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观点

腾讯、阿里、百度、京东、华为哪家强?疫情之下的科技大比拼


文 | 《中国企业家》记者 刘哲铭
编辑 | 李薇
图片来源 | 被访者
 

2月1日,朋友给胡敏发了一张照片,是朋友所住小区新发放的纸质版出入证。那天,深圳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升至170例,政府开始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出入社区的居民需要出示纸质凭证。

 

身为腾讯政务团队的产品经理,胡敏立马意识到:“这样一个小场景可以变成更加通用的大场景,从社区到交通卡口。”3天后,腾讯内部被称为“健康码”的产品化身为“深i您”等多个昵称,出现在深圳、重庆等城市。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深i您”正在支持超过30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城市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腾讯已上线超过50款疫情服务相关小程序。

 

和深圳相隔1300公里的杭州,一群年轻人也在做着和胡敏他们一样的工作。

 

来自支付宝不同部门的员工,戴着口罩成为公司最早复工的一批人。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开发了“健康码”并于2月11日在杭州上线,随后推广至浙江全省;2月15日,阿里达摩院联合阿里云研发的一套全新AI诊断技术,可在20秒内准确地对新冠肺炎疑似案例CT影像作出判读,分析结果准确率达到96%,河南郑州第二天便引入该算法辅助临床诊断。


image.png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这次疫情其实暴露了很多需求,比如医疗资源的供需不足如何解决,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以及大数据等都可以看到新机会。”搜狗搜索事业部负责人、副总裁许静芳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

 

从1月20日开始,在200多位员工的合力下,搜狗迅速上线了“全国疫情实时动态”专题页,并推出了在线问诊、同程及疫情小区查询、全网防疫物资实时搜索等产品。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些行业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但在科技领域,企业从未停工,一场比拼早已悄无声息地拉开序幕。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原全球副总裁朱民2月22日在一次在线演讲中说,和以往疫情不同,数字化技术支撑了此次疫情信息传递、防控,基于强大的网络和各种科技手段的加持,互联网和数据智能技术助力科研检测、信息服务、疫情防控、物资供应、甚至捐赠等,极大提升了本次疫情防控的效率。同时,疫情期间的社会经济运行,如生活服务、在线医疗和办公学习等,也因为数字经济出现了新的生态。

 

科技,包括网络、云、AI、5G等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起了积极作用。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向《中国企业家》判断,当年“非典”埋下了电商的种子,成为互联网崛起的催化剂,这次疫情也将埋下一些新种子。

 

这一个月里,科技公司不停地用行动验证这一观点,纷纷尝试着将以往积累的能力快速输出,并寻找能在将来生根发芽的新种子。

 


疫情防控:抢滩与边界

 

三天时间,对于开发一款需要经过设计、开发、验证、测试等完整环节的新产品来说,有些急促。

 

胡敏回忆:“我们的时间窗口非常短,政府客户会说‘明天就上线’、‘就两天’。”服务上线晚一秒,疫情防控的风险就多了一分。几乎在同一时间,支付宝的几十名程序员、法务、产品等同事也汇聚到了西溪园区,让“健康码”在最短的时间实现浙江全省上线。

 

快速抢滩,这一点许静芳也深有体会。

 

2月9日,搜狗上线了“新冠肺炎AI自测机器人”,前一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才发布《智能辅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问诊量表及判断逻辑说明》,这款智能机器人从开发到上线,只花了10个小时。

 

分秒必争的背后是“打铁必须自身硬”。

 

旷视科技一名员工说道:“拥有足够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的团队,才能变‘危’为‘机’,率先拿出有效的产品方案。”旷视在春节期间调集百余人团队,紧急开发了AI测温系统,助力返程高峰中的体温排查工作。


image.png

 

许静芳也同意这一观点:“首先是要观察到用户有什么潜在需求,再把需求转化成产品力。在这种产品形态背后还要靠长期积累的技术能力。”

 

“健康码”不仅用到了以往腾讯积累的实名认证、地图、高并发(通过设计保证系统能够同时并行处理很多请求)等技术支持,还需要跨部门协作。这些都已成为近期常态,40多款小程序做好后,上线前还需要审核,过去需要3天,现在肯定等不了,于是微信团队专门派出一个小组,帮助腾讯云做绿色通道和快速审核。

