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科学驱动型的创新企业——专访巴斯夫全球先进材料和系统研发平台总裁楼剑锋博士
导语
巴斯夫对于科学驱动型创新企业的理解就是,一如既往地大力投入研发,以客户为导向,聚焦可持续发展,利用开放式创新和数字化,从而提升创新效率。
罗茜文 / 文
时值世界经济转型调整期,作为全球化工行业的领跑者——巴斯夫,在2018年末发布的“以盈利增长为目标”的全新企业战略,不仅让人们对巴斯夫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也让人们对化工行业——这个普通大众心目中遥远且传统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TBR:作为一家百年企业,您认为巴斯夫能够保持长期行业领先地位的秘诀何在?
楼剑锋:巴斯夫是一家拥有154年历史的企业。引领我们百多年来不断持续发展,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秘诀,是企业长期以来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因为此,巴斯夫在不断推动化学领域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通过创新重新塑造自我。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尽管我们很难感受触摸到化学元素,但它们其实无处不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化学行业的创新从不仅仅局限于开发新的分子和新材料,将来的重点是面向整个价值链的系统解决方案。
TBR:作为巴斯夫全球先进材料和系统平台总裁,您对巴斯夫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预期?
楼剑锋:对于巴斯夫的未来发展,我认为不仅“乐见未来”,而且“未来已来”。巴斯夫扎根欧美,展望亚洲,未来投资发展的重点在亚洲。我们不仅在亚洲增加产能,而且强势布局研发,从而满足市场对于高品质解决方案的需求。
中国是巴斯夫目前最大的亚太地区市场。根据巴斯夫对全球化工市场的评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场,全球占比达40%,并将继续推动全球化工生产增长。我们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近50%,届时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化工产业的半边天。因此巴斯夫必然将重心放在中国。
同时,我们也不断加码亚太地区研发的布局,以便能够更快地整合客户和市场需求,推动面向未来的创新。巴斯夫在中国上海和印度孟买设有两个“创新园”。在创新园,我们集合了研发、业务和生产部门的所有相关方在同一屋檐下,使得不同部门间的交流和联系更加紧密,由此也加快了研发速度。
TBR:在经济转型调整期,化工业目前的发展压力不可小觑。为达成以“盈利增长为目标”的战略,巴斯夫为盈利增长制定的重要发展方式及策略、举措分别包括哪些?
楼剑锋:巴斯夫在2018年宣布“盈利增长为目标”的新战略,指引着巴斯夫走上新的增长之路。目前,巴斯夫正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探索共同发展潜力。这些措施包括:进一步优化业务领域结构,发挥一体化体系的核心作用,打造高效能组织,重视创新,引领卓越的生产运营,推进数字化进程等。
TBR:作为一家全球行业领先的化工企业,您对科学驱动型的创新企业如何理解?巴斯夫将如何践行成为科学驱动型的创新企业?
楼剑锋:我们对于科学驱动型创新企业的理解就是,一如既往地大力投入研发,以客户为导向,聚焦可持续发展,利用开放式创新和数字化,从而提升创新效率。
创新很难寻得捷径,更多需要脚踏实地的耕耘。对研发的坚定投入是创新的基础,有效和高效的研发是科学驱动型创新的先决条件。
科技驱动的创新,应当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并举。巴斯夫一直致力于在全球构建开放、包容和互信的创新体系,我们称之为“开放式创新”。它能促使巴斯夫与世界各国的专家建立联系,形成一个活跃的合作平台,从而交流创想,共同开发新的解决方案。
可持续发展是贯穿创新的主线。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概念完全融入创新战略当中,积极挖掘创新的各个环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潜力。例如:研发一系列绿色环保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是巴斯夫在研发阶段的重要方向,这就从研发的源头上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生产环节中,不断开发全新的、更高效的工艺,从而减少碳足迹,成就可持续发展。
TBR: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对化工行业的冲击包括哪些?化工行业是否可能在数字技术时代被重新塑造?
