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文化 > 制造业

全面建设“崇一文化” 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来自: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汽轮机厂     时间:2013-01-25

         上海汽轮机厂所处的电站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要的工业支柱,它集中了机械、电气控制、冶金、热处理、新材料等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代表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同时,电站装备制造业又是一个对经济景气度十分敏感的行业,经济的景气程度,电力消费需求的波动会迅速引起电站装备市场形势的变化。

我们上海汽轮机厂是中国汽轮机的摇篮,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试造成功国内第一台六千千瓦汽轮机,到当今代表国际火电领域最高水平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六十年一路走来,我们始终以引领行业的技术优势和质量稳定的产品,创造了中国汽轮机制造史上的“十八个第一”,赢得了用户的青睐和市场的尊重。

近几年,电站装备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一方面由于国家不断强化节能减排政策,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考核指标后,电站装备市场需求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上大压小,大力发展清洁高效的超超临界机组,加快发展重型燃机等等。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内电力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电站装备制造行业产能过剩。2006年,我厂汽轮机产量达360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国内三大汽轮机主机厂产能合计达1亿千瓦。而专家分析预测,“十二五”期间国内火电机组每年新增容量在4500万千瓦左右。行业内需求不足,市场恶化,竞争激烈。火电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能不能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能不能以企业文化创新力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两个轮子来赢得市场,决定了企业的兴衰。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产品的背后是技术,技术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背后是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卓越,确保企业基业长青,永葆活力的主导力量,是竞争对手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建设凸显出围绕战略定位、体现企业个性、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崇一文化”,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崇一文化”是最近几年上海汽轮机厂梳理企业六十年发展历程,坚持传承、创新、超越,挖掘深厚文化底蕴,提炼而成的企业文化理念创新成果。她起源于五十年代初制造我国第一台6千千瓦汽轮机过程中,工厂诞生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神,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上汽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个性鲜明独特的汽轮机文化理念体系,“崇一文化”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丰富和延伸,她是汽轮机文化的精髓,是兴厂之魂。

“崇一文化”体系集中体现了精密的汽轮机制造工艺决定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追求,汽轮机庞大复杂系统决定的“万众一心、爬坡登峰”的团队精神,现代装备制造业要求决定的“追求卓越、永做一流”的争优精神,“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企业战略定位,“第一次把工作做好”的汽轮机质量文化,“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汽轮机安全文化;“从一做起、从我做起”的员工行为文化等等。

一、坚持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要求推进科技创新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三层含义,首先是上汽人永远铭记的历史使命。电站装备是国家装备工业的重要支柱,向国家和社会提供质量稳定、工艺精湛的汽轮机产品,是社会赋予上汽厂乃至上海电气的历史使命;第二是上汽人永不停步的发展责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品发展,研发设计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绿色高效汽轮机产品,永无止境;第三是上汽人永不懈怠的品格特征。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完美、尽善尽美的工作作风,是上汽人融入血脉的品格特征。

近两年,上汽厂贯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围绕“抢占技术至高点”,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保持行业排头兵地位,科学规划技术发展路线,确定产品发展“五个一代”目标,即:改造一代、设计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长远发展一代,积极组织实施战略推进。“改造一代”是对“昨天”负责,以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提高老机组效率;“设计一代、开发一代”,是对“今天”负责,以引领时代、引领行业的先进技术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预研一代、长远发展一代”是对“明天负责”,走在技术发展前沿,如已经着手研究国际前沿的700℃超超临界一次/二次再热汽轮机技术——为国家700度计划做技术储备。

上汽厂注重营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技术创新浓厚氛围。连续开展了六届“职工技术创新月”、30多年坚持开展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举办名师论坛、网上技术交流平台,推动群众性的科技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近两年相继成功开发了包括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百万等级超超临界低压焊接转子、1710mm百万核电末级长叶片在内的一批关键技术;涌现出了以全国劳模阳虹、上海市劳模刘霞为代表的一批科技领军人物。截至2011年底,上汽厂累计申请专利217项(发明83项),授权157项(发明31项)。今年315日,第六届创新月活动开幕,推出了年度十大重大攻关项目活动等一系列科技创新主题活动,鼓励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攻关团队揭榜签约,活动贯穿全年。引导科技创新月活动向三个方向延伸:个人创新向团队创新延伸;技术部门向生产一线延伸;技术能力提升向盈利能力提升延伸。

二、坚持以“一以贯之,追求卓越”的要求推进管理创新

“一以贯之”的要求,体现的是始终如一、表里如一、持续改进的管理创新要求,追求卓越是管理创新的目标。在纵向上强调在现有的高度上,持续进步,超越自我。在横向上强调各专业各条线齐头并进,消除短板,发挥系统管理的整体效能。在过程上强调,“凡事有章可循:一以贯之;凡事有据可查:一清二楚;凡事有人负责:一丝不苟;凡事有人监督:一视同仁。”

