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神宝能源公司投资2.6亿元打造绿色矿山
神华神宝能源公司于2005年年底并入神华集团。7年来,按照神华集团“高碳能源、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路,神宝能源积极履行央企责任,推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神宝能源累计投入资金近1.12亿元用于矿山治理,弥补生态旧账;进入“十二五”,他们又制定了高标准的《绿色生态示范矿总体规划》,从2012年起利用3年时间,投资1.5亿元分三个阶段对露天矿排土场进行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在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中部,一座现代化的绿色矿山正在迅速崛起。
矿山治理弥补生态旧账
材料显示,呼伦贝尔地下资源丰富,其中探明煤炭储量超千亿吨,神宝能源所在的宝日希勒矿区就是褐煤富煤区,而且煤层埋藏浅、倾斜角小、易于开采。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有水快流”的思想支配下,宝日希勒地区无序批建小煤矿,小煤井蜂拥而起,遍地开花,最多的时候达到218眼。这些小煤井老板滥采乱挖,把煤掏空了拿钱走人,时间一长,地表就会沉陷,出现冒顶坑,一个连着一个的冒顶坑经过多年的雨水冲刷,有的地方又变成了一条长长的排水沟。
面对历史遗留下的“千疮百孔”,神宝能源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首先投入4237.8万元,采用物探法和二维、三维地震法等方法,对小煤井采空区分布状况进行勘查,采取塌陷爆破的方式和利用露天矿剥离的土方进行回填等方法,对历史形成的冒顶坑和排水沟进行爆破塌陷治理和回填治理。截至2012年末,勘查治理面积为180.3万平方米。
在几年的矿山治理实践中,神宝能源还想出一个好办法——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冒顶坑”和生产剩余的疏干水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循环经济项目,进行鱼类养殖,在养鱼池上建起钓鱼台、凉亭和水上餐厅,取名为月亮湖。这种做法可谓一举多得,不仅改善了环境、创造了效益,成为矿区沉陷区综合治理进行环境恢复的重要环保项目,同时也为矿区群众的休闲、娱乐、观光增添了好去处,“冒顶坑”变成了“游乐园”。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神宝能源用于矿山治理的累计投资达到11199万元。
恢复植被打造绿色神宝
矿区沉陷区综合治理,为土地复垦绿化和草原植被恢复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神宝能源将企业发展与土地复垦绿化同步推进,在土地复垦绿化工程实施中,对露天矿排土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开采煤炭的同时,做到采剥、回填、复垦同步实施,严格按照剥离表土、分层堆放、开采、回填、覆盖表土、恢复植被的程序进行复垦,实现采矿与复垦一体化。
据了解,每年在土方剥离工程施工前,神宝能源都会把地表非常珍贵的0.3-0.5米厚的腐殖土进行单独剥离单独存放,并把腐殖土保护作为招标土方剥离工程施工队的一个硬性指标,规定没有环保设施的队伍不得竞标,在与施工队伍签订生产协议时,明确规定腐殖土存放到指定地点,精心保存,在采煤过后同步向采坑内回填土方,从根本上降低露天矿排弃土的外排量。
对已经形成的排土场,神宝能源则按照层层递进、因势就势的方式,利用液压挖掘机、铲车等设备对高大的排土场进行改造,形成35度角的一层层阶梯式的梯形,并将提前存放的地表腐殖土均匀的覆盖在造好型的排土场上面,人工种植草籽,恢复植被。
进入“十二五”,神宝能源又高起点、高标准制定了《绿色生态示范矿总体规划》。即从2012年起利用3年时间,投资1.5亿元分三个阶段对露天矿排土场进行植树种草,复垦绿化,恢复植被。目前已完成了排土场100亩平盘植树绿化、100亩地面生态景观工程、100亩地面生态园林绿化、20亩边坡压脚植物护坡绿化四个“绿化工程实验区”建设。
呼伦贝尔崛起生态矿山
走进呼伦贝尔大草原,来到神宝能源公司露天矿场,一道蓝色的巨墙瞬间映入了眼帘。这道蓝色的墙壁犹如天幕,将煤矿与美丽的草原隔开。这个投资758.2万元,总长度4.2公里的防风抑尘网,由钢筋混凝土和蓝色彩钢板组成,像一条飘逸的蓝色丝带,萦绕在公司露天矿的西侧,给初春的草原增添了一抹亮色。
露天生产现场各种巨型机械穿梭往来,却没有滚滚烟尘。原来总价值达2059万元的5台大型洒水车24小时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洒水形成的巨大水幕在露天矿黑色背景的映衬下是如此的醒目;从降尘管路喷射而出的水花萦绕在四周,不但起到了降尘、防火的目的,还给露天矿单调枯燥的底色抹上了灵动的一笔。
不远处是封闭式的地面生产系统,它集煤炭破碎、运输仓储、快速定量装车于一体,使煤炭从破碎、运输到装车的整个过程实现封闭式运行,消除了煤尘,保护了草原的生态环境。
据介绍,为治理露天矿生产排出的废水,神宝能源还投资1463.7万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3080吨的污水处理厂,露天矿生产污水和工业厂区内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实现了达标排放。这些经过处理的水大部分供给国华宝日希勒发电厂,少部分用于工业厂区洒水降尘和绿化,剩余的极少量水沿地下管路有序排入月亮湖,作为养殖用水,实现了废水循环利用……
“煤炭采矿——生态修复——复垦绿化——工业观光……”今天的神华神宝能源已经形成高度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一座世界一流的绿色生态露天煤矿,正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迅速崛起。
◎最近关注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关于举办 “第八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的通知2014-06-25
◎关注与推荐
◎培训与动态
2014年6月22—29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的全国第二十六期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北京辰茂鸿翔酒店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50多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
2017年4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承办、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在天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60多位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聚焦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 主题,深入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研讨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与案例,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文化建设解决方案。
论坛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广大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重要的全球合作机遇。要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深刻认识世界不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自觉加强跨文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融合与互鉴,实现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互利共赢。
论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海外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组织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打造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国家软实力。中国企业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新奇迹新经验,培育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和企业文化,中国经验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大力传播中国企业文化,与沿线各国各地区分享中国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经验。要深刻总结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管理、文化融合的途径,努力引领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先进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格局,开拓新道路、打造新模式、再创新辉煌,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贡献。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教授,中交一航局副总经理何俊峰在开幕式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范徵教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部首席专家杜胜熙,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等专家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方法与路径、驻外企业形象管理与文化传播等议题发表观点。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俊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总经理帅师在开幕式上分享企业实践案例。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春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徐艳梅教授分别就跨文化管理典型经验报告做深度点评并做学术观点阐述。开幕式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任王建主持。
本届论坛还邀请了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中石油渤海钻探、鞍钢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分别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集团跨文化管理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多元文化团队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中驻外企业人本文化建设等专项问题分别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以及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借鉴。