 

“健康码”的背后,腾讯进军产业互联网的打法再次浮出水面。

 

这场“战疫”中,依托微信小程序,腾讯从C到B的转化迅速又明显。此前,腾讯支持“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微信小程序注册用户就已接近900万,累计访问量突破3.9亿次。

 

杨歌表示:“腾讯的优势很明显,用户管理,用户流量。可以先影响每一个人,然后联动到to B上。先增加用户活跃度,再增加to B功能。这和很多创业早期项目的to B工具完全不一样。”

 

“可以说,C to B是腾讯进入产业互联网的优势所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曾表示。数字经济的潜力,就在于打通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过去20年,腾讯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拥有国内最大的C端用户平台和最丰富的用户场景。

 

腾讯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掌舵人汤道生也曾阐释,未来20年互联网的重要发展来自产业领域,产业互联网不仅是to B、to G,归根结底是要服务用户,也是to C的。腾讯将用C to B的方式,服务产业,也服务于人。即是说,腾讯能整合在微信、小程序以及QQ等社交方面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并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服务政府、企业。


image.png

互联网行业观察者陈曦也认为,能否及时结合本公司业务推出合适的产品极为重要。陈曦现在都惊叹于疫情期间,搜狗快速聚合全网在线问诊服务资源。

 

实际上,医疗一直是搜狗的重要业务方向。搜狗CEO王小川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18第二十期中国企业家两会沙龙上就曾表示,他看好医疗。

 

数据显示,搜狗每天有几千万人次的检索、查询与医疗相关,约占总搜索量的8%~9%。并且,搜狗在2016年就推出过一款医疗科普平台搜狗明医,为用户提供权威的医疗咨询解答,同时利用AI技术,通过用户对症状的描述对其进行初步分诊。

 

杨歌认为,是否与自身业务结合其实指向了企业边界问题。巨头们要在自己的边界里,打好手中不同的牌。

 

“这个时间段想要建立一个新业务,有几个重要的地方:第一点,找到好的业务切入点;第二点,建立组织结构,听起来很平常,不容易被重视,但这是商业领域最重要的一点;第三点,资源结构的挪用和调配,就是说能否在原有的生态里迅速借力,每个公司的资源调配能力是不一样的。”杨歌总结。

 

不止于线上,更多借力于以往技术的产品开始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场景中。阿里达摩院联合阿里云针对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研发了一套全新AI诊断技术,可在20秒内准确地对新冠疑似案例CT影像作出判读。京东数字科技集团,以智能城市操作系统为底座,协助政府开展高危人群分析及疑似人群排查工作。

 


复工复产埋下新种子

 

疫情之外的新需求也逐渐出现在投资人、巨头们的视野中。

 

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卫哲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谈到疫情带来的新机遇:“最受益的,是钉钉、企业微信,也包括海外的zoom,这些是平台级的公司会率先作为基础应用先普及,但也会出现很多垂直的细分应用。”


从2月3日部分企业复工第一天开始,办公软件的数据不断被刷新。2月5日,钉钉跃居苹果AppStore排行榜第一。2月10日,企业微信后台服务器请求上涨超10倍。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春节复工期间,中国超过1800万家企业超过3亿人使用了远程办公软件。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疫情之后最明显的是在线的机会。在线买菜、医疗、教育、游戏等等;第二个是健康主义的机会;第三个是压抑反弹型的。春节没做的事情会在五一暴发式反弹。


朱民也认为:“从这段时间的观察来看,线上教育、娱乐、医疗、办公,都得到了跳跃式发展,这是很大和很新的变化。疫情后的恢复,会走上很大规模的新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过程,这个对整个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以及对长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线上需求背后则需要更加底层的AI、云技术作为支撑。朱民谈到,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网络+云+AI+5G)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教育部的规划中,“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是确保“停课不停学”工作顺利展开的主要途径。全国2.76亿各级在校学生,1670多万专任教师背后海量信息和数据处理运算,都需要云技术支持。阿里、腾讯、华为、中国电信等企业再次迈向台前。

 

