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聚焦

【华能集团】吹尽狂沙始到金 ——中国华能榆林扶贫二十载记

来自:华能集团     时间:2016-08-17


    一条条沟壑,一道道土梁,沟壑丘峦逶迤远去,目之所及,一派空旷辽远,满眼触目惊心的苍黄。这里是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也是陕北革命老区榆林市所在地。

  从1995年开始,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开始在陕北革命老区榆林市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先后帮助榆林市榆阳区、靖边县实现了脱贫摘帽。2002年起,华能开始在国家级贫困县榆林市横山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这一扶,又是十余载。

  对于华能而言,投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感情与心血,收获的也不仅是榆林人民脱贫致富的喜悦,还有如酒一般愈久弥香的情感。

  精准扶贫:把关爱送给最需要的人

  太阳照常升起。上午十点,阳光照在杨成军家屋顶的太阳能光伏板上。对于这位多年瘫痪在床的老汉而言,这是一个家庭生活的又一保障。

  杨成军是横山县横山镇李家坬村人,今年59岁的他,生活的轨迹被5年前的一场重病彻底改变。5年前,一场高烧过后,杨成军幼时的后遗症进一步加重,此后一次从高楼上的跌落,让他彻底瘫痪在床,雪上加霜的是,他还失去了言语能力,而他还有一个读初一的14岁女儿。

  对于这个家庭而言,这样的经历不啻于一场灾难。没说几句,多年来照顾他的哥哥杨成斌已经潸然泪下,李家坬村村书记李生苗形容杨成军是“五保户中的五保户”。

  2015年7月,华能选派王建宏赴横山县开展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在横山县委组织部统一安排下,担任横山镇李家坬村第一书记。

  一来到李家坬村,王建宏就将抓党建促扶贫作为重点,与村委班子一起研究加强支部建设的措施,组织村上党员开展活动,研究增收致富的办法,组织村委成员,两次到省内考察光伏大棚的可行性。王建宏把帮助村里两家贫困户脱贫作为工作的重点。针对杨成军失去劳动力的情况,王建宏向华能申请了专项经费,在他家窑洞顶上安装了一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同时,王建宏协调了当地供电所等多个部门,使得杨成军家太阳能电站发的电,能以每度0.88元的价格送至电网销售。以当地的日照条件,这个电站一年能够发电4000度左右,可为杨成军家带来3000多元的收入。

  李体壮是另一户受益对象。由于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李体壮腿脚不便,几乎失去劳动能力。王建宏来了以后,马上联系为李体壮安装上了分布式太阳能电站。“经常上去擦,擦得净净的”,李体壮一脸高兴地说。同时,李体壮儿子天生双耳失聪,王建宏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领着李体壮的儿子去横山、榆林、西安寻医问诊。 

  听闻记者的到来,李体壮马上赶了过来,口齿不清的他从兜里掏出了一张红纸,这是他请人代写的感谢信,他说,早就想寄给王建宏的单位,只是不知往哪儿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如果没有华能参与的资助,侯巧弟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实现报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梦想。这名横山中学新长城班高三学生,差一点失去实现梦想的机会。侯巧弟姊妹四人,姐姐正在读大学,弟弟还在读初中,家里的收入靠务农,然而父母都抱病多年在身。

  2014年起,华能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在横山县开展了“栋梁工程•新长城贫困生关爱行动”,每年资助50名贫困大学生和100名高中生。每年,侯巧弟能够得到1800元的资助,对于这个收入微薄的家庭而言,这笔钱能够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大问题,侯巧弟也能够继续追逐她的大学梦想。

  在横山,和侯巧弟有一样遭遇的人还有很多,横山中学副校长胡培斌介绍,因病致贫、因学致贫是重要的因素。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受到资助的学子都表示,要通过自己,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韩岔镇韩岔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就在去年以前,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是困扰当地老百姓生活的一大“痛点”。

  曾几何时,一条狭窄的土路是韩岔村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不仅大车通行困难,而且碰上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不堪,别说行车,人走都困难。天气好的时候,车辆开过,扬起的沙尘如同万马奔过。

  2015年,华能选派唐凯来到横山县挂职副县长。按照华能落实国资委 “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活动”安排,他着手帮助解决当地贫困村的缺水、缺路、缺电问题。

  在地方政府配合下,华能帮助该村修建了一条4公里长的水泥硬化路,村民生活、劳作的道路畅通了,小型农业机械也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