上汽厂积极推行国际化、科学化的品质管理和过程管理。率先实现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本土化运行。1993年取得了SAC颁发的国内第一张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相继取得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多次获得上海市质量管理奖、上海市质量金奖、上海市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先进企业、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实施卓越绩效先进企业等称号。2009年起,企业每年向社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20104月首批获得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评价证书。今年5月,我厂分别在上海市和全国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向全社会传达“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的企业价值观,塑造负责、诚信的企业形象。

2012年对接上海电气管理年的工作要求,上海汽轮机厂以荣获上海市实施卓越绩效先进企业为动力,推进管理提升。一是积极推进车间星级管理上水平,配套件车间在去年荣获上海市五星级车间的基础上,冲刺全国星级车间目标,汽轮机车间、叶片车间也在按照星级车间管理标准,积极提升管理水平。二是推进能源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今年5月我厂经过SAC专家评审,获得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能源体系试点单位之一。三是推进班组建设,夯实管理基础,坚持党委领导、行政主管、工会推动,全员参与的原则,扎实推进。

2006年到2012年,上汽厂连续六年开展了“企业文明综合指数”测评工作,每年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涵盖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十个方面工作设立分类指数,由员工进行民主测评,在此基础上,对测评结果开展横向和纵向统计分析,将相对得分较低的项目列为管理短板,借鉴质量管理PDCA的循环方法,查找原因、制定措施,持续改进。七年间,企业文明综合指数平均值由2006年的90.6上升到2012年的94.6,体现了管理改进的价值。今年首次增加了工厂的总体满意度调查项目,统计结果显示,员工对工厂总体满意和比较满意的3972人,占全部人数的97.42%

三、坚持以“从一做起,超越自我”的要求推进人才工作创新

青年兴则企业兴,青年强则企业强。上汽厂注重员工的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不断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育,从入职的第一天起,每位新员工都纳入企业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对进厂19年的大学生员工,上汽厂于2009年正式启动了“1+3+5”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培养工作,构建青年人才的系统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发挥青年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加快提升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专业管理的人才梯队。培养方案将青年大学生的培养划分为企业认知期、职业选择期和职业发展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青年大学生在入职1年时间内(企业认知期)完成角色转变。第二阶段通过3年时间(职业选择期)对青年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习,逐步提升岗位综合胜任能力。第三阶段再通过5年时间(职业发展期)工作项目和导师带教,培养更多符合上汽发展的专业技术、专业管理优秀人才。

以企业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培养与考核大学生员工6大主要能力,对这些大学生员工的培养计划做了体系上的规定,引进职业指导老师制度,对新员工的工作内容、发展动态、培训需要、工作计划等多方面制定了系统性与个性化的方案,并规范考核制度,定期反馈考核,进行素质测评,综合部门领导与职业指导老师的评价,并将此计划列入各部门领导的考核指标中,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督与反馈,提供了更完善的发展平台与机遇。大学生员工切实地体会到在企业受重视、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得到了保障。这些措施不但使大学生员工工作更有方向性、积极性,并且给其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对大专技能型操作工人实行“3+3+3”培训培养模式,由集团与上海电机学院联合办学,其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等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培训对象由企业选拔有3年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用3年左右时间,对其实施高等技术教育和高级技能培训,达到专科学历毕业要求和高级工技能要求的,学院授予上海电气AT证书;对于特别优秀的技术工人,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帮助其继续实践提高,达到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毕业要求和技师或高级技师技能要求的,授予上海电气BT证书或MT证书。“3+3+3”培训切切实实地为工人序列搭建了技能提升的平台,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了路径与支持。

与此同时,在青年工人中开展名师带高徒、“首席技师工作站”等活动,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实行导师制、课题制、项目制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搭建人才增长才干的培养平台;每年都在技术工人中举行技能大赛,在青年科技人员中举行科技论文答辩赛,在技术人员开展项目攻关揭榜活动,搭建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平台;构建了“行政助理机制”、“专业技术岗位发展机制”等配套的“y”型发展通道,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实践平台,让各类人才获得相应的发展空间,以岗位成才激励人。目前三高(高级工程师及以上、高级工及以上、管理类高级职称及以上)人员比例37.8%,处于同行领先水平。2010年我厂再次被命名为“上海市青年人才培养锻炼示范基地”。最近又被评为20072011年度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先进单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身处国际化大都市,站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历史起点上,肩负引领当代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神圣使命,目标“国内第一,全球领先”,上汽厂将继续大力倡导和建设“崇一文化”,让“崇一文化”引领企业创新发展,再次创业,实现技术、市场、产品、核心业务“四个转变”,提升技术创新、精益管理、人力资源、核心制造、卓越绩效“五种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轮机行业的世界级工厂,为中国装备制造工业作出新的贡献。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