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阳: 为何绩效管理部应该废除

导语
当代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提出“炸掉人力资源部”已有五年时间,人力资源部依然挺立。过于庞大的人力资源部,一时间不可能被连根拔掉,但其中的绩效管理部是应当废除的。那么,绩效管理部为何应当废除?废除之后又应该怎么办?
文 / 况阳
2014年,当代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提出要“炸掉人力资源部”,在他看来,大多数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不能和业务需求有效结合,应该被炸掉。可如今,五年过去了,各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依然挺立着,似乎人力资源这片土壤依旧生机盎然。
果真如此吗?是否在生机中藏着危机?还是表面平静之下是各种暗潮涌动呢?
或许,人力资源部过于庞大,一时间不可能被连根拔掉,但人力资源部的某些下层机构应该被废除。
为何绩效管理部最应当被废除
为何绩效管理部是当下最应被废除的部门?这得从整个绩效管理的演进史去看。绩效管理演进到现在,共经历了四代:考勤、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和绩效使能(见图1)。

第零代:考勤
第零代叫考勤,以上下班打卡为主要标识。它是蒸汽时代的产物。蒸汽时代大致始于1760年到1840年这段时间,它首次将农民从田地赶到了工厂,把农民变成了工人,由于当时工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工厂劳动中绝大多数又都是体力活,工作枯燥乏味,工人上班的动机仅仅是为了维持一份生计,谈不上工作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工厂设置了大量的监工,负责监视工人到岗情况,以及劳作过程中是否有偷懒和磨洋工。所以,那时的绩效考核,就是单纯的考勤,看工人是否按时到岗,按实际到岗天数结算薪酬。
第一代:绩效考核
第一代叫绩效考核,以量化结果考核为主要标识。它是电气时代的产物。电气时代始于1840到1950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当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以后,工厂对工人的受教育程度有了一定的要求,这个时代单纯的上下班打卡已经难以衡量工人的产出了,于是从泰勒引入科学管理开始,工厂开始对工人的产出进行精确的量化考核,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第二代:绩效管理
第二代叫绩效管理,以目标管理加考核管理为主要标识。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时代始于1950到2016这段时间。人类社会演进到信息社会以后,公司对工人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需要知识型员工才能胜任。而知识型员工的产出相对较难以量化,风险也更难以掌控。于是,企业进入计划经济时代,在确定是否要做一件事情时,必须先设定好一个目标,瞄准这个目标去努力。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工作就有了方向性指引,工作动力就会更强。因此,目标管理被引入到绩效管理中,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共同构成了绩效管理的两大关键部件。
第三代:绩效使能
绩效使能是绩效管理发展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必然形式。以2016年谷歌的阿尔法狗战胜韩国围棋大师李世石为标志性事件,正式开启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低端重复性劳动正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机器人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像富士康这样的传统工厂,取代人工劳作。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科学家型人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超过24个研究所,囊括了包括数学家、材料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大量科学家型人才,其2012实验室下设立有欧拉实验室、瓦特实验室、诺亚方舟实验室等聚焦面向未来的研究组织,阿里自建了达摩院,百度2016年也成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人工智能时代,比拼的不是商业模式,而是科技实力。当人口红利消失以后,互联网终归要回到用科技实力说话的现实,各自纷纷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
绩效使能是指以激发员工内在动机为目的,充分满足员工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需求,从而释放其创造性的新型绩效管理方式。
企业如果要想促进内部的大创新,它就要废除掉过时的绩效管理部,从绩效管理进入到绩效使能时代。
即便不从绩效管理的演进史去看当下的绩效管理,单纯从绩效管理部本身与业务部门的疏离去分析,绩效管理部也应当被废除,为什么?