  今年开始,韩岔村村民刘巨恩“敢洗澡了”。韩岔村地处黄土高原丘壑之中,吃水“靠天”,以往,刘巨恩家生活生产用水都是用毛驴从4公里以外驮回,而这也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生产需要。

  结合当地特点,唐凯将建造集雨场窖作为解决村民用水难题的“钥匙”,“一个场窖可以储存50立方米水。”刘巨恩介绍,有了场窖以后,不仅告别了靠天吃水的日子,洗澡等生活用水有了保障,院子里也种起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蔬菜,还喂了几头羊。

  “以前用电认命,现在用电任性。”韩岔村村民用这样一句话形容近年来用电的巨大变化。曾经的韩岔村,电力设备无法满足村民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断电时常发生,村民碾米都是个难题,平日里都需要错峰用电。对此,唐凯帮助该村安装了一个50千伏安变压器,使得400多人的用电有了保障。

  产业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

  扶贫要输血,但更要造血。华能深知其中的要义。

  8月5日,一场简单的签约仪式在横山县石畔镇水掌村举行,由该村农户组成的养羊合作社正式成立,其中,贫困户将获得由华能提供的互助资金。

  羊是横山县的特产,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但对于当地农民而言,一头羊数百元的投入是制约他们扩大养殖规模的一大瓶颈。针对这个问题,华能在王梁村设立了10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试点,唐凯负责和村里共同商量管好这笔钱,向贫困户提供养殖启动资金。通过试点,累积扶持贫困户200余户,每户年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并且实现了当年放款、当年见效,还款率达到100%。

  小试牛刀以后,唐凯开始着手扩大帮扶规模,为水掌村等地贫困户提供互助资金,并成立行业协会进行规范管理,一方面“扶上马”,为贫困户提供启动资金,另一方面“走一程”,用行业协会为贫困户保驾护航。同时,针对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弱的难题,唐凯又协调保险公司,以低价为贫困户的农产品投保,确保他们遭遇灾害时不会返贫。

  扩大养殖规模并非唐凯的最终目的,他谋划的是打造横山羊产业链。

  最近,高志东有点忙,作为榆林华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利用电商平台推广横山羊是他最近工作的重点。

  唐凯联系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编制完成《横山羊肉品牌战略规划》,为实现横山羊走向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由华能出资注册“华助农发”、“陕北牧耕”系列类别10多项商标,把产业扶贫模式提升为品牌扶贫,在电商平台上打造横山羊肉品牌。“下一步将着力于提升羊产业的发展水平,助推整个产业链转型升级,打造陕北的羊肉品牌,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户消贫,进而实行小康水平。”唐凯表示。

  帮助推广横山羊只是华能在横山推动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发挥当地优势、打造绿色农业是华能谋的一个“大局”。

  唐凯委托陕西赛博纳知识产权有限公司组织杭州万泰有机认证中心对3000亩杂粮、大米和蔬菜基地做了GAP良好农业规范和有机认证,同时,组织陕西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对基地做绿色食品认证。榆林的特色农产品将很快在华能自己的电商平台上线。

  尽管挂职只有两年时间,但驻村第一书记王建宏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对李家坬村未来十年、十五年以后的发展还有意义。

  为帮助李家坬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实现同步发展,王建宏邀请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来村里考察调研,在对接《横山县“十三五”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横山县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李家坬村“十三五”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李家坬村将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整合现有资源,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集体经济和村民利益协调、持续发展。

  二十余年来,华能将定点扶贫作为回报老区人民的实际行动,按照“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的工作方针,组织实施种养殖产业开发、农机补贴、科技培训等扶贫开发项目,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近年来,华能帮助横山县引进青贮玉米、绿豆、大成谷、脱毒马铃薯和优质种羊,大力推广秸秆青贮和舍饲养畜技术,帮助农民转变传统生产观念,在增加农户经济收入的同时,促进特色种养殖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华能在横山县开展农机具补贴,采取“华能资金补一点,群众自己筹一点”的方式,对农户适用的双沟覆膜机、穴播机、粉碎机等小型农业机械进行农机购置直补,让老区人民提前享受到了国家农机补贴政策。

  华能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举办种养殖和农资使用、管理等现场培训,累计培训农民750余人。