2007年,在很多人还看不懂云时,阿里开始尝试做云,2009年正式成立了阿里云。从做通用云面对所有客户,到做垂直行业的细分。据艾瑞咨询发布《2019年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洞察》报告显示,IaaS市场(包含公有云、私有云、专有云、混合云等各类部署模式)规模在2018年达到638.2亿元,预计将于2023年突破3000亿元云市场。如今在线上办公、娱乐、医疗得到跳跃式发展背后,云市场也将相继受到影响。

 

杨歌认为,除了线上,线下也有可以关注的机会。

 

“远程办公真正能够替代线下还有很长的距离。只有硬件上去了,软件才能跟上;软件上去了,商业模式才能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后,需求才会暴发,会反过来推动商业模式,软件、硬件再去轮回。”杨歌分析。

 

但目前硬件条件仍存在问题。相比与远程办公,杨歌更关注京东此前便开始尝试的无人物流,“在这一次疫情出现之后,无人物流会进一步提上日程。因为它有更强的需求。”

 

2017年后,苏宁、菜鸟等电商玩家,以及顺丰、中通等物流公司开始大规模使用智能仓储分拣技术,并涉及各种无人设备,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等。2017年5月,京东与西安航天基地签订了京东全球物流总部、京东无人系统产业中心、京东云运营中心合作协议,五年内计划投资205亿元。

 

未来的竞争只会愈演愈烈。

 

谁能抢到机会

 

新需求就像一粒种子,在科技力量的催化下迅速发芽。而这次疫情中各种线上新产品新服务的全民应用,则大大缩短了数字化产品市场教育的过程。

 

朱民预测,疫情过后无论是企业运行还是居民线上消费和生活,都将迎来新一轮的数字化高潮,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来拥抱新经济的未来。

 

不过,在这些新兴机会面前,究竟谁有机会抢先一步?2003年,“非典”时期,阿里巴巴还是一家青葱公司,华为差点卖身摩托罗拉。12家线下京东商场,也完全没有了生意。刘强东只好在QQ群和BBS卖货,上线了网上商城。再过一年,2004年6月,腾讯才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

 

如今,这次疫情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力,一脚把我们推进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门。此时小玩家们还能像当年一样幸运,崭露头角成为参天大树吗?答案并不乐观。

 

“主要是大量的资源囤积和市场开发,小公司想把这件事情做出来难度非常大,它的研发更适合大公司,它需要协调资源和进行大量的已有技术组合的工作。而小公司能做到什么?一部分创新技术工作,比如说芯片的制造、边缘计算的服务等。”杨歌坦言。

 

接下来的这场争夺游戏属于大公司,博弈必然会加剧。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表示,比如无人物流,菜鸟和京东将来肯定会打;本地生活方面,美团和阿里也会纠缠;目前阿里与腾讯的业务交叉太多了。阿里此前的招股书显示,公司面临的竞争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如腾讯)及其关联公司,全球及区域性电子商务企业、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如亚马逊),以及数字媒体及娱乐领域的其他服务提供商。

 

以此次在线教育行业的变化来看,需求大规模暴发后,各地政府也纷纷向大公司寻求合作,群雄逐鹿。腾讯教育成为上海市教委官方在线学习平台“上海微校”的直播技术支持方与云资源提供方;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在百度智能云上运行;钉钉向全国大中小学免费开放“在线课堂”功能。

 

即便如此,未来竞争依然不能脱离公司本身的业务。杨歌判断:“每一个公司的竞争有效性,跟这个公司的业务可延展性、业务孤立性相关。像今日头条的线下市场,它相对的可延展性是不足的,但是头条在线上的可延展性极强,它是一个具备社会性属性的产品,从新闻到社交、到广告是一脉相承的。”

 

这次疫情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一次考验,以人工智能、数据、机器学习、云计算等技术为内核的企业将迎来发展。行业可能迎来洗牌,头部效应进一步加大,现金流强壮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并在经受过这次考验之后变得更强。

 

“科技创新既是抗疫的有力工具,也在成为反弹的新经济增长点。”朱民分析,“如果疫情期间可以线上做,为什么不能成为常态?如果成为常态,以后中国的数字经济会上一个大台阶。”

 

比拼技术硬实力的时刻已经到来。

 

附:部分科技公司针对疫情推出的主要产品和服务


1.jpg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网站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学习目的,无意剽窃和抄袭,若涉及版权问题或标记有误,请联系我们。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