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煤碳】春风又绿塞上塬——公司绿化工作综述
截至2012年底,公司生态建设累计投入资金9亿元,绿化面积202平方公里,使矿区的植被覆盖率由开发时的11%提高到现在的60%.
领导率先垂范 全员义务植树成效显著
今年,公司组织了第15个义务植树活动。4月13日到14日,植树当天,不巧遇到大风天气,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广大干部员工的劳动热情。公司领导张子飞、赵永峰、张永智、杨俊哲、王伟与部分单位的员工一道,在大柳塔沉陷区沙棘林基地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他们一到植树点就同员工们一道,拿起铁锹投入到植树劳动中。铲土、培土、围堰,每道工序大家做得都很认真。有的领导汗水浸湿了额头也顾不上擦拭,仍旧忙着植树;有的边种树边同大家交流改善生态环境的看法。放眼望去,植树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据悉,从1998年—2013年,公司连续组织义务植树活动15次,累计参与人数9千余人,植树189000株。
从1998年开始,每到春季,参加义务植树已经成为公司的一项重要活动。每逢植树季节,公司领导及公司各部门和单位各级领导都自发组织员工义务植树。这样一级带着一级干,以点带面、以干带群,促进了矿区的生态建设,造林质量显著提高。
严把育苗质量关 完善生态建设管理机制
为确保造林绿化工作取得实效,公司严格按照园林绿化管理养护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本着“建一处、绿一处”的原则,全力打造精品绿化工程。
公司环保管理处生态管理科李强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生态建设工程实行了标准化管理与绩效考核。通过制定“三年保活、据实结算”管理制度,加大对外委施工队伍的督促检查,并将造林绿化成效与外委队伍的绩效挂钩,严格评比奖惩。通过严格制度落实,进一步促进了绿化工作的持续发展。
打造绿色矿区 形成“三位一体”新格局
近年来,公司从整体恢复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与治理并重的原则,提出生态建设“三位一体”总体思路。“三位一体”即“三期、三圈、三基地”建设一起抓,并列于矿区生态体系建设之中,成为一体。“三期”指采前构建预防性生态功能圈,增强区域生态功能,使其具有抗开采扰动的能力;采中创新生态保护性开采技术,减小采煤对地表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后进行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优化,构建永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三圈”是指“三圈一水”生态功能防护体系,是公司应对矿区脆弱生态环境自主探索出的一种生态建设模式。“三圈”即外围防护圈、周边常绿圈、中心美化圈。外围防护圈就是在矿井外围风沙区和水土流失区,大面积开展网障固沙、林草绿化相结合的多层次防护体系,从根本上遏制风沙侵蚀与水土流失;周边常绿圈是通过采取水保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矿区周边山体,例如种植油松、沙棘等适生树种,建立周边常绿林景观。中心美化圈是对矿井工业区与生活区进行高标准的园林化建设,建成花园式的工厂和优美的人居环境;“一水”是指利用矿井水,建立绿化灌溉系统,以此解决矿区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三基地”主要包括沙棘基地、微生物复垦试验示范基地和野樱桃基地。2006年起,公司先后与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榆林市政府合作建成了沙棘林基地、微生物复垦试验示范基地、野樱桃基地。“三位一体”治理思路的实施,促进了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发展,形成了地企共赢的和谐局面。
累累硕果印证着公司多年来生态建设的成功实践。让我们行动起来,继续认真坚决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把矿区建设成为更加美丽、富饶的塞上明珠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