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文化任务
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文化任务,其实有两个话题,第一个话题是新常态,第二个就是企业文化的任务。
一、如何理解“新常态”?
新常态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时讲的一段话,最初新常态是这样一个表述: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我的一个解读,最后一句话“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大家知道这里边是有相关背景的解读,从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经济破七了,到第三季度位置整个GDP是6.9%,大家就有一种担心,甚至“十三五”规划也出台了一些信息,可能中国的经济年增长率在6.5%左右。应该说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这里边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平常心态来看待战略上的调整。因为6.5%或是7%这样一个区间,既有国家大的经济环境30年高速增长,我们要有一个重新的经济调整,但同时也有国家主动的经济调整的因素。
我个人感觉到,所谓新常态实际上就是从以前高速的经济增长向一种常态的经济增长过渡,所以我们叫做“新常态”。大家知道前30年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一直引领全国,但是大家看,重庆现在已经达到11%,这是全国增速最高的。反过来一些东部地区,特别是老工业面临重要转型,反而面临着增长不足,辽宁省现在是经济增长倒数第二。老工业基地原来辽宁的工业产值最高时占了全国的1/6,所以在东北有时叫“辽老大”,但辽宁的经济面临一个阵痛,前所未有。新常态为着什么呢?我们现在的形势倒逼中国改革,所以“十三五”中心的议题是做了这样一个战略调整。
说到经济的增长方式,“新常态”新在哪里?我个人认为就是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作简要的解读:一是从经济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期过渡。我个人理解,只要中国的经济保持一个合理的区间,现在经济学家理解也不一样,我在一些场合听到有些经济学家讲,中国的经济未来十年只要不破五都属于正常情况,当然官方没有这样的表达了,“十三五”是在6.5%-7%之间,国家对这个数字还是比较敏感。
但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其实也就是作品。刚才企业家的对话有两个词说得非常好,一个是责任,一个是担当,责任、担当最后落实到“十三五”的整个规划里边,给企业家们带来一个课题,就是品牌培育。我觉得只要把我们的精品做出来,原来蛋糕做得很大,但是这个蛋糕光在嘴里嚼,但是不能往下咽,因为质量不够好。
再就是要从要素、投资驱动走向创新驱动。这是这次论坛非常重要的创新文化的主题,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喊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创新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话题,管理大师德鲁克讲了四种最基本的创新,比如开发一个新产品是创新、研制一个新工艺是创新、开发一个新产品的原材料市场是创新,最后要落实到管理的创新,也就是管理结构、管理流程的优化。所以德鲁克在谈到创新时是从全方位的角度谈创新,这就使企业管理者改变了原来的观念,好象一说创新仅仅是技术研发层面的创新。包括今天我们对话谈到的服务文化的问题,我觉得有好多服务的文化背后,更好的折射了员工、管理者在企业管理当中的一种体制。我们讲细节决定成败,我觉得这个细节可能更多是体现在管理层面与市场对接、与客户对接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服务品质。所以原来要素、投资驱动,很多地方经济拉动主要靠投资,比如我上了一个什么大的项目、比如我发现了一个什么能源基地,可能一下子这个地方的经济就发展起来了。回顾30年,这样异军突起的地方、异军突起的企业很多,但你发现不能可持续。比如咱们鄂尔多斯是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鄂尔多斯最牛的时候能够和香港叫板,说我的人均GDP超过香港了,但是最重要的要强调不求曾经拥有,但求天长地久,新常态也就意味着以平常心态来看待我们的经济发展。
最后一点就是从经济的一枝独秀走向社会的协调发展。协调也是“十三五”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因此我感觉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也好,这可能是我们理解新常态需要认真思考的几个问题。
所以在这种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要培育发展平常心,习总书记所讲的平常心是咱们老百姓经常讲的,一个人拥有平常心才能“不为浮萍遮望眼”,才能触变不惊,以平常心态来看待企业的变化、得失。
二、企业文化建设如何开展?
