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观点

企业复原力的秘密

“相互依赖而非独立自主,才能保护组织免受风险侵害。”


高管们做梦都想让公司避开任何风险——无论是自然风险还是人为风险——以免公司收入受到无常世界的诸多变化影响。


这也是大多数企业战略的隐性目标,其实现手段是利用纵向整合带来资源控制力,凭借买方势力控制供应商,通过游说和提供竞选资金获得呼风唤雨的政治影响力。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传统的市场垄断力等。基本思路就是想方设法掌控命运,孕育出完全的商业独立。


这种梦想很普遍,但无疑是一种错误想法。令人意想不到的秘密是:相互依赖而非独立自主,才能保护组织免受风险侵害。


“复原力”(resilience)概念为认识这个错误想法开启了一扇窗。类似“可持续性”一词,复原力也成为全球会议上的标准用词,并且与可持续性一样,在不同的人看来它有着不同的含义。


专家们经常谈及的是个人“心理复原力”,指的是个人在遭受挫折、冲击或创伤性事件的打击后从中恢复的能力。这是一个重要的视角,而企业健康专家已经在着手开发针对员工的各项复原力举措。


但是,还有一个不太容易理解的视角是“企业复原力”,也就是如何确保公司在灾难面前仍能持续创造价值,无论这些灾难是自然发生还是人为导致的。


印尼洪灾的例子


了解企业复原力的一个好地方是印度尼西亚,苏黎世保险集团(Zurich Insurance Group)的企业责任经理卡琳·赖特(Karin Reiter)则是一位很好的向导。


我在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的先行者峰会(First Mover Summit)上遇到了赖特,她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案例。


 “印尼常被称为天灾大超市,” 赖特解释道,“特别是在洪灾方面。”


作为一家保险公司,苏黎世保险集团承保了多家印尼公司。其中就有这么一家客户,遭受了严重洪灾,损失惨重。为了减少未来损失,苏黎世保险集团的风险工程师受命提出建议,以增强工厂的抗风险能力。


于是,该工厂采取了一些保护性的改进措施,例如将底楼库存转移到别处,以及修建护道,引流洪水。这些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工厂免受下一次洪灾的影响。


不出所料,没过多久印尼又经历了一次洪灾。这一次,因为采取了改进措施,工厂安然无恙。“于是你以为,第二天公司就又能全速运转了。”赖特说。


然而并没有。恰恰相反,和上次风暴来袭之后一样,工厂还是关了门。


可是,如果说公司已经成功保护了自己的设施,使其免遭自然灾害影响——就像高管们梦寐以求的——那为什么它还是无法正常运营呢?原因就在于企业复原力的秘密。


复原力不是任何单个工厂的状态,而是一种系统状态,一种社区状态,一种相互依存而非彼此独立的状态。


正如赖特所解释的:“问题在于,道路被冲毁了,员工没法上班。他们需要想办法救自己的命、救家人的命。他们都在千方百计挽救自己在社区里的全部财物。


在一个满目疮痍的社区当中,建一个坚不可摧、与外部隔绝的工厂变得毫无意义。企业的复原力有赖于其所在社区的复原力。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说:“深入观察大自然,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万事万物。”自然界中也能发现复原力的秘密。


单个物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生态网络的一部分。食物网、营养金字塔、共生互惠——对于生物群落的健康和复原力而言,所有这些关系都至关重要。


正是这种动态的流动和交换——就好像树木输出动物所需的氧气,而动物则呼出树木所需的二氧化碳——让生物圈生气勃勃、生生不息。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与自然界一样,商业关系也需要互惠互利。正如同工厂有赖于社区的复原力一样,社区也依赖于工厂。


按照赖特的解释,工厂停工“对社区有巨大影响,因为如果员工无法上班,他们就不再能够创造收入。而如果他们没有收入,他们就无法投资于自己的社区,也无法纳税,没有存款供孩子上学。如果洪水频繁发生,那么贫困的恶性循环就会持续下去”。


