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刊 > 2013年1-2期

【本期聚焦】弘扬石圪节精神 构建和谐型企业

来自:中国企业文化网     时间:2013-03-07

 

 

 

 

 

山西潞安集团石圪节煤业公司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企业。“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由党的三代领导人亲自选树和培育的,是中国煤矿的一个品牌,被称为“中国煤炭工业的脊梁”,享誉全国。1963年以连续多年在全国煤炭战线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机构最精干的突出成绩被周总理树为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全国勤俭办企业五面红旗的消息。敬爱的周总理亲切接见了石圪节时任矿长许传珩,《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石圪节矿风》,并发表了题为《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的社论。1974年李先念同志在接见全煤会议代表时指出:“山西有个石圪节煤矿,一直不错,好得很,要大大地鼓励这个矿”,“石圪节为什么好?我看是党的领导强,工人好得很。”1990年再度被树为全煤系统学习的样板,江泽民、李鹏等十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石圪节矿题词赠言,《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题为《全国煤炭战线学习石圪节》的报道和《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评论员文章,号召全国学习石圪节精神。1991628日,江泽民、李鹏、宋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在全国各地巡回宣讲石圪节精神之后来到北京的石圪节矿风报告团全体成员。石圪节先后荣获 “全国经济效益最佳企业”“全国企业优秀管理奖(金马奖)”“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中国煤碳一级企业”“全国高产高效矿井”“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煤炭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60佳”等光荣称号。

进入新世纪,石圪节大力弘扬石圪节精神,以石圪节精神为核心,全面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主线,以“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生活和美、人际和顺、人企和谐”为目标,全力构建和谐型企业。

 

 弘扬石圪节精神,铸造和谐之魂

 

企业精神是文化之魂,也是企业之魂。石圪节精神这面旗帜,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典型,是一个改革创新、不断发展的典型,是一个经过实践检验、时间考验、中央倡导、业界认可、群众信服的典型,是一个纵跨两个世纪、延绵六十载、光彩不断照人、红旗更加鲜艳的典型。在新的历史时期,石圪节人深入学习研究石圪节精神,着力构建以石圪节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把弘扬石圪节精神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突破点。

    一是深入学习石圪节精神,统一员工思想。石圪节精神是优秀的革命传统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培育,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大力倡导,几代石圪节人精心打造的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精髓。“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命题,是一种穿越时空、代代相传的不朽精神。在新时期,石圪节不断深入学习石圪节精神,改造了“石圪节矿史展览馆”,矗立了“石圪节矿山解放六十周年纪念碑,开辟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休闲、健身的文化广场;为全国劳模雕塑建园,开展了弘扬石圪节精神“十个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板报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宣传,在各单位之间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百日接力活动”“学精神、见行动”大讨论活动,使广大员工对石圪节精神有了新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坚定了发展信心,凝聚了人心。

二是深入研究石圪节精神,赋予时代内涵。石圪节精神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创新性、导向性,它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质、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凝聚、时代精神的体现、行业精神的升华。石圪节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煤炭战线的一面旗帜,是煤炭行业文化的灵魂,是煤炭工业的巨大无形资产,是广大煤炭职工薪火相传、时代相袭的传家宝,1995年原煤炭部以石圪节精神命名,设立“中国煤炭工业石圪节精神奖”, 用以表彰在煤炭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个人,截止2009年已评选九届,共有100多人获得此项殊荣。2006年,中煤政研会在潞安召开了全国“石圪节精神永放光芒”研讨会。2010年,中煤政研会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了系列论坛。潞安集团成立了石圪节精神研究学会,创办了会刊《实践与研究》,并多次组织研讨会,编印了《石圪节精神研讨论文集》,潞安集团以石圪节精神为底蕴,确立了“艰苦奋斗、博采众长、追求卓越”的潞安精神,赋予其时代内涵。

