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亚文化建设 > 品牌文化

红牛,打造品牌热度之路

来自:哈佛商业评论     时间:2013-03-15

  2012年10月14日,周日,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乘坐在印有“红牛同温层计划”的超薄氦气球中。当上升至新墨西哥沙漠上空24英里以上的高度时,他一跃而下,在9分钟的降落过程中达到了830英里的时速,创造了跳伞高度和降落时速两项世界纪录。这是一次由红牛公司举办的赛事,有大约800万人观看了本次活动。在不到40分钟的时间里,Facebook上的相关图片被赞近21.6万次,分享达到3万次。而本次活动的视频在YouTube上的点击量高达3200万次。

  就像一杯咖啡充满咖啡因一样,一罐红牛充满能量。该品牌的承诺是,它将会增强饮用者的表现、专心程度、反应速度、甚至幸福感。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能量型罐装饮料世界中,将红牛所代表的精神传递给大众绝非易事。答案或许并不是对其口味和口感大肆宣传,而是通过对个人、团队和赛事提供相应的赞助,支持那些擅长和热爱极限运动的人,进而将品牌精神传递给大众。

  你看过红牛人力飞行大赛吗?这场竞赛由普通民众组成挑战团队,建造自制的人力飞行器。参赛者驾驶自己的飞行器从30英尺高的甲板上起飞,落入水中。比赛的评判标准不仅仅衡量他们的飞行距离,也要看其飞行器的创造性表演的可看性,以及操作技巧。这些设计灵感有的来源于颜色艳丽的风筝,有的是太空车辆甚至是一些千奇百怪的物体。该项大赛于199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第一场之后,已有超过35场的飞行大赛在全世界举办——从爱尔兰到旧金山——每场都吸引了多达30万人次的观众。目前,最远飞行纪录是2010年在明尼阿波里斯市产生的207英尺。

  红牛的赞助范围之广令人咋舌。其中包括运动赛事(如水上滑板或者摩托车比赛)、极限赛事(如红牛飞行大赛——一场系列性国际飞行赛事,选手们要以最快的速度穿越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障碍物)、运动员(如参加摩托车越野赛的阿什利·佛莱科)、团体(如纽约红牛足球队)以及对设备器材的赞助(如超级U型池或者在科罗拉多西弗敦的滑板运动训练)。

  此外,红牛网站上有搞笑的卡通视频、视频游戏(如红牛肥皂盒赛车),以及音乐链接(如音乐新闻中的摇滚报道、电影片段和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会在网站和Facebook上一直持续下去。目前,它在Facebook上的粉丝量已经达到2300万。红牛拥有100多个目标消费者的潜在接触点,与潜在消费者进行多渠道连接的几率非常高。

  红牛以如此多样的方式展示了“能量”的极限,它的赞助项目恰到好处地与公司的品牌愿景结合在了一起。相比之下,那些偶然的、一次性的赞助收效甚微。几十年来,红牛赞助活动的持久性和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赞助项目的能力不仅大大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而且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此外,很多个人、团队和赛事极具新闻报道价值,而红牛在其中的标志非常显眼,这大大加强了品牌的曝光度。例如,此次高空跳伞就吸引了大量的媒体报道。

  尽管赞助广告与红牛财务状况的因果关系难以辨别,但我们仍然清晰地看到,红牛作为30年前的行业先锋,现在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销售冠军。2012财年报告显示,这家私人公司有超过30亿美元的销量和超过4亿美元的利润,并在美国占有的43%的美元市场份额,领先于行业内,如Monster和星巴克清爽饮料等竞争对手。从世界范围看,这个行业以高于16%的速度在增长,而红牛则是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与传统饮料公司的做法不同,红牛并没有在口味上大做文章,但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红牛也推出了蔓越橘、青柠和蓝莓口味。这种作法带来了新的挑战,红牛要保证不同口味的饮料能带来一致的消费体验——真正的红牛体验。这有点儿像可口可乐在健怡可乐和樱桃可口可乐上做的一样。

  无论如何,口味依然是该公司次要的竞争手段。红牛的第一要务是在保留核心品牌热度的同时,认清市场趋势,并对这一趋势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并不简单,但是对于有着清晰品牌形象的红牛来说,绝对是可行的。

  红牛的赞助项目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该公司并没有挑选一些很高端的赞助,取而代之的是,它创造了一系列庞大又相对便宜的赞助,由于有红牛品牌作为保证,它们产生了累积性的影响。这些赞助之所以有效是在于红牛完全以品牌出发的选择、始终如一的态度、出色的创造力和引领潮流的能力。这最终帮助红牛利用主流和数字媒体建立了非凡的品牌热度。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