这次中外企业文化峰会的设计始终围绕文化创新做了一些工作,我觉得这个思路非常好,比如精益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我也非常期待我们在座的企业家朋友们围绕这样一个话题,结合自己企业的经营来展开一些思路,做一些研究和企业管理的双向互动,推动我们国家企业文化的发展。
这里我想稍微谈一下个人的体会,经济新常态作为每一个企业家或者管理者应该自觉反思,应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人生就是选择,我们讲360行,行行出状元,虽然是行行出状元,但有时我和企业家朋友交流时,我说你为什么选择做企业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选择就意味着责任,选择就意味着使命。所以说这是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可能是人生在十字路口当中的某一个选择。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问自己,比如说我为什么选择做教师的职业?总要有一个目的性。
二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企业发展目标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讲先有大目标、才有大未来,因此成为什么样的企业,一个有信仰的企业老板才能够带出一支有信仰的队伍。我觉得一个企业家的高度、视野,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我们看这30多年来中国出现了那么多优秀但短命的企业,这很大程度是和企业家联系在一起,格局是一个人的气局决定的。总而言之,我们觉得一个管理者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思考,我们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三是企业和社会是什么关系?比如我们刚才讨论服务文化的问题,中心也是企业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只有我们摆正了企业和社会应有的关系,我们才知道企业是怎么兢兢业业为社会服务的,其实服务的前提是取得社会的关系,就像人跟人之间交流一样,人与人像狼一样,如果以这样一种价值观去展开我的社会交往,大家想想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如果说互利双赢、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以这样一种价值观去交往又会展现一个怎样的交往?今天到了企业家要非常自觉的关注社会,社会责任将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环境问题,我们在北京每天都在担忧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我前天从南非飞回来,到了北京机场,南非你起飞往下一看碧海蓝天,但是到了北京,一直到最后那一刻飞机落地才看见北京,所以我们就感觉到发展目的到底是什么,就像诗人所讲的“我们走入了手段的王国,而失去了人的目标”。我觉得我们今天做企业可不能是这样,说到底好多企业还是没有把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摆正,总觉得我污染了是社会的事,我创效益是企业实实在在的利润,那也就是说还是把企业和社会放在一个手段和目的颠倒的位置。我觉得今后企业和社会应该是一个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是一个起码的企业管理素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觉得最便宜的就是空气和水,我记得当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纯净水开始生产的时候,好多人都骂生产纯净水的厂,你们穷疯了,一瓶矿泉水卖1块多钱,而且大家都坦然接受,而且我发现稍微有点品质生活的人几乎都在买水喝,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改革发展付出了代价。
最后一个就是什么是我们最想要的?如果说什么是我们想要的这个好回答,因为是一个多元化的、生活化的、经验层面的问题,但是当我们加上一个字“什么是我们最想要的”时候,大家想想就是一个经验指向人们精神层面的人生观,因为“最”是唯一。而生活当中所有经验层面的满足都不足以支撑起最后这个问题,这就牵涉到企业的愿景,企业精神层面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这些问题是需要在近期的企业经营环境下思考的问题。
未来中国企业面临这五个问题:一是品牌战略。二是企业创新能力。这也是今天会议的主题。三是企业文化塑造。企业文化这些年来是中国各种文化形态当中起步最先、发展最为迅速,我们操作也最自觉的一种文化,比如说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可以说还处在非常幼稚的境界,但是在所有社会中两个文化发展最为成熟,一个是企业文化,另一个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产品。四是企业社会责任。五是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讲了,企业家是当今中国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为什么呢?他不像教授,专家、教授是评选出来的,但企业家是市场历练出来的,所以当今社会企业家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稀缺的资源,我们应该通过使命把企业家精神很好的培养起来。
所以今天的最关键环节还是培养人,真正把我们的员工培育起来,企业人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全身心融入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无论是从形象到文化的环节,都应该把人放在核心衔接起来。
所以企业文化实践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突出重点,不能包罗万象。二是正确看待文化的作用。很重要的文化建设要有包容心,不要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去搞文化建设,不要把文化做成老板形象工程,更不能把文化看成是和企业没有管理、没有任何关联性的一种两张皮现象,要很好的解决。三是企业文化要在个性化上多下功夫。我觉得今天进入新常态,企业文化可能个性化非常重要。最后文化建设要葆有一颗可持续心态。企业文化建设的平常心怎么保持?我个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条永远也走不完的路,文化创新就意味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企业成长之路、企业的管理之路、企业的战略选择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所以你的文化就是伴随着企业的管理、企业成长而不断完善的企业品质。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邹广文教授在“中外企业文化2015重庆峰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