  20余载扶贫:薪火相传的担当

  在榆林,提起牛连启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尽管他已经去世8年,但是只要一说起他的事迹,每个曾经和他共过事的人犹如一个关不住的话匣子。回忆起和牛连启曾经奋斗的岁月,没说几句,陕西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张录德已经哽咽。

  这个被当地人亲切称为“老牛”的人,把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都献给了这片黄土地。

  1995年,华能开始在榆林开展定点扶贫,1998年5月,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作为华能扶贫工作负责人,牛连启主动请缨,只身来到榆林。此后,胯下摩托车,一骑黄尘去,蜿蜒盘旋的沟壑土路上,留下了老牛那清瘦的身影。

  10年间,老牛跑遍了定点扶贫三县区60多个乡镇、400多个村,组织实施了华能扶贫项目10多项,使70多万人从中受益。2004年,他被评为“中国首届消除贫困奖”“奋斗奖”候选人奖,2005年被榆林市授予榆林市第一位“荣誉市民”称号。

  2006年3月22日,牛连启头痛难受,被诊断为脑神经瘤破裂出血,随即开颅治疗,经多次放疗化疗,病情得到一定控制,本该离岗休息,看他却仍割舍不下榆林扶贫事业。即使就在他双目失明、神志不清,躺在病床上的最后几个月,老牛还和家人不时地说:“我病好了还要去榆林。”

  唐凯被大家称为老牛的徒弟。在老牛生命的最后一年多时光里,唐凯一直在病榻前照顾左右。

  自2008年开始,还在华能从事扶贫工作的唐凯,就开始接手了老牛在横山的扶贫事业,2015年,唐凯来到横山挂职副县长。

  一身灰色着装,脚上布满灰尘而略显破旧的运动鞋显示,它的主人不是一个经常坐在办公室的人。一年多时间过去,唐凯的肤色开始愈来愈像当地人,这是西北高原的阳光与风沙留给他的印记。

  在来到横山之前,领导找唐凯谈话,一句“不要忘记去做什么”说到了他的心坎,也让他铭记于心。在后来工作之中,尽管也有挫折、孤独、坎坷甚至家庭困难,这句话始终支撑着他前进,“我是来做事情的。”唐凯表示,“我们曾经问老牛,你一直在帮助别人,你值吗?他说,值得,我实现了人生价值。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我。”

  对于王建宏的到来,李家坬村甚至横山镇的干部是带着观望情绪的。横山镇镇长陈立功介绍,挂职的干部横山镇也来过好几位,但是一般的套路都是“来的时候认认门,平时通几个电话,一般不住在当地”。因此,王建宏刚来的时候,横山镇都没有给他安排专门的宿舍,只能住在办公室。

  过了几天,王建宏去见陈立功,陈立功关心问道:“住得怎么样?”明为关心,其实也是在“试探”,他想看看这个北京来的干部是不是真能扎下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北京来的干部不仅扎得下来,还扎得很深。“守岗比我们还守得好,给我们当地干部很大的示范意义。”陈立功表示。对于李家坬村而言,王建宏带来的不仅是资源,还有华能人的作风。

  榆林扶贫是华能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作为始终致力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华能始终对革命老区人民满怀敬仰,充满深厚感情,在帮扶革命老区、促进老区脱贫攻坚上努力。

  在能源电力建设项目上,华能先后在陕西照金、江西瑞金、山东沂蒙等革命老区建设了一批能源电力项目,为促进老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定点扶贫上,华能认真落实国家扶贫工作安排,从1995年起,在陕甘宁革命老区所在的陕西榆林、甘肃庄浪、宁夏等地开展扶贫工作。

  正如华能党组书记黄永达在横山调研定点扶贫工作时所强调的,做好扶贫援助工作是华能作为中央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前党和国家部署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形势下,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责任重大。华能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脱贫攻坚部署安排,着力发挥企业优势,深入做好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贡献力量。

  在一次离开榆林时,老牛对时任榆林市榆阳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黄飞鹏吟诵了一首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这一阕词正是华能人在革命老区扶贫的写照。20余载以来,一代代华能人来到这方土地,不争名,不为利,默默耕耘付出,只为这一方贫瘠土地的山花烂漫。

  

百人学术论坛

关注与推荐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发布2017-201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 第八届百人学术论坛在甘肃酒泉成功举办
  • 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在广西玉林成功举办
  • 第二十二期“高级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1. 1
  2. 2
  3. 3
  4. 4
  5. 5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