首先,从实际效果看,绩效管理部所极力维护的大一统绩效管理方法论不适应差异化的业务需要。当今公司的业务基本都是多元化的,华为从运营商一棵大树成长为包括运营商、企业、消费者等业务板块在内的一片森林,BAT也几乎全线出击,既进军云计算等高科技领域,也守住各自发家的互联网平台。如此多元化的业务,很难想象用一套绩效管理方法论进行管理。例如,运营商市场、云计算市场都是2B场景,2B场景追求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和低风险性,追求一次性把事情做对,因此必须要有严格的品质管控流程,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在这种场景下,可以适用传统的制定目标、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沟通四步曲。但消费电子市场是2C场景,用户对可靠性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手机偶尔出现一次问题,大不了重启一下,只要不频繁出现,消费者是可以接受偶然性失误的。在这种场景下,绩效管理就不能僵化地按照原有的绩效管理四步曲展开,也许目标就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探寻出来的,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出来并不现实,过程中主管也很难进行绩效辅导。
其次,从时间频度看,绩效管理部所要求的固定绩效管理节奏脱离实际业务节奏。大多公司的绩效管理均是以半年度/年度为周期,对员工进行半年度/一年一度的目标设定和绩效考核。而如今已经进入高度不确定的VUCA时代,这种节奏无疑太慢。僵化地按照固定的时间节奏推进绩效管理动作的实施,就变成了为了绩效管理而绩效管理。VUCA时代,不应该有固定的绩效管理周期,各业务应当基于自身业务节奏,自行设定各自的项目周期。绩效管理部的中央管控职能完全没有意义。
最后,试问一下,绩效管理部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公司绩效管理部设立的初衷主要有两个:绩效管理政策的制定、绩效管理方法论的赋能以及推行。VUCA时代,无论在2C市场,还是在2B市场,战略都是打出来的,很少能规划出来。公司各块业务为求发展,普遍经历着一日千里的巨变,唯有不断快速试错才能实现突破。而作为中央管控职能的绩效管理部,远离业务线十万八千里,很难快速捕捉到业务的变化实质,在不了解业务的情况下,如何能制定出有效的绩效管理政策?另外,绩效管理方法论的赋能,完全可以转交给企业大学去做,他们在赋能上更专业也更有方法,绩效管理动作的精准实施,也可以转交给共享服务中心(SSC)去做,甚至直接由智能的IT平台去自动化完成。
诸君请自问:
1、你公司的绩效管理部HR多久没出现在业务部门了?一年有几天?
2、在仅有的几次出现中,绩效管理部HR对你们的帮助究竟有多大?是不是只是单纯的老三篇的照本宣科?
3、你部门员工吐槽的绩效管理问题中,绩效管理部能解决多少?又解决了多少?
当你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会不禁大吃一惊,绩效管理部一年通常只会在目标设定和绩效考核的档口出现几天,他们最多只能做做方法论的培训,其他的好像也没什么帮助,员工吐槽的绩效管理问题,绩效管理部貌似什么也做不了。
2012年,当我在华为转行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时,最先调入的是研究所的绩效管理部,当时有近三个人在从事绩效管理的专职工作,但到2013年,整个绩效管理模块已经基本撤销,只剩下0.1个人力在继续维系。取消之后,似乎对业务部门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当一个部门取消和不取消,没有让它的客户感到一丝一毫的痛时,说明这个部门确实已寿终正寝了!但奇怪的是,更贴近业务的下层绩效管理部被废除了,更远离业务的公司层面的绩效管理部却依旧存在着,令人不解。
废除绩效管理部以后该怎么办
绩效管理部完全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它应当被立即、马上废除!那么,废除之后的新时代应当是什么呢?
前面已经分析过绩效管理的四个时代,绩效使能是绩效管理的最新阶段。这是否意味着要建立一个新的绩效使能部呢?
NO!在业务差异化如此巨大的今天,任何单一职能部门,都无法有效地促成员工更好地释放自身的绩效潜能。
那么,解决之道是什么呢?成立绩效使能委员会!
为何要成立绩效使能委员会
绩效使能委员会,是以促进员工绩效提升为根本目标的虚拟的委员会组织。它有别于传统的行政组织。委员会组织和行政组织的最大区别,是它不是长官负责制,不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而是所有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因而它能充分地考虑各单元的差异性。
如今,在任一家规模稍微大一点的公司,绩效管理都是四世同堂,既存在0.0的考勤,也存在1.0的考核,还存在2.0的绩效管理(目标制定+绩效考核),而企业如果想在人工智能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它还必须通过3.0的绩效使能去释放员工的内在动机,进而促进创新。不同业务特点不一样,所处发展阶段不一样,相应的绩效管理阶段也应有所不同。传统的绩效管理部是功能型行政组织,它是公司制时代的产物,试图通过大一统的行政命令统管全公司的绩效管理,它无力应对业务的千差万别,它应当被更灵活的、兼顾业务差异性的委员会型组织所取代。委员会型组织才是VUCA时代企业的典型治理模式。
关于作者 | 况阳:阿里巴巴高级组织发展专家,《绩效使能》作者
文章来源 | 原文刊登于《清华管理评论》2019年11月刊,内容有删减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网站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学习目的,无意剽窃和抄袭,若涉及版权问题或标记有误,请联系我们。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