当然,如果这种恶性循环持续下去,工厂及其供应链也仍会继续面临业务中断。


大多数企业领导还是希望能够不用操心这些依存关系。然而福特公司(Ford)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时候,一家公司就能纵向整合并且控制从铁矿到T型车经销商的方方面面。


另一种选择,就是承认独立自主是一种幻想,并且拥抱我们的相互依存关系。


从企业复原力到社区复原力


企业领导者必须认识到,组织的复原力有赖于其背后具有复原力的社区。


在前面我们了解到,把公司从对社会的依赖性中隔绝出来,是无法实现保护公司的目标的。相反,企业复原力需要拥抱这种依赖关系。正如苏黎世保险集团的企业责任经理卡琳·赖特所解释的,这是领导视角的一个重大转变,最好循序渐进地推行这种转变。


作为一家保险公司,苏黎世保险集团从培育企业复原力中获得了好处,也已经着手开发各项举措,帮助客户增强其所在社区的抗灾能力。


赖特解释道:“我们的目标是为建设有复原力的社区设计蓝图,特别是那些洪灾高发社区。”这些蓝图可以作为全球都能调用的工具箱,公司可以在此基础上拟订出自己的复原力计划,并且确定哪些干预措施最适合自己所在社区。


苏黎世保险集团正在自己有业务经营的国家开展这项工作,同时也在向面临巨大风险(洪灾等)的国家分享其专业知识。


可是,要求一位企业高管考虑整个社区的福利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了?或许是,但正如赖特所指出的:”企业兴旺有赖于社区繁荣。你需要人们有能力采购你的商品和购买你的服务。你要能够聘用熟练的本地人才。所以,你会希望社区沿着它们的发展道路继续前进。


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是首先评估公司内部潜在的各种风险,以及可以采取的各项行动,从而确保你们能够保护自己的工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许多经营者并不知道自己面临着哪些风险。


苏黎世保险集团通过与研究机构合作,帮助客户补上这一短板,更好地了解其可能面临的风险,比如洪涝灾害。


但是,风险并不会止步于警戒线,因此,苏黎世保险集团也提倡对社区的复原力进行评估,从而了解为什么有些社区在保护自己免受风险侵害方面,要比其他社区做得更好。这无疑也凸显出企业与社区间相互依存关系的重要性。


赖特说:“我们真切地意识到,我们无法独自做到这一点。社区复原力的挑战实在太大,因此你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参与者,从全局出发解决这些问题。”


这意味着与利益相关各方接触,建立互利的伙伴关系。正如赖特所解释的:


苏黎世拥有丰富的风险管理知识,但我们可能无法进到社区或本地网络。同样,可能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非常了解地方基层,但他们可能缺乏我们带来的灾害风险规避知识。


因此,我们尝试找到那些真正拥有互补技能组合、可以协同工作的组织。这当中也包括政策制定者和地方政府,他们在建立可覆盖高危人群的适当激励措施和预警系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终极愿景是增强社区的复原力,好让它们能够沿着自己的发展道路继续前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保卫并维护社区资产,以确保其持久健康繁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既是合作伙伴,也是受益者。


参与并不意味着企业要独自扛下社区复兴的责任。相反,你要成为所在社区的真正公民,尽到自己的那部分责任。你要去参与制定并推动实施好的政策。你要去了解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并支持他们开展工作。


赖特如此总结道:“我确实认为,跳出自身的足迹来思考问题,对于企业而言是最有利的,因为我们都相互依赖。我们要依靠别人,而不是自给自足。


正如遭受洪灾的印尼工厂的经验所示,企业复原力和社区复原力相互依存。   


来源  |  商业评论(ID:shangyepinglun

作者  |  侯格雷戈里·昂鲁(Gregory Unruh)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图片来源于网络,本网站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学习目的,无意剽窃和抄      袭,若涉及版权问题或标记有误,请联系我们。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