    三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管理。公平是和谐的内核,有公平才有和谐。石圪节以全面推行6S管理为重点,以主题文化建设为载体,坚持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大系统整体推进,全面实施文化管理,构建起了公平竞争的机制。以岗位为源头,制定出了各工种、各岗位的考评细则,建立起对每个岗位、每项工作、每个时段、每个区域的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抓好三卡运转,对每个岗位、每项工作、每个时段、每个区域实行到现场、到岗位的精细化管理,建立起严密严格的考核机制;以现场为根本,推行定置管理,对环境、作业现场、设备、材料、工具、产品、人员进行有效控制,实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以“三工”转换为手段,以岗位现场的劳动实效和工作实绩为依据,进行全员绩效排序,产生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建立起了公平的激励机制,构建起了精细化人本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方式、员工行为方式的转变。

 

    领导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夯实和谐基础

 

干群关系是一个老话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正是石圪节精神的要旨之一。在改革开放前期的“石圪节矿风”,主要表现为“一个核心、两个要素”。一个核心是“艰苦奋斗、勤俭办矿”,两个要素是 “八个成风”和“三个精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成风”便是“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成风;一个很重要的“精神”便是“住荆笆棚”精神,领导干部把办公室让给新工人,自己住“荆芭棚”。改革开放之后,石圪节矿风升华为“石圪节精神”,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是“艰苦奋斗、勤俭办矿”。主要内容也包括“干群团结,同甘共苦的精神”。

石圪节人牢记传统本色,大力弘扬石圪节精神,领导干部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融洽的干群关系成为了构建和谐企业的最佳切入点。

一是贴近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每天在晨操广场、员工食堂、井下,总能看到公司领导的身影,他们走近员工,走进基层,建立“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时间三分之一时间“走出去”,开阔视野;三分之一时间“走下去”,深入实际;三分之一时间“走进去”,业务提升)机制和“联系点”,并严格做到零点班、8点班和4点班下井数各占当月下井总数的三分之一,坚持“三必到三走到”,时时掌握员工思想和生活状况,关心员工疾苦。当了解到员工公寓、食堂条件较差时,半年之内改造了员工食堂,新建了公寓楼。

二是畅通渠道,听取员工意见。该公司坚持多年一贯做法,建立每月“逢五”接待日制度,公司领导及时了解员工疾苦,倾听员工呼声;每月收集员工热点、难点问题建议,了解员工需求,重视职工的利益诉求,分类整理后及时交有关领导或部门认真研究处理和解答。同时,每年组织两次民意调查,调查了解员工的思想和最关心的话题。每年召开职代会,重大决策提请代表表决。

三是公开透明,建设阳光企务。石圪节煤业公司尊重员工,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积极推行党务企务公开,通过公开栏、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多种形式定期将企业重大决策、重要投资、生产经营、人事管理、员工薪酬、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等40多项内容进行公开,接受员工的监督,让员工了解企业,参与管理,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构建“一驾多驱”新格局,实现和谐发展 

 

石圪节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贵在奋斗,贵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永不满足。石圪节是从一个小煤窑发展起来的,始建于1926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五次技术改造,石圪节从一个靠手镐刨煤、年产几千吨的小煤窑,变成了年产百万吨的大型矿井,实现了“由小变大”的发展,成为我国首批建成的6个现代化矿井之一。

发展是和谐的根本前提,只有企业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和谐的目标。石圪节始终高举石圪节精神的大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构建“一驾多驱”发展新格局,把发展企业,造福员工作为建设和谐企业的着力点,实现了企业转型跨越发展。

一是攻坚克难,探索开发下组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石圪节遇到了资源枯竭的困境。面对困难,石圪节人从来没有退缩过。他们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在复杂条件下应用轻型支架回收3#边角煤。边角煤也没有了,就承担起集团探索开发下组煤薄煤层的任务,筹备矿井开拓延伸,2012年已通过竣工验收,年产120万吨下组煤实现规模化开采。

