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聚焦

【中国中信】常振明董事长接受《人民日报》采访 强调“双创”关键是制度创新

来自:中国中信     时间:2016-03-21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日前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就创新驱动战略相关问题发表看法。以下为采访具体内容:

        记者: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重要意义?

        常振明:中信一直是在创新中发展的,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创造了很多业务和商业模式的“第一”,比如第一家开展租赁业务,第一家在海外大规模投资,第一家企业创办银行,第一家发射商业卫星等等。正是这些持续的创新,驱动了中信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成长为中国一家金融与产业并举的国际化综合性企业集团。

        因此,我们深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抓手。应对挑战就要改革,改革就要创新,这样才能实现中国从依靠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向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化解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矛盾,构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通过创新可以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抢占新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形成发展新优势。

        记者:您认为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情况如何?还有哪些体制机制问题阻碍了“双创”的推进?

        常振明:“双创”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通过各种简政放权、财税金融改革等市场化举措,积极推进“双创”工作。这一工作已深入人心,激发起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和能量,新的市场主体快速增加,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

        “双创”要发挥更大效应,还需要机制和体制上的支持与配套。比如创新活动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需要的是试错机制、容错机制,需要建立与创新主体利益挂钩的市场化激励机制,从制度上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过往历史也表明,如果不触及体制机制、不把政策与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改革就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和成果。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试点,正是要通过机制体制改革,来最大程度地解放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能。

        记者:有观点认为,创新主要是小企业和服务业的事情?您认为大企业在创新驱动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应该有哪些作为?

        常振明:创新不是小微企业的专利,大企业一样需要创新,而且完全能够在创新发展中发挥骨干和表率作用。

        以中信集团的制造板块为例。中信泰富特钢是全球最大的特钢生产企业。虽然去年行业不景气,公司依然保持很强盈利,位居行业第一。这得益于他们持续创新,走高端精品路线,以关键技术开发作支撑,紧紧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开发能源用钢、超纯净轴承钢、汽车关键部件用钢、新一代海洋系泊链、高端工模具钢等前沿品种,生产了大量“唯一”、“第一”产品,近两年的新产品量接近销售总量的15%,并连续多年实现了“年淘汰效益差、档次偏低的产品比例不少于总量的10%”的目标。

        此外,中信重工是中国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之一,现在通过创新和转型,正在成长为一家高科技型的智能制造企业。他们研发的重载大功率变频传动控制产品打破了西门子和ABB等西方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他们通过收购河北唐山开诚机器人企业,搭建了完整的无人矿山和智能矿山体系。他们在大企业“双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18个首席技术专家领衔的技术创客群和以1个劳模工作室、5个大工匠工作室、16个首席员工创新工作站为代表的22个工人创客群,直接参与者超过800人,影响带动了1000名技术人员和4000名一线工人创新创效。5个大工匠工作站2015年取得技术创新成果98项,创效1586万元。2013年以来中信重工的新产品贡献率已经超过了70%。

        李克强总理考察中信重工双创工作时曾指出:“你们以开展创客群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你们的实践证明,双创不仅是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也是大企业的繁荣兴盛之道。”

        记者:有观点认为,在我国创新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您如何看待国有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国企应该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常振明:创新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也不论企业性质公有还是私营。创新是任何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路径。国企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深厚的人才积累和资源优势,有能力在创新驱动中发挥骨干作用。

        国企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很迫切,因为不少企业面临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的艰巨任务。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求企业从商业模式上做出积极的调整,寻求新的发展动能和空间。

        过去不少国企的商业模式注重大规模生产,强调规模效应,但现在要转变到依靠技术创新、增加产品质量和品种,注重产品附加值,通过定制化生产满足客户和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商业模式上。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企业转变商业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手段。

        从深层次上说,商业模式的调整离不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去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但是考虑到各家企业的经营发展实际差别较大,所处历史阶段、竞争环境和商业模式不同,改革还需要因司施策,即在国企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下,各家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实际制定改革方案,并确定新的商业模式。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