐吃西餐;
情景3:晚餐吃日式自助;
这3种情景下,食材需求,采购地点,采购规划等都不尽相同。这时候就要一个情景一个情景去做规划,最后评估出最合适的方案(如下图):
上图中,横向按照情景分为“中餐”,“西餐”,“日式自助”;纵向按照步骤分为“食材需求”,“采购地点”,“行程规划”,“费用预估”。
横纵联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晚餐准备工作”的思维体系。
这里再多说几句。
大家可以看到我第一个步骤列举的是“食材需求”。
这对应了前面说的在体系思维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步。因为在准备晚餐的时候,只有先确认了晚餐吃什么,才会有后续的食材采购、准备、烹饪等一系列动作。
c) 建闭环
依据不同情景,搭建好步骤组合后,体系思维还差最后一个关键:
建立你的思考闭环。
什么叫思考闭环呢?就是当你搭好一个思维体系框架后,还要知道用什么指标来评估这个体系的产出效益。
所谓有始有终,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互联网公司都在推行的“OKR”(目标-关键结果)工作法,就是一种评估体系。
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单项拆分成可视化、可量化的结果描述,来实现对最终效果的把控。
还是拿上面那个准备晚餐的例子来说,在这个思考体系中,每一个用餐场景都能拆分出细化的关键结果指标,来保证这套体系的顺利运转。
比如“让客人获得最美味的中餐享受”是情景A的核心诉求,那么落实到体系中的单项步骤里,就能找到满足这个诉求的关键结果之一,是“食材的选择”。
接着我们用可视化、可量化的语言描述(食材种类10种以上,食材最好是当天的)来保证这个诉求的可执行性(如下图):
这就形成了一个“计划-行动-评估”的体系闭环。
再比如“保证晚餐的整体预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情景C的核心诉求,那么落实到行动步骤中,最后的“费用预估”就成为一个关键结果。
我们一样用可视化、可量化的语言描述(整体预算不超过2000元,单人成本最高300元)来定义这个结果的完成指标(如下图):
为什么制定关键结果这么重要?
因为这是保证体系思维得以落地运转的最重要条件。
很多时候我们凭空想了一大堆方法论的东西出来,最后落到实际操作层面会发现根本推进不下去,关键症结就在于没有清晰的评判标准。
缺乏关键结果来进行约束,就会变成既能这样做,也能那样做。
如果是一个人来完成还好,如果是一个团队的话,越到后面越乱套,最后造成无法挽回的资源浪费。
这也是我常常说的,你的体系不够闭环。
很多做领导的会犯这样的毛病。因为缺乏前线的实操经验,想东西容易拍脑袋,自以为形成了一套完美的方法体系,殊不知给到下面人去操作时根本不能实践。
所以不要以为构建出一套体系方法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明确体系步骤中的每一步关键结果分别是什么,并且要让其他人没有歧义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结果。
关好最后一道门,这才是高手的体系思维方法。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如何培养体系思维?
首先,确认你的目标,有且只有一个;
然后,围绕目标分门别类找到不同的情景组合;
接着,顺着每一个情景往下延伸出相应的方法步骤。尤其注意第一步要找对;
最后,针对每一个方法步骤找到对应的关键结果指标,建立你的体系闭环。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各位有所启示,也欢迎大家能在留言区里和我讨论。
感谢大家的时间,共勉
本栏目所发表内容、图片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未注明出处的均来源于网络搜集),转载文章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原作者负责;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著作权人告知及时删除。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