二是资源整合,实现发展新崛起。石圪节大力推进“一驾多驱”发展新格局,高端转型、高速跨越,以“集团化建设、多元化经营、精细化管理、规模化发展”为发展模式,构建起了横跨长治、晋中、临汾一省三市的战略储备区(上马煤业、石临煤业)、经济利润区(五里堠煤业、开拓煤业、常兴煤业及多元化企业)、经营管理核心区(石圪节本部)三个品牌示范区,着力打造石圪节本部下组煤开发示范基地、整合矿井建设品牌示范基地、多经品牌示范基地三个示范基地,预计“十二五”末,煤炭年产总量将达到500万吨,年营业收入40亿元,走出了一条衰老矿井转型跨越的新路,实现了石圪节新的崛起。

三是多元发展,培育经济新增长。以“高、新、绿”为前提要素,按照“一厂一策、一公司一特色、一企业一品牌”的思想,石圪节坚持多元发展,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经营范围涵盖了工程建设、煤机制造、运输、电缆、老陈醋、纳米乳胶漆、印刷、液化气、花卉养殖等多个领域,培育起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建设国际安全社区,强化和谐保障

 

    安全是煤矿最大的和谐,是企业实现和谐的根本保障。石圪节以“赢在标准、胜在执行、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安全理念为指导思想,超越安全抓安全,把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确保安全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建设和谐企业的关键点。

一是建设国际安全社区,构建“大安全”格局。石圪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本质安全型矿区,大力推进国际安全社区建设,按照13579”工作模式,生产安全、公共场所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学校安全、居家安全、老年人安全和儿童安全等九个方面统一纳入大安全管理网络,形成了从井下到井上,从生产到生活,从老人到儿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抓安全的大安全工作格局,被命名为全球第124个国际安全社区。

二是强化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长周期。该公司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突出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技能培训,提升员工安全作业技能;开展了三个“百分之百”和三个全覆盖”达标活动,严格质量标准化管理,严格岗位作业标准,坚持源头治理,突出重大事故预防和重点抓好变化条件、特殊条件下的安全管理,不断推进安全技术创新,实现了安全生产。9月底,实现了安全生产3677天的好成绩。

   

      建设全国一流文明矿区,构建和谐矿区

 

“提高矿井安全系数、提高员工幸福指数”是石圪节的企业追求,“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生活和美、人际和顺、人企和谐”是石圪节的和谐目标。该公司坚持高境界审视,高起点创建,高标准要求,大力推进一流文明矿区建设,把建设和谐矿区,推进民心工程作为和谐企业建设的最终落脚点。

一是“三维模式”,建设全国文明单位。以和谐矿区为坐标,环境创建横向扩展,和谐文化纵向延深,文明管理垂直提升,着力构建文明建设的“三维模式”。突出抓好“五个拓展”,即不断扩展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诚实守信的服务环境、廉洁公正的企务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务实高效的工作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每月“逢七”(即7日、17日、27日)进行文明检查督导,做到日日有管理、月月有竞赛和年度有评价。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首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单位,随后连续三届摘取全国文明单位桂冠。

二是“服务热线”,设立文明调度。石圪节有一条家喻户晓的精神文明调度服务热线—5928999,职工有急事要帮忙找它,邻居之间要调解叫它,有情况反映拨它。职工高兴地说:“999一打,服务就到家”。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设立文明调度是石圪节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24小时服务,受理群众热线,每日召开调度会,调配服务资源,安排落实当日工作任务,帮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服务热线在领导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互相关心、相互信赖的情感桥梁,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员工的好评。自1997年设立文明调度十多年来,处理各种事宜65200多项,处理率达到98%以上。

三是“和谐互助”,打造民心工程。2005年石圪节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和谐互助中心,使各类公益事业实现了长期化、制度化。其宗旨是通过一定数额的经济援助,帮助受援人度过难关,传递爱心和善心,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几年来,共援助特困员工、大学生100多名,援助资金一百多万元。同时,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惠及员工”,从解决员工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倾心打造“民心工程”。仅2012年就先后完成了矿灯房数字化、社区服务大厅、小区封闭、居民停车点、员工餐厅、班中餐、单身公寓楼、矿区亮化等12项,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整个矿区环境优雅、秩序井然,风正气顺、政通人和,员工爱矿如家、安居乐业,呈现一派文明祥和的气象。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