楼剑锋:数字化将在很多方面深度融入化工行业的价值链。例如,在商业运营方面,数字化帮助化工企业获得贯穿产业链的数据洞察,贴近客户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数字化提高物流可视化和透明化,打造智能供应链;在研发领域,诸如科学建模的数字化技术大幅提升产品开发节奏;在生产运营中,数字化可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升生产效率,改善风险评估,让生产运营更稳定更可靠。
对于化工行业而言,数字化的核心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移动设备,增强现实,人工智能,针对研发原理优化的机器学习等,这些数字化技术都可以为化工行业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研发创新和业务模式带来颠覆性影响。
在研发领域,我们会面对海量的数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并且发挥数据效应最大化,已经成为未来研发领域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利用海量数据的处理,我们可以为为众多个人护理品行业提供更快、更可靠、更有规律可循的解决方案。通常,评估化妆品配方在保质期内的稳定性需要在实验室检测很多关键参数,历时三个月。借助我们的Quriosity超级计算机的虚拟建模和仿真实验,在短短4秒内就能完成配方稳定性的预测,速度提高了200万倍,而且精准度超过90%,大大提升了产品开发速度。
TBR:您对巴斯夫的数字化及智能制造的发展如何预期?巴斯夫在数字化方面有哪些举措及好的案例(如定价管理、供应链管理、安全问题等)?
楼剑锋:数字化将深刻改变化工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制造将为整个产业链以及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依托数字化,工厂的生产效率更高,运营更稳定,维修时间更短,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长期以来,巴斯夫都一直致力于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过程中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工厂的生产力和安全性。以往,维护往往是基于生产装置现场需求。现在,我们有了预测性维护。它利用数千个传感器抓取生产装置中实时产生的数据,并参考历史数据,有效检测和预测关键设备的异常情况。其目标是预测最佳的维护时间,避免故障产生,同时减少计划外的维修需求。
TBR:就我们了解,当前有一些化工企业正在试图构建行业生态,这种战略是否适合巴斯夫?
楼剑锋:巴斯夫长期注重的是贯穿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而言,可持续发展是这个生态的核心。
首先,巴斯夫将气候保护坚定贯彻于企业战略之中。我们设定了宏伟的目标——实现到2030年,在化学品产量增加50%同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维持不变。其实,自1990年以来,巴斯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50%,同时产量则翻了一番。要想再次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们需要全新的技术。所以,巴斯夫正不断优化现有工艺,逐步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并开发全新的低排放生产工艺。我们专门设立“碳管理项目”,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宏大的目标。
其次,我们需要和上下游合力,构建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塑料制品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但是塑料废弃物该如何处理?填埋和焚烧并不环保。所以,我们正在和客户探索“化学循环项目”(ChemCycling):首先,通过热化学过程将塑料垃圾转化为原料。再将原料送入巴斯夫一体化基地,以再生废塑料为基础,生产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化学产品。
化工行业正在积极地把可持续发展融入未来。为了减少和消除塑料垃圾对环境、尤其是对海洋所产生的影响,化工行业成立“终结塑料垃圾联盟”(The Alliance to End Plastic Waste,AEPW),巴斯夫作为初创成员与该联盟近30家企业携手推进相关解决方案。它的目标在未来五年内投入15亿美元,重点针对基建、创新、教育、清理的行动领域,帮助终结环境中存在的塑料垃圾。
我们一直在不断研发、生产、销售具备“可持续理念DNA”的产品。采用生物基作为原材料和生物可降解产品是我们关注的方向。例如,中国农业不断发展,30多年聚乙烯地膜的广泛应用造成了一系列污染危害。由于普通地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在收获季后,厚度仅有几微米的聚乙烯地膜无法完全回收。聚乙烯残留物在土壤中不断积聚,难以分解,破坏土壤结构,加剧了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于是,巴斯夫研发了生物、可降解塑料ecovio®,用它制成的地膜可在收获后直接犁入土壤中进行生物降解,因此不会造成土壤污染,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TBR:传统的化工行业如何向绿色升级?在社区关系和社会责任方面,巴斯夫有哪些举措?
楼剑锋:“绿色升级”包含了化工行业的方方面面。整个行业需要将可持续发展这个宏伟的目标,着眼在具体方面,其中包括发展可持续的工艺流程、推出可持续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不断成长、增强公众对于化学的认知。
化工行业需要不断优化现有工艺,逐步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并开发全新的低排放生产工艺。
其次,化工需要推陈出新,推出环保的产品,帮助打造绿色生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化工行业需要和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我们一直在思索,如何让化学走进大众,让更多的人热爱化学。尽管人们很难感受触摸到化学元素,但他们其实无处不在。我们的答案是:“注重未来的我们”。我们推出了“小小化学家”,它是一项针对6至12周岁儿童的长期科学教育项目。它旨在通过简单安全的化学实验,鼓励孩子们体验和探索化学的奇妙世界。十几年以来,“小小化学家”走过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为20万中国孩子带来化学的乐趣,共同创造爱的化学作用。
关于作者 | 罗茜文:本刊高级编辑
文章来源 | 原文刊登于《清华管理评论》11月刊,内容有删减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网站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学习目的,无意剽窃和抄袭,若涉及版权问题或标记有误